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居易

译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多么美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就很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
太阳升起时,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
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到来时,江水碧绿如同蓝草一般。
能不忆江南?
这怎能不让我深深怀念江南?

词语注释

谙(ān):熟悉,了解。
蓝:这里指蓝草,古代用来制作染料的植物,颜色深蓝。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组词,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至会昌二年(842年)间。此时诗人已卸任苏州刺史十余年,退居洛阳,却仍对江南风物魂牵梦萦。

历史渊源

  1. 仕宦积淀:长庆二年(822年)至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白氏长庆集》中存有200余首江南题材诗作。
  2. 地理意象:词中"江花""江水"实为诗人对钱塘江与西湖景观的艺术提炼。唐代江南道涵盖今苏浙皖地区,其水网密布的特征被凝练成典型意象。
  3. 晚年追忆:据《白居易年谱》载,诗人晚年多病,在《忆江南》自注中写道:"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可见是刻意选用短小词牌寄托绵长情思。

艺术升华

词作突破中唐文人词多写闺怨的局限,将民歌的清新与近体诗的炼字结合。"红胜火""绿如蓝"的设色对比,暗合谢灵运"春晚绿野秀"的意境,又带有唐人特有的明快。结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收束,与刘禹锡《竹枝词》的民歌风韵遥相呼应。

正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所言:"乐天晚年词作,实开宋人山水词先声,其江南记忆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文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赏析

这首小令以"江南好"三字劈空而来,如孩童脱口而出的赞叹,瞬间将读者拽入那片魂牵梦萦的水乡。白居易用"旧曾谙"三字轻轻点破记忆的封印,那些深藏心底的江南印象便如宣纸上的水墨般晕染开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王水照先生曾评其"将视觉冲击推向极致"。初阳跃出江面时,波光里的花影不是寻常的嫣红,而是燃烧的烈焰,是生命最炽烈的绽放。这"红胜火"的夸张里,藏着诗人对江南晨光最痴迷的凝视。而"春来江水绿如蓝"则转入澄澈的静观,周汝昌先生指出此处暗用靛青染料"青出于蓝"的典故,将水色写得比最纯粹的蓝还要清透,恰似把整个春天的灵气都溶在了这一江碧水里。

两幅画面构成精妙的对仗:一红一绿,一热一冷,一动态一静态。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火之红与蓝之绿形成强烈补色对比,却在水汽氤氲的江南意境中达成和谐。"诗人用画家的眼光捕捉色彩,又以音乐家的敏感安排节奏,"红胜火"的明快音节与"绿如蓝"的绵长余韵,共同谱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结尾"能不忆江南"五字,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其"以反问收束全篇,似将万千柔情凝于一声轻叹"。这看似简单的诘问里,既有宦游北方的怅惘,又有对江南近乎虔诚的眷恋。江南之于白居易,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承载着青春记忆与理想寄托的精神原乡。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白乐天忆江南,实乃忆生命中最鲜活的年华,那江花江水,俱是时间酿成的醇酒。"

全词仅二十七字,却构建起永恒的美学坐标。江南的明媚与诗人生命的明亮在此重合,正如宇文所安在《追忆》中的解读:"记忆中的风景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永远定格在最美的瞬间,不受时光侵蚀。"那些燃烧的江花与翡翠般的春水,经过诗心的淬炼,最终升华为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图景。

点评

这首《忆江南》以简净笔墨勾勒出江南神韵,如一幅水墨淋漓的团扇小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红胜火''绿如蓝'六字,摄春魂于丹青,写活色于尺素",道出了白居易炼字如金的功力——"火"字灼热了记忆中的绚烂,"蓝"字沉淀着春水的深邃,两种浓烈色彩在江天间交响。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具慧眼:"'旧曾谙'三字最耐咀嚼,既见诗人如数家珍的熟稔,又藏年华暗换的怅惘"。这恰似中国画中的留白,让"日出""春来"的明快背后,隐约浮动着韶光易逝的轻叹。结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收束,叶嘉莹评其"如古琴泛音,余响袅袅",将地理空间的怀念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乡愁。

全词二十七字间,朱光潜看到"意象派的纯粹"——江花烈焰与春水碧绸的并置,恰似马蒂斯的色彩碰撞,而"忆"字又如莫奈笔下的睡莲,在记忆的涟漪中层层荡开。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周汝昌谓之"唐人绝句法乳",在明快的节奏里暗藏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