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组词,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至会昌二年(842年)间。此时诗人已卸任苏州刺史十余年,退居洛阳,却仍对江南风物魂牵梦萦。
历史渊源
- 仕宦积淀:长庆二年(822年)至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白氏长庆集》中存有200余首江南题材诗作。
- 地理意象:词中"江花""江水"实为诗人对钱塘江与西湖景观的艺术提炼。唐代江南道涵盖今苏浙皖地区,其水网密布的特征被凝练成典型意象。
- 晚年追忆:据《白居易年谱》载,诗人晚年多病,在《忆江南》自注中写道:"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可见是刻意选用短小词牌寄托绵长情思。
艺术升华
词作突破中唐文人词多写闺怨的局限,将民歌的清新与近体诗的炼字结合。"红胜火""绿如蓝"的设色对比,暗合谢灵运"春晚绿野秀"的意境,又带有唐人特有的明快。结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收束,与刘禹锡《竹枝词》的民歌风韵遥相呼应。
正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所言:"乐天晚年词作,实开宋人山水词先声,其江南记忆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文人精神家园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