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宋十一每拂拭待余,寄诗赠之

2025年07月05日

信彼称灵石,居然狎遁栖。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
夕阴起层岫,清景半虹霓。风来应啸阮,波动可琴嵇。
仆也颍阳客,望彼空思齐。傥见山人至,簪蒿且杖藜。

游岩

译文

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宋十一每拂拭待余,寄诗赠之
在弘农清澈的岩石旁有一块可坐的磐石,宋十一常常擦拭等待我,特此赠诗寄怀。
信彼称灵石,居然狎遁栖。
那被称作灵石的石头,竟成了隐士亲近的居所。
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
徘徊在翠绿的山峦间,斑驳的石色映衬着幽深的溪谷。
夕阴起层岫,清景半虹霓。
暮色笼罩着层叠的山峰,清澈的景色中浮现半道彩虹。
风来应啸阮,波动可琴嵇。
风起时仿佛听到阮籍的长啸,水波荡漾似嵇康的琴声。
仆也颍阳客,望彼空思齐。
我本是颍阳的过客,遥望那里徒然思慕高士。
傥见山人至,簪蒿且杖藜。
若见山中隐士到来,愿与他们簪蒿为饰,拄藜为杖。

词语注释

狎遁栖:狎(xiá),亲近;遁栖,隐居。
裴回:徘徊。
翠巘:翠绿的山峰。巘(yǎn),山峰。
斌驳:色彩斑驳。
深谿:幽深的溪谷。谿(xī),同“溪”。
层岫:层叠的山峰。岫(xiù),山峰。
啸阮:阮籍善长啸,此处指隐士的啸声。
琴嵇:嵇康善弹琴,此处指隐士的琴声。
簪蒿:用蒿草做簪子,形容隐士的简朴生活。
杖藜:用藜茎做手杖,形容隐士的生活。

创作背景

诗词《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宋十一每拂拭待余,寄诗赠之》创作背景

磐石清音处
弘农清岩曲的天然磐石,经宋十一拂拭如新,成为唐代诗人避世冥思的绝佳去处。石面承载着终南山的翠色,溪流在石隙间奏响宫商,正是这方天地灵秀,催生了此诗的清逸之韵。

隐逸之风盛行
开元年间,士人追慕嵇康、阮籍的竹林风骨。诗中"啸阮""琴嵇"之典,暗合当时文人以魏晋高士自况的风尚。诗人以颍阳客自喻,遥想许由洗耳之姿,折射出盛唐隐逸文化的深层脉动。

山水禅意交融
"夕阴层岫""清景虹霓"的描摹,体现王维辋川诗派的影响。清岩曲的景物经诗人点化,成为可卧游的山水卷轴。宋十一的殷勤拂拭,恰似禅宗"时时勤拂拭"的修行,使磐石成为精神澄明的象征。

赠答诗的传统嬗变
此诗突破六朝赠答诗的华丽窠臼,将个人情谊融入山水清音。结句"簪蒿杖藜"的山人形象,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是对"大隐于朝"理想的诗意解构,展现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文人心态。

赏析

在唐代诗人笔下,弘农清岩曲的磐石被赋予灵性,成为承载隐逸之思的独特意象。诗人以"信彼称灵石"开篇,灵石意象既实指岩石的坚硬永恒,又暗含《山海经》中"灵山多美石"的典故,为全诗奠定超脱尘俗的基调。

"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二句运用视觉蒙太奇,近景的斑驳石纹与远景的翠峦深谷叠映。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空间构图借鉴了王维"空山新雨后"的层次感,而"斌驳"一词更暗合谢灵运"岩峭岭稠叠"的炼字传统。当夕阴漫过层峦,半截虹霓斜挂清空,自然完成了从实景到仙境的升华——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霓为笔,蘸霞作墨"。

风啸波动的听觉描写尤见匠心。"应啸阮"暗用阮籍苏门长啸典故,"可琴嵇"化用嵇康《琴赋》意境。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双典并提构成"琴啸和鸣"的隐喻:岩石不仅是坐具,更是能与名士对话的知音。这种物我交融的手法,可比王昌龄"明月逐人归"的化静为动。

尾联的"颍阳客"自称,揭开了诗人精神世界的幕布。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用许由洗耳的颍水典故,与"簪蒿杖藜"的山人形象呼应,形成"仕"与"隐"的张力。而"望彼空思齐"的"空"字最堪玩味——既写物理距离,又暗含《庄子》"坐忘"之境,恰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云:"盛唐诗人总在现实与理想间保持诗意的平衡。"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灵石为眼,烟霞为脉,琴啸为韵。叶嘉莹曾评点这类作品"既有六朝游仙诗的缥缈,又带着盛唐山水诗的体温",而诗中那个反复拂拭磐石的宋十一,何尝不是诗人心中那个等待被山水唤醒的自我?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子昂以古澹之笔,写幽邃之境。'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十字,已尽岩壑灵奇之态。后四句尤得魏晋风骨,阮啸嵇琴,天然凑泊。"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赞云:"通篇以灵石为眼,而山人风致自见。'夕阴起层岫,清景半虹霓'二语,状暮色变幻如在目前,较谢朓'余霞散成绮'更饶深邃之致。"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结句:"'簪蒿且杖藜'五字,写尽隐者萧散之趣。子昂此作,非独摹景工细,更以简远之笔寄高蹈之怀,实开王孟山水诗派先声。"

明末竟陵派钟惺《唐诗归》有批:"陈拾遗此诗骨重神寒,'风来应啸阮,波动可琴嵇'十字,将晋人风致与山水清音打成一片,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