0%

杂曲歌辞。妾薄命

2025年07月05日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
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贞白

译文

薄命头欲白
红颜薄命,青丝将成雪
频年嫁不成
年复一年,良缘难觅
秦娥未十五
邻家少女未及笄
昨夜事公卿
昨夜已入侯门深
岂有机杼力
我虽无织锦巧手
空传歌舞名
却徒有歌舞虚名
妾专修妇德
专心修习妇德礼仪
媒氏却相轻
媒人反将我轻弃

词语注释

笄(jī):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礼用的发簪,此处指成年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纺织技艺
公卿:古代高官名爵,泛指权贵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妾薄命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新题"杂曲歌辞"系列,折射出盛唐至中唐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的典型困境。考《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此类作品多承汉魏古题精神而注入时代新意,本诗以"妾薄命"为切入点,实为对贞观至天宝年间日益强化的门阀婚姻制度的艺术反照。

社会镜像

"频年嫁不成"一句直指唐代"过时而不嫁"的社会痼疾。据《唐会要》卷八十三载,开元二十二年敕令"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然现实却是"秦娥未十五"已事公卿,形成强烈反讽。诗人以织机杼力与歌舞虚名对举,暗合《新唐书·百官志》所载教坊制度下"音声人"的尴尬处境——才艺反成婚姻阻碍。

道德悖论

末联"修妇德"与"媒氏轻"的矛盾,深刻揭示唐代婚嫁市场中的价值错位。参照《唐律疏议·户婚》规定,理论上"妇德"为婚姻首要标准,实则如《北里志》所记,权贵择妾多重色艺。诗人以白描手法,将制度理想与现实残酷并置,成就了这首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乐府绝唱。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妾薄命》以白描手法勾勒古代女性悲剧命运,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令人扼腕。诗中"薄命头欲白"开篇即定下苍凉基调,将生命流逝与命运不公并置——青丝成雪本是岁月痕迹,在此却成为命运摧残的具象化表达。明代文学批评家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此类描写:"以形写神,发端已摄全篇之魂"。

"秦娥未十五"与"昨夜事公卿"形成惊心动魄的对比。未及笄的少女被迫委身权贵,时间意象的急促转换(未十五/昨夜)暗含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未'字与'昨'字相激射,如见权贵鞭笞光阴之状"。粉黛年华与肮脏交易的并置,产生强烈的道德张力。

诗中双线交织的生存困境尤为深刻。"机杼力"与"歌舞名"的虚实对照,揭示女性在才德标准下的两难——织机象征妇德本分,歌舞代表取悦男性的技能,而"岂有""空传"的否定句式,道破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难逃被物化的命运。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联:"以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构筑女性囚笼,此乃封建性别政治之典型症候"。

结尾"媒氏却相轻"五字力透纸背,将批判锋芒指向整个婚姻制度。媒妁本应促成良缘,此处却成为践踏尊严的帮凶。宋人黄彻在《䂬溪诗话》中赞叹:"结句如孤刃破空,使全篇血气俱动"。所谓"妇德"修习愈专,愈反衬出制度性压迫的荒诞,这种悖论式书写正是本诗最深刻的悲剧力量。

全诗以"薄命"为眼,通过年龄、劳绩、道德等多重意象的层叠渲染,构建出令人窒息的性别困境。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此诗之妙,不在怨而在敛;不在怒而在悲。以收敛的笔锋写磅礴的悲哀,遂成不朽。"诗中每个意象都是时代投下的阴影,每声叹息都折射着千年来被压抑的女性声音。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
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名家评析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

"此诗以冷笔写薄命,愈见其哀。'头欲白'三字,直刺人心,非历经世态者不能道。末句'媒氏却相轻',尤见世情之薄,而女子之贞静专一,反为所轻,可叹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对比极辛辣。未及笄者已得宠,而守礼修德者反遭弃,此正讽世之深意。全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悱自现。"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五言八句,句句转意。'岂有机杼力'突作反诘,将'歌舞名'与'妇德'对举,愈显命运乖舛。结句平实中见奇崛,直指媒妁之眼浅,可谓春秋笔法。"

当代·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此诗展现唐代女性生存困境的双重性:既要承受'嫁不成'的社会压力,又因坚守妇德而被轻贱。'频年'与'昨夜'的时间对照,揭示命运之不公,实为对礼教矛盾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