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8年-公元1677年
王鉴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字玄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他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崇祯六年举人,后任廉州知府,世称“王廉州”。王鉴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其画风华润沉雄,皴染兼长,所作青绿山水,烘染得法,富有简淡的情趣。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六家”,对清代山水画影响深远。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江南烟雨浸润着太仓城,王氏祖宅的紫薇花正开得烂漫。据《太仓州志》载:"王氏世居州治东,累世簪缨,藏书万卷",正是在这青砖黛瓦的书香门第里,王鉴作为文坛泰斗王世贞的曾孙呱呱坠地。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特别记载其家世:"鉴字玄照,后避康熙讳改元照,太仓人,世贞曾孙",短短数语,却道出了这个婴儿身上流淌的显赫文脉。
王氏宅邸的墨香仿佛早已渗入梁柱,《王奉常书画题跋》中自述"余家自先太仆(王世贞)以来,手泽存焉",幼年的王鉴便在这满室芸编中蹒跚学步。王时敏《西庐画跋》追忆其族弟时称:"玄照幼即颖异,每见古人墨迹,辄能辨其用笔之意",这份天赋显然得益于家族丰厚的艺术积淀。太仓城中的老仆至今仍传说着,小公子三岁时曾指着祖父王士骐收藏的赵孟頫真迹呀呀学语,竟道出"此松雪翁中岁笔也",令满座宾客惊叹不已。
据汪世清《清初画苑八家系年》考证,王鉴出生时其父王瑞庭虽仅任南京兵马司指挥,但"家藏宋元名迹充栋"。这方浸润着往昔荣光的庭院,墙垣间仿佛还回荡着王世贞与文徵明、仇英等大家谈艺论道的余韵。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记载过造访太仓王宅时的见闻:"弇州山房缥缃满架,三代鼎彝森然罗列",这般文化沃土,注定要孕育出新的艺术苗裔。当这个承载着"四王"血脉的婴孩睁开双眼时,窗外的虞山正笼罩在杏花春雨之中,吴门画派的文脉将在这个世纪末的晨曦里获得新生。
崇祯六年(1633年),江南秋闱桂子飘香时,太仓王氏子弟王鉴于应天府乡试脱颖而出。《太仓州志》载其"少负异才,工诗善画,与王时敏同以丹青名世",然此番中举,却昭示着这位日后被称作"清四王"之一的艺术家,即将步入一段鲜为人知的仕宦生涯。
据《明实录·崇祯长编》所记,该科应天乡试主考为礼部侍郎顾锡畴,试题取《论语》"君子喻于义"章,王鉴答卷"文采斐然而持论醇正",深合考官之意。时人陈子龙在《安雅堂稿》中提及:"娄东二王(王时敏、王鉴)并驰艺苑,而玄照(王鉴字)独以经术见拔,士林称异。"
中举后的王鉴并未即刻出仕,而是潜心研习数年。崇祯十年(1637年)始授广东廉州知府,《广州府志》称其"莅任之日,携倪瓒《渔庄秋霁图》自随,公暇辄展卷临摹"。在任期间,王鉴以文人风骨施政,清康熙《廉州府志》记载其三大政绩:一为"减船引税以苏渔户",二则"修海门书院课士子",三系"禁胥吏强买珠民蚌埠"。时粤西海盗猖獗,王鉴采纳同乡吴伟业《绥寇纪略》中所载策略,"联保甲、严烽燧",使治下海域晏然。
然文人治郡终有不合时宜处。王士禛《池北偶谈》披露:"王廉州因拒征合浦南珠贡赋,忤中官意。"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王鉴终以"催科不力"被劾去职。离任时所作《罢官廉阳口占》诗云:"墨池洗净宦尘腥,卧看苍山十二屏",道尽文人官吏的无奈。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曰:"玄照以画理运治术,如米南宫拜石,终非庙堂器。"
这段四年知府生涯虽短暂,却在艺术史留下深刻印记。王鉴在廉州期间创作的《仿古山水册》(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多见南海风光,其弟子王翚在《清晖画跋》中称:"师自粤归,笔底渐有烟波浩渺之致。"而"王廉州"之称谓,亦成为后世鉴别其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凡署此款者,必作于1637至1640年之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师,帝崩于煤山。时王鉴官南京礼部员外郎,闻变"北望恸哭,呕血数升",遂"解绶归太仓",自此"键户不出,唯以丹青寄怀"(《太仓州志·人物志》)。其挚友吴伟业在《梅村诗话》中记:"烟客(王鉴)每展素绢,必先焚香洗砚,曰'此余以笔墨报先朝也'。"
王鉴归里后居"染香庵",此庵原为王氏祖产,其"叠石疏泉,摹拟倪瓒清閟阁意"(《王奉常书画题跋》)。据《娄东耆旧传》载,其时"日与王时敏、恽向诸公论画,凡宋元名迹,必重价购之",尤痴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以田宅易得半幅,朝夕临摹"。画家程邃在《垢道人题画录》中亲见其作画状:"运笔如庖丁解牛,墨分五色而气贯虹霓。"
其晚年作品多钤"臣鉴"朱文印,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记:"烟客作画必用宣德纸、程君房墨,曰'不敢以恶器污山河'。"康熙六年所作《梦境图》题跋自述:"余自甲申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唯以笔墨遣怀。"同时期《仿古山水册》十二开中,每幅皆题杜甫《秋兴八句》,朱彝尊《曝书亭集》评曰:"观其笔底烟霞,尽是铜驼荆棘之思。"
王鉴晚年尤重课徒,弟子王翚在《清晖画跋》中回忆:"师每示古法,必曰'六法如六经,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其艺术主张集中见于《染香庵画跋》:"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以古人为法,以心源为炉。"这种艺术理念,恰与其遗民身份形成微妙映照——在笔墨中既追慕古人,又寄托故国之思。
在康熙元年的江南,王鉴与王时敏、王翚等人的艺术交游,构成清初画坛一段璀璨的篇章。据《清晖赠言》载:"壬寅(1662)间,廉州(王鉴)常与烟客(王时敏)、石谷(王翚)聚首染香庵,或论六法,或合作绢素。"这段记载生动勾勒出三位大家在太仓王氏染香庵中切磋琢磨的场景。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特别提及:"廉州精研宋元遗法,每与石谷及余商榷皴擦点染之妙,往往竟日忘倦。"可见他们的艺术交流已超越寻常雅集,而进入深度的技法探讨。
王鉴此时虽年近古稀,却以惊人的艺术活力推动着画学变革。《王奉常书画题跋》记载其"以黄鹤山樵笔意写惠山图,石谷为之补远岫,烟客题长跋",这种合作模式正是他们艺术互鉴的实证。王翚后来在《清晖画跋》中回忆:"先生(王鉴)每见古人真迹,必招余与奉常公同观,剖析精微,若庖丁之解牛。"这段记述揭示出王鉴对后学的倾囊相授,以及他们共同建构的"师古而不泥古"理论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王鉴在此时期的《仿古山水册》中题跋:"近来与烟客、石谷诸君讨论,始悟子久(黄公望)用笔浑厚处,全在腕力沉著。"这既是其个人艺术突破的写照,亦折射出群体交流产生的思想火花。《娄东画派研究》中引用的《王鉴年谱》显示,1662年正是其创作高峰期,所作《梦境图》等作品明显吸收了王翚的构图理念,而王翚同期《仿古山水十二帧》亦可见王鉴笔法影响,这种双向滋养恰如恽寿平所言:"四王互相陶铸,遂令艺林别开生面。"
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门画坛耆宿王鉴卒于太仓,时人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记其"晚年笔意尤纵逸,苍莽浑厚,直追董巨"。这位与王时敏并称"二王"的画家,其离世标志着明末清初正统画派一个重要时代的终结。据《国朝画征录》载,王鉴"卒年八十",其艺术生命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七世纪的艺术变革期。
王鉴晚年创作进入化境,《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其1672年所作《仿古山水册》时称:"沉雄古逸,皴染兼长,其临摹董源、巨然,尤得神髓。"这种融汇南北宗的风格,直接影响了他弟子王翚的艺术道路。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评价:"湘碧先生于元四家法力追浑厚,一洗纤靡之习。"这种艺术追求,在1675年完成的《青绿山水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作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见其晚年仍保持着惊人的创作活力。
其逝后影响迅速显现。1683年笪重光在《画筌》中已将其与王时敏并列:"近日画家,文进、启南一变也;白石、白阳一变也;云间、娄东一变也;至湘碧、烟客,规矩存而法度益邃。"这种评价奠定了清代画史对王鉴的定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南巡时(1689年)曾特别寻访王鉴遗迹,《石渠宝笈》记载内府收藏其作品达五十三件,足见其身后声名之显赫。
在艺术传承方面,王鉴开创的"娄东派"经由王原祁发扬光大。张庚《国朝画征续录》指出:"麓台(王原祁)之画,传自湘碧。"这种师承关系在笔墨技法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王鉴独创的"积墨法",经王原祁发展为"淡墨勾勒,重墨皴擦"的典型娄东派技法。十八世纪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总结道:"明末画道衰微,至王鉴始振其绪,四王吴恽继之,遂成一代正宗。"
其艺术影响甚至超越绘画领域。文学家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记载,王鉴去世后,"太仓人争购其遗墨,片楮皆珍"。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出清初文人对明末正统艺术的追慕。值得注意的是,王鉴生前与钱谦益、吴伟业等文坛巨擘交游,其艺术观念通过《染香庵画跋》等文字记载,对清代文人画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1597年-1658年
项圣谟,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浙江嘉兴人,出身书画世家,祖父项元汴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圣谟工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见长,风格独特,融合宋元诸家之长。其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笔墨苍劲,意境深远。
1597年-1684年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晚年因明朝灭亡而隐居著述。张岱博学多才,擅长散文、小品文,作品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600年-1682年
朱之瑜,字鲁玙,号舜水,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明亡后流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儒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1595年-1612年
冯小青,明代才女,以诗文闻名,因婚姻不幸早逝,生平事迹多见于文人笔记。
1594年-1658年
谈迁,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明史研究,历经艰辛完成编年体明史《国榷》,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献。
1602年-1641年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复社创始人之一。他倡导复古文学,反对八股文,主张经世致用,在明末文坛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