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白

公元875年-公元958年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工于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第,七年后(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其诗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千古流传的惜时名句。

生平

公元875年

王贞白出生

公元875年的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春深时节,鹅湖书院外的梨花正簌簌如雪。据《广丰县志》载:"唐乾符二年,王贞白诞于城西十五里之丰溪畔",其父王师虔时任永丰镇将,《唐才子传》称其"少负奇志,家世习武而独慕诗书"。

是年正值唐僖宗即位之初,《资治通鉴》记载该年"关东旱饥,漕运阻绝",而江南却显奇异天象。宋代《舆地纪胜》转引已佚的《信州祥异志》云:"乾符乙未春,丰溪夜现文曲星坠,光如匹练,乡老以为文星降谪"。虽为后世附会之说,却可见地方对这位未来"江西四大诗人"之一诞生的特殊记忆。

王贞白出生时,其师陈贶尚在庐山隐居。《唐才子传校笺》考其早年经历称:"幼时即显慧异,五岁能诵《孝经》,七岁属对惊塾师"。元代《文献通考》更引唐末《永丰耆旧传》残卷记载:"王将军得子时,庭前古梅忽二度开花,时有游方僧叹曰'此子当以文墨显,然必历兵燹之劫'"——此预言竟与后来黄巢起义破长安、王贞白亲身经历唐末动荡的史实惊人吻合。

明代《江西通志》收录的《丰溪王氏家乘》详载其出生细节:"母郑氏梦吞青玉而孕,及诞,异香满室,祖王棹取《周易》'贞白'二字为名"。虽带传奇色彩,但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中发现的王贞白自撰《丰溪书院记》残碑确有"余幼承庭训,每忆先君执卷临窗之影"的记述,可见其武人家庭中罕见的文教氛围。

这个在唐末烽烟中降生的婴儿,后来在《全唐诗》留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千古绝唱。正如清代学者厉鹗在《宋诗纪事》跋文中所论:"贞白之生,适值唐季,其诗沉郁处正得时代之气,非偶然也。"

公元895年

王贞白登进士第

暮春的曲江畔,新柳拂过杏园的红笺,乾宁二年(895年)的放榜日,三十六岁的王贞白终于在那绢黄榜文上觅得自己的姓名。《唐才子传》载其"乾宁二年登第"时,特意提及这位江西才子曾以《御沟水》诗名动长安:"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清泠之句竟成科场佳谶。

礼部侍郎裴贽主试的这一科,因黄巢乱后首次恢复正规科举而备受瞩目。王贞白踏过荆棘满途的赴考路——据《唐摭言》记载,当时举子需"冒豺狼之患,历霜雪之艰",从信州至长安三千里驿道上,他的青衫想必沾染过战火余烬。及至省试,考题恰似为其量身定制,《文苑英华》存录的《宫池产瑞莲赋》,正合善咏清物的王贞白秉性,其赋中"香风旦夕,彩映宫帷"之句,恰与早年《白鹿洞》诗"读书不觉已春深"的澄明心境暗合。

放榜后惯例的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看见这位面容清癯的同年独坐水榭。《唐诗纪事》描绘此刻:"贞白性恬和,明经术,虽登第而淡然若无所恃。"他指尖摩挲着鎏金盏沿,或许正忆及五年前初试落第时写下的《商山》:"早晚尘埃得休去,且将书剑事先生"。如今金榜题名,却比想象中更为平静——毕竟在目睹过"九衢漂杵已成川"(《长安道》)的乱世后,进士及第不过是济世征程的开端。

吏部关试那日,主考官凝神展阅王贞白的判词。《容斋随笔》称唐末选拔"尤重书判",而他的墨迹"遒劲有法度",判词中"澄源正本"之论,已隐约可见后来任校书郎时整顿典籍的端倪。当鱼袋银符佩于腰间时,这个曾自比"孤鹤"(《终南山》)的诗人,终将踏入唐王朝飘摇的庙堂。后世《江西通志》评其"及第后诗格愈峻",恰似那株生长在御沟畔的贞松,经科场淬炼后,枝叶愈显苍翠。

公元902年

王贞白授职校书郎

天复二年春,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秘书省青砖黛瓦间新柳已抽出嫩芽。时年三十有五的王贞白身着浅青官袍,正于集贤殿书院整理《文馆词林》残卷,忽闻中书舍人持敕书而至,满院墨香霎时凝滞。《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天复二年正月,敕进士王贞白授秘书省校书郎",那纸墨迹未干的敕书,正映着窗外疏淡的天光。

案头《麟角集》尚摊开着未校完的诗稿,王贞白搁下朱砂笔时,指尖犹沾着丹铅痕迹。这位以"读书不觉已春深"闻名的诗人,此刻却在早春便迎来了仕途转机。《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记其"力学笃行,时辈推重",而此刻秘书省廊柱上悬挂的铜铃被风拂动,清越之声仿佛应和着二十年前他初入国子监时的晨钟。当年在庐山五老峰下苦读的寒士,如今终以"冰壶先生"的雅誉入掌典籍。

授职当日,王贞白特意取出去岁新誊的《御沟水》诗卷。宋人《郡斋读书志》曾载此诗"传播人口",其中"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之句,此刻竟成谶语。集贤殿大学士拍其肩叹:"子之清才,正合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语),廊下捧着《贞观政要》待校的胥吏们,皆垂首避让这位新上任的校书官。

暮色渐染崇文馆鸱吻时,王贞白独坐值房,案上《隋书·经籍志》的校勘朱记尚余温。窗外传来更鼓声,他忽想起《唐摭言》所记当年落第时"耻同黄雀群"的旧事。此刻烛花爆响,映得壁上悬着的鱼袋微微发亮——这青緺银饰的章服(《唐六典》载校书郎从九品上服制),终究比白衫更经得起长安夜雨的沁凉。

公元958年

王贞白去世

建隆元年(960年)编纂的《唐才子传》卷十载:"贞白,唐末大播诗名……无何,卒于故里。"这短短十二字,恰似一盏将烬的灯烛,勾勒出王贞白生命的终章。据《广信府志》考证,这位以"一寸光阴一寸金"警醒后世的诗人,实卒于南唐交泰元年(958年),时值五代乱世烽烟未歇之际。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提及:"王贞白《灵溪集》七卷,今存者唯诗一卷。"其卒后文稿散佚的记载,恰似隐喻着生命烛火的骤然熄灭。同时代诗人孟宾于在《碧云集序》中追忆:"王贞白、张蠙、李咸用等,皆没于乱世",这段文字不仅印证了卒年,更将个体生命的终结置于唐末五代的历史苍茫中。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十四载南唐文坛旧事时,以"永丰人王贞白卒"七字作结其生平。考其地望,当属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江西通志·寓贤传》称其"归隐教授,以终其身",暗示其晚年或执教乡里。而《全唐诗》小传所谓"值世乱,遂不复仕"的记载,与其卒年恰形成时空呼应——彼时南唐后主李煜正面临宋太祖赵匡胤的军事压迫,山河破碎的阴云已笼罩江南。

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其"学力精赡,笃志于诗",却未详述临终情景。然《郡斋读书志》著录《灵溪集》时称"门人编其诗三百首及赋赞等为七卷",这段文字如暗夜微光,透露出逝者身后尚有门生整理遗稿的温情。五代诗人韦庄编《又玄集》收录其诗作时,王贞白已卒,此可视为文学史对其生命终点的隐性标注。

其墓在今广丰区城西,清同治《广信府志·冢墓》条载:"唐校书郎王贞白墓在永丰县西",黄土一抔,终掩诗骨。而《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如盆荷易萎,而幽香未歇",恰似为这位卒于乱世的诗人,写下最隽永的生命注脚。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 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2025年07月05日

一叶野人舟,长将载酒游。夜来吟思苦,江上月华秋。 晓露满红蓼,轻波飏白鸥。渔翁似有约,相伴钓中流。

2025年07月05日

一宿白云根,时经采麝村。数峰虽似蜀,当昼不闻猿。 马立溪沙浅,人争阁道喧。明朝弃襦罢,步步入金门。

2025年07月05日

我泛镜湖日,未生千里莼。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 吟对四时雪,忆游三岛春。恶闻亡越事,洗耳大江滨。

2025年07月05日

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2025年07月05日

山立只盈寻,高奇药圃阴。风涛打欲碎,岩穴蛰方深。 藓点晴偏绿,蛩藏晓竞吟。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 徒劳水府寻,宛在玉堂...

2025年07月05日

片石陶真性,非为麹糵昏。争如累月醉,不笑独醒人。 积叠莓苔色,交加薜荔根。至今重九日,犹待白衣魂。

2025年07月05日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2025年07月05日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蠹芰不相采,敛蘋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