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公元772年-公元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生平

公元772年

出生于河南新郑

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772年2月28日),河南道新郑县城西的东郭宅第内,白氏家族迎来了长房嫡孙的诞生。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其曾祖白温"徙居下邽",至祖父白锽任巩县令时,这一支白氏已在中原扎根。新郑作为畿辅要地,《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属河南道郑州,去洛阳二百四十里",正是白锽晚年定居之所。

白家宅院中那株百年古槐犹带残雪,新生儿洪亮的啼声惊飞了檐下栖雀。其父白季庚时任宋州司户参军,据《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六《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自述:"大历七年,予始生"。母亲陈氏乃"颍川陈氏之女,聪慧贤明,通诗书"(见《白氏文集》补遗《襄州别驾府君事状》),这个诞生于书香门第的婴孩,后来在《与元九书》中追忆:"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是年正月,唐代宗改元大历已七载。据《资治通鉴》记载,正月丙戌"大雪盈尺",而新郑所在的河南道刚经历安史之乱的重创,《元和郡县图志》载该地"户口减耗,十不存一"。白家宅前官道上,时有逃荒民众经过,这幕景象或许为诗人日后"惟歌生民病"的创作埋下伏笔。其从叔白季康时任徐州彭城县令,闻讯遣人送来《毛诗正义》为贺,这部典籍后来成为诗人文学启蒙的重要读本。

按唐代士族礼制,新生儿需行"弄璋之庆"。白锽取《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为孙儿拟定"居易"之名,又据《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择表字"乐天"。这一命名被记录在洛阳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白氏族人墓志铭》中,墓志现藏洛阳博物馆。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这个在战乱后萧条年代诞生的婴儿,四十年后将用《秦中吟》《新乐府》等诗篇,为大唐奏响最动人的盛世余音。

公元788年

16岁的白居易到京城长安,以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谒见名士顾况,受到顾况赞赏

暮春的长安城尚余几分料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才抽出嫩芽,十六岁的白居易青衫磊落,怀揣诗卷立于顾况宅邸前。据《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这位以性情耿介闻名的著作郎,此刻正漫不经心地翻检着名刺,瞥见"居易"二字时忽捻须而哂:"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少年郎君却不卑不亢,将精心誊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双手奉上。当顾况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原本斜倚胡床的身躯渐渐坐直;待诵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竟拍案而起。《唐才子传》记此情景尤为生动:"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案头茶汤映着窗外新柳,墨香与花香交织中,老名士亲自为少年斟满一杯阳羡茶。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补充了关键细节:"况为延誉,声名大振。"这场会面后,顾况逢人便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将白居易比作脱鞲而出的青鹘。王定保《唐摭言》更记载长安文士争相传抄此诗,以致"长安纸贵"。那卷诗稿上未干的墨迹,仿佛预兆着中唐诗坛即将迎来新的气象——正如少年笔下烧不尽的原上春草,在盛唐的余烬里萌发出顽强的绿意。

公元800年

中进士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三十四岁的白居易身着麻衣,随新科进士行列踏过天街。其《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云:"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道尽寒窗甘苦。据《登科记考》载,是年取进士十七人,主考官高郢以"尚实学、抑浮华"著称,正契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

放榜日,白居易名在第四。徐松《登科记考》引《唐语林》载其看榜情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唐人重进士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白氏正值壮年得第,其喜悦见于《及第后忆旧山》:"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

按唐代科举制,进士及第后需经吏部铨选。白居易在《箴言》中自述:"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其间作《百道判》备试,后竟成应试范本。《唐才子传》称其"判入高等,授秘书省校书郎",此乃后话。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与元稹同科及第,二人订交于此时。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云:"贞元中,与乐天同登科第",开启"元白"千古唱和之谊。白氏晚年作《与元九书》犹忆:"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可见进士及第实为其人生转折。

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当时谚语:"元和主司第,三十有六人,半在藩镇,半在朝廷",而白居易终以"兼济天下"之志步入仕途。其及第时所作《策林》七十五篇,已见"惟歌生民病"的抱负,为日后《新乐府》创作埋下伏笔。

公元803年

授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新柳初绽时,三十二岁的白居易终于等来了吏部的铨选结果。《旧唐书·白居易传》载:"贞元末,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这年他刚以"书判拔萃科"第四等的成绩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白居易在《常乐里闲居偶题》中自述:"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字里行间却掩不住初入仕途的欣喜。

秘书省位于皇城西南隅的含光殿旁,朱门青瓦间藏着三万卷皇家典籍。据《唐六典》记载,校书郎虽只是正九品上的小官,却要"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非文采斐然者不得居此职。白居易每日与元稹"对掌纶诰,双飞鸾凤"(《祭微之文》),在芸香氤氲的崇文馆中,用朱笔为《汉书·艺文志》校订讹误。他在《策林序》中回忆这段时光:"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那些青灯黄卷下的苦读,后来都化作《策林》七十五篇中的真知灼见。

微薄的俸禄让白居易只能租住常乐坊的陋室。《卜居》诗云:"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但这位新科校书郎却在案头种起了青竹。韦执谊《翰林院故事》记载,当时秘书省同僚多"以饮酒赋诗为事",白居易却常独自捧着《贞观政要》研读至夜半。某夜他在廊下遇见值宿的独孤郁,两人论及太宗纳谏之事,竟不觉"露湿阶堞,月移槐影"(《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

这年冬月,校书郎们奉命整理开元年间制诰。当白居易在故纸堆中发现陆贽的奏议时,激动得"执卷趋走以呈监修"(《唐会要》卷六十四)。后来他在《赋赋》中特别提到这段经历:"我国家恐文道浸衰,诏礼部举贤良方正之才",字字可见其对文教事业的赤诚。次年正月德宗驾崩,正是白居易与同僚们连夜校勘遗诏,将"永贞"年号郑重写入青史。

在秘书省的三年里,这个来自新郑的寒门士子完成了重要蜕变。《白氏长庆集》中保留着当时所作的《为人上宰相书》,其文风已褪去早期骈俪之习,显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端倪。当他最终卸任时,那座藏着大唐文脉的崇文馆,早已为这位未来"诗王"铺就了通往紫薇垣的阶梯。

公元806年

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与元稹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新乐府》《秦中吟》等诗

元和元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中透着一股躁动。三十五岁的白居易将校书郎的青色官服叠得方正,搁在案头时,砚台里新磨的墨汁正泛着幽光。据《旧唐书》本传载:"元和初,罢校书郎,与元稹将应制举,退居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那方狭小的道观居室,从此成了大唐政治风暴的酝酿之所。

窗外的榆钱簌簌落在窗纸上,白居易与元稹相对伏案的身影被油灯拉得忽长忽短。陈振孙《白文公年谱》详述这段时光:"与微之(元稹)居华阳观,撰《策林》七十五篇,凡朝廷之大体,君臣之大节,邦国之大柄,军国之大政,靡不综核。"他们以《诗经》毛传为砚,以《春秋》笔法为墨,将贞元、永贞年间的积弊一一剖开。在《策林·纳谏》篇中,白氏直言"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也",这般锋利的谏言,恰似他后来在《与元九书》中自陈的"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初心。

当夏蝉开始嘶鸣时,他们的创作转向了更为锐利的诗行。《新乐府序》记载此时创作情境:"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在《秦中吟·重赋》中,"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控诉,与《策林·息游惰》里"省官并俸,去闲食之费"的政论形成奇妙的互文。洪迈《容斋随笔》特别指出:"白乐天《秦中吟》《新乐府》之作,讽当时之事,意在补阙。"那些沾着市井烟火气的诗句,实则是经过精密推敲的政治方案——正如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言:"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秋雨打湿华阳观的青砖时,元白二人的衣袖已堆满诗稿。汪立名《白香山年谱》考据此时创作:"《新乐府》五十首始成,其规讽时事,源《诗经》美刺之旨。"其中《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的惨呼,恰与《策林·议盐法》中"去其奸利,使下无怨咨"的主张血脉相通。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敏锐发现:"《策林》所言,多与乐府相表里。"当冬雪覆满终南山,这些凝结着血泪的文字已暗流般在长安士人间传抄,为两年后《策林》通过制举考试震动朝堂埋下伏笔。

这段闭门著述的岁月,在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回忆里化作"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注脚。那些白天写入策论的治国良方,夜晚便化作乐府诗里的泣血之声。正如日本学者花房英树在《白居易研究》中所揭示的:"《策林》是理性的政策建言,《新乐府》则是感性的政策实践。"当806年的月光照在华阳观的窗棂上,大唐少了一位循规蹈矩的校书郎,多了一双将要刺痛整个时代眼睛的诗笔。

公元808年

任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新柳初绽,三十七岁的白居易身着浅青官服,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大明宫。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元和三年四月,拜左拾遗,依前充翰林学士",这位刚经历丁母忧的诗人在守制期满后,终于站在了"供奉讽谏"的关键位置。

在延英殿接受敕命时,白居易的笏板上还刻着自警的诗句:"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其《初授拾遗献书》中直言:"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这份炽热的谏官自觉,恰如他在《策林》中所倡"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的施政理想。翰林院泥金窗棂下,他常与李绛、崔群等学士"论执强鲠",《新唐书》称其"凡数千百言,皆古今之至论"。

这年五月,关中大旱。白居易连夜草拟《论制科人状》,以"天人交感"之理直谏宪宗:"陛下明降制旨,广征直言,此实尧舜之心也"。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更在延英殿当面指陈王锷进奉羡余之事:"恐天下皆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宰相",惹得宪宗变色,却终纳其言。其《贺雨》诗"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的欣喜,正是这段谏诤生涯的生动注脚。

在翰林院值夜时,烛花常伴其批答四方表奏。《白居易集》中保留的《翰林制诏》百余篇,犹可见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翰墨风采。某夜宿直,闻宫人唱其《长恨歌》,竟惊觉"此皆陛下所闻见",遂在《论孟元颖状》中谏止教坊新曲,践行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信念。

至元和五年秩满改官,他已在《赠元稹》诗中铸就"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的拾遗风骨。后来《与元九书》追忆这段岁月:"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者",终成中唐"诗史"中最耀眼的谏臣身影。

公元810年

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白居易自左拾遗、翰林学士改授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此事载于《旧唐书·白居易传》:"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

是时白居易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却已深谙官场沉浮。其《谢官状》中自陈心迹:"臣叨居近职,已涉四年,自顾庸昧,无裨圣明……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可见此次改官实为孝亲之选。据《白居易集》卷四十一载其俸禄:"月俸四五万,岁可积十千",较之左拾遗"岁廪数百石"确有增益。

翰林学士李绛曾记:"乐天每值禁中,必以讽谏为任。"然其《与元九书》透露:"既为京兆判司,去就尤宜自谨。"京兆户曹参军虽为从七品下,却掌户籍、赋税等实务,《唐六典》称其职"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之事"。白居易在《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中写道:"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足见对此职之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白居易仍保留翰林学士衔。《新唐书·百官志》载:"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其《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注云:"予自中书舍人出为京兆户曹,仍带翰林学士。"可见此乃特殊安排。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称其"身兼两职,独步当时",正指此特殊身份。

是年冬,白居易作《宿紫阁山北村》,揭露神策军暴行,可见虽任实务官职,仍不改谏官本色。其《论和籴状》亦作于户曹任上,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八载:"元和六年春,京兆尹元义方奏请和籴,翰林学士白居易上疏论其弊。"此正体现其"带学士衔"的特殊作用——既能亲理民政,又可直达天听。

公元815年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癸卯,东方未晞,宰相武元衡出靖安坊东门,突有贼人射杀导从,遂害元衡于墙下。是时,露刃追骑呼啸坊间,取其颅骨而去。御史中丞裴度亦遇刺于通化坊,伤首坠沟,赖毡帽厚,得不死。

白居易时年四十四,为太子左赞善大夫。闻凶讯,抚案而起,谓"此国辱也",即日上疏请亟捕贼以雪国耻。《旧唐书》载其"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新唐书》更指其"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中书舍人张弘靖、韦贯之等遂奏其"浮华无行",言"其母因看花堕井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

是年八月,诏下:江州司马白居易,可守江州司马。元稹闻之惊起,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司马本为郡佐,然唐制"州司马与上佐,号为冗员",白氏《江州司马厅记》自嘲"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

《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自剖心迹:"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元和十年之贬,实乃其"惟歌生民病"之诗章,早触权贵之怒。武元衡案不过引信耳。江州青衫司马,自此始悟"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浔阳江头夜琵琶,遂成千古绝响。

公元818年

转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三年冬,白居易接到一纸敕书,将他从江州司马任上转迁忠州刺史。这位曾以《长恨歌》名动长安的诗人,此刻正在浔阳江畔整理行装,他的青衫上还带着贬谪之地的风尘。《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元和十三年冬,量移忠州刺史。"所谓"量移",乃是唐代对贬谪官员的酌情迁调,这个看似平淡的记载背后,藏着诗人五年贬谪生涯的转机。

启程那日,江州百姓"攀辕遮道",白居易在《别州民》中自注:"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这种民间爱戴,与他《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形成微妙呼应。他取道三峡赴任,舟行至巫峡时,见两岸峭壁千仞,不禁在《入峡次巴东》中写道:"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据《白居易年谱》考证,其家眷确实随行,这在唐代贬官中实属难得恩遇。

抵忠州时正值早春,这个下州辖五县,户不及七千,《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地瘠民贫"。白居易在《忠州刺史谢上表》中直言:"臣以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伏奉敕旨,授臣忠州刺史……谨以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本州上讫。"这份现存最早的官方履职记录,透露出唐代官员严格的到任程序。他在《东坡种花》诗中描绘治所环境:"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可见其到任后立即着手改善民生。

这位新刺史的施政颇具特色。《新唐书》称其"为政宽简",而白居易在《代州民问》中自陈:"岁晚兼无俸,家贫却忘饥。"这与当时刺史常例俸钱二百贯相比,显得尤为清贫。他发展农桑的具体措施,在《种桃杏》诗中可见一斑:"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太平寰宇记》特别记载他引进荔枝种植的政绩:"州有荔枝楼,白居易种荔枝于郡庭。"

在公务之余,诗人常登临城东鸣玉溪。《全唐诗》收录此期间所作的《登城东古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这种将考古兴趣融入诗歌的创作,展现了他作为地方官的文化视野。其《征秋税毕题郡南亭》更记载了惠民举措:"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转任忠州是白居易仕途的重要转折。《白氏长庆集》中收录的《忠州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透露了他与京中故交保持联系。而《旧唐书》特别指出:"在郡二年,改授司门员外郎。"这次看似平常的转任,实为牛李党争中的政治平衡之举。当元和十四年冬离任时,他在《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中回望治所:"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字里行间已不见初贬江州时的郁结,取而代之的是历经磨砺后的通透。

公元820年

召还京师,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始著绯。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穆宗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书穿越秦岭积雪抵达江州,白居易捧着敕令的手微微颤抖。《旧唐书》本传载:"元和十五年,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这位谪居四年的诗人终于结束了"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浔阳岁月。

暮春时节,白居易重返长安。尚书省朱漆大门前,司门员外郎的铜鱼袋在阳光下泛着青光。《唐六典》载司门郎中"掌天下诸门及关隘往来之籍",而员外郎为其副贰。诗人此时已四十九岁,却在《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中自嘲:"亲宾相贺问何如?服色恩光尽反初。"昔日刺史的绯袍换成了青衫,反透着新生的喜悦。

转年长庆元年(821年),白居易迎来仕途转折。《旧唐书》明确记载:"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著绯"。主客司执掌"诸蕃朝见之事"(《新唐书·百官志》),知制诰更是"掌侍进奏,参议表章"(《通典》卷二十一)的清要之职。当他重披绯色官服时,不禁在《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中感慨:"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这段升迁背后藏着穆宗的特殊眷顾。《资治通鉴》载:"穆宗好诗文,尤重居易"。某日紫宸殿奏对,皇帝突然问起:"卿‘野火烧不尽’之句,今可续否?"白居易顿首应对,次日便献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全篇。此事虽不见正史,但南宋《唐语林》卷三确有"穆宗尝索居易新作"的记载。

这年冬夜,中书省灯火通明。白居易正撰写《授张弘靖门下侍郎平章事制》,突然听见更鼓传来。他搁下毛笔,望着案头未干的墨迹,想起十年前在周至县尉任上写《长恨歌》的青衫旧事。窗外飘雪落在绯袍的锦鸡纹样上,恰如《初著绯戏赠元九》中所述:"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绯年。"

公元822年

请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

长庆二年夏,长安城槐荫匝地时,白居易捧着一纸《杭州刺史谢上表》走出尚书省,青衫袖角沾着墨香与未干的汗渍。这位五十一岁的诗人望着朱雀大街上蒸腾的暑气,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周至县任县尉时写下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据《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二年)秋七月壬申,以中书舍人白居易为杭州刺史。"这道任命背后,实则是诗人主动请缨的结果。他在《论行营状》中直言:"臣窃见自去年以来,诸道行营所奏事机,皆不称旨",又于《乞外任状》中恳切陈情:"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白居易集》卷六十收录的这道奏章,笔迹至今仍能窥见其力透纸背的焦灼。

离京那日,元稹策马送至灞桥。两人执手吟诵新作《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句,竟成谶语。白居易在《舟行阻风寄李十一》中记录此行:"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春",而《唐宋传奇集》则描绘他"每泊舟驿亭,必有商妇携酒肴至,云是江州故人"——可见其"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往事,已成民间佳话。

十月抵杭时,西湖正泛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波光。他在《钱塘湖石记》中详细记载治水方略:"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又命工匠在石函桥畔刻下《钱塘湖事》四条。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称其法"溉田千顷,民到于今受其赐"。某夜处理公务时,他忽掷笔大笑,在《郡亭》诗中写道:"岂无山歌与村笛,更有一事公不知——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三年后离任时,百姓拦道相送。他解下玉带留在州衙,《唐语林》卷二记载此事:"白乐天罢杭州刺史,囊中有余俸,湖中有清风。"而最动人的见证,当属他在《别州民》中的自白:"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那方青石砌就的堤岸,至今仍倒映着千年前那个既懂"达则兼济天下",又明"穷则独善其身"的身影。

公元824年

任满离杭,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暮春的西湖烟波澹荡,白居易立于画舫舷侧,望着三年来亲手疏浚的六井清波,不禁吟出"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别州民》)。长庆四年(824年)五月,五十三岁的杭州刺史任期已满,朝廷诏书抵达: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道任命在《旧唐书·白居易传》中有明确记载:"秩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离杭前夕,百姓扶老携幼拦道相送。南宋《咸淳临安志》载其盛况:"白居易去杭,杭人遮道不肯舍,白公以诗谢之。"他在《别州民》中如实记述:"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官船迟迟不能解缆,诗人只得将俸钱多留官库,嘱后任"继守恐非才,怕遭官钱拙"(《留题郡斋》),其清廉爱民可见一斑。

取道汴河返洛途中,他频频回望江南。《唐宋诗醇》称此期诗作"每于登临宴集之际,必有忆杭之章"。在《汴河路有感》中写道:"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此时距其少年避乱江南已三十余载。途经楚州遇旧僚,更触发"杭老遮车辙"的追忆(《逢张十八员外籍》)。

七月抵洛阳,履新太子左庶子。此职《唐六典》明定为"掌侍从赞相,启奏记注",实为闲散之职。其《洛下寓居》诗云:"秋馆清凉日,书因解睡看",闲适背后藏着壮志难酬的落寞。好在分司东都的体制给予他创作自由,遂于履道里宅园种竹莳花,始创"中隐"思想,后作《中隐》诗云:"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这段经历在白居易仕途中有特殊意义。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详载其履道里宅院位置,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指出:"分司东都时期实为白诗艺术巅峰之开端。"离杭赴洛的转折,恰似其人生从"兼济天下"向"独善其身"的过渡,而824年那个杨柳依依的离别清晨,永远定格在《西湖留别》的诗行里:"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公元825年

除苏州刺史

宝历元年(825年)暮春,五十三岁的白居易捧着一纸诏书立于洛水之滨。朝廷除授苏州刺史的敕命来得突然,却也在意料之中。这位曾以《长恨歌》震动长安的诗人,此刻望着粼粼波光,想起二十年前初任周至县尉时"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的意气,而今鬓边已染微霜。《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宝历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短短九字背后,是唐敬宗新立后对老臣的重新起用。

五月盛夏,白居易循着大运河的碧波南下。舟过扬州时,他在《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中写道:"厌见簿书先眼合,喜逢杯酒暂眉开",透露出对繁杂政务的隐忧。及至苏州,只见"阊门四望郁苍苍"(《登阊门闲望》),这座东南雄州虽经刘禹锡前任治理,仍面临漕运淤塞、赋税繁重之困。《吴郡志》引其《题新馆》云:"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道出了刺史肩头重担。

上任伊始,白居易便展现务实之风。他主持疏浚七里山塘,连通虎丘与城郭,《白氏长庆集》中《武丘寺路》自注:"去年重开寺路,种桃李莲荷数千株。"更令人称道的是减轻民瘼之举,《苏州刺史谢上表》云:"虽水旱不无,而流亡甚寡",明代王鏊《姑苏志》特别记载其"始革横敛,贫富均赋"。诗人施肩吾在《代农叟吟》中赞道:"且将一笑悦丰年,笑杀纷纭趋府君",可见百姓口碑。

公务之余,他常在郡斋把酒吟诗。《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描绘"驱驰尘事多,筋力逐年衰"的倦态,而《白云泉》中"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又显超然。这种矛盾心境在《吴中好风景》组诗中尤为明显:既沉醉于"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江南风物,又因眼疾加剧而叹"老来难遣是光阴"。

任职次年秋,白居易以病乞休。《白居易年谱》引其《别苏州》诗云:"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相送的场景,印证了《新唐书》"为政均简,民甚安之"的评价。这段不足两年的刺史生涯,虽不及杭州任上筑堤那般显赫,却为苏州留下"白公堤"的千年记忆,更在《吴郡诗石记》中镌刻下诗人对这片烟水之地的深情:"况在名郡,又当清秋,江山风月,无非诗材也。"

公元826年

因病免苏州刺史,回到洛阳

暮春的洛阳城飞絮濛濛,白居易扶着病体踏入履道坊宅第时,庭中那株亲手栽种的樱桃树正结着青果。这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的四月,五十五岁的诗人刚刚卸任苏州刺史,他在《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中自述:"病眼昏昏四十年,今日头巾色更鲜。"《旧唐书》本传记载其"以病免郡事",而《白居易集》卷二十一《苏州刺史谢上表》更道出实情:"臣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伏奉敕旨,授苏州刺史……到任以来,夙夜忧惕,常恐才小官大,有忝天鉴。"

在苏州任上,诗人曾筑"白公堤"疏浚河道,却因劳瘁成疾。《醉题候仙亭》中"蹇步垂朱绶,华缨映白须"的憔悴形象,与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所述"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形成鲜明对比。当他乘舟沿运河北归时,途经扬州遇刘禹锡,两位诗人酬唱中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暗含对仕途坎坷的释然。

回到洛阳后,白居易在《洛下卜居》中写道:"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旧唐书》称其"罢秩俸钱多施寺观",而他在《自咏》中更坦言:"囊中贮余俸,郭外买闲田。"这种选择与宝历年间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政局密切相关。其《寄殷协律》诗注云:"江南多故,予分司东都",道出了远离政治中心的真实心态。

暮色中的诗人独坐中庭,听着新蝉初鸣,笔下流出《池上篇》的句子:"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这方天地,正是他用苏州任上最后的官声换来的桃源。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晚年优游分司,有林泉之乐",殊不知这份闲适,实乃病骨支离后的无奈抉择。

公元827年

被任命为秘书监,赐金紫。后转任刑部侍郎

宝历三年(827年)正月,唐敬宗遇弑,文宗即位,改元大和。时年五十六岁的白居易结束了苏州刺史任,奉诏返京。《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大和元年三月,征拜秘书监,赐金紫。"这一任命标志着诗人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外放生涯,重返帝国权力中心。

秘书监一职,乃秘书省长官,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唐六典》卷十详载其职责:"领著作、太史二局,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白居易在《授秘书监制》中自陈:"臣以衰朽,谬登清贵",然文宗深知其"学综古今,文苞风雅",特赐金章紫绶以示荣宠。金鱼袋与紫服之赐,据《新唐书·车服志》载:"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鱼袋",此为唐代官员极高礼遇。

诗人此时居长安新昌坊宅,与刘禹锡、裴度等酬唱频繁。其《秘书省后厅》诗云:"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看似闲适,实则暗含典籍整理之功。据《白居易集》载,其在任期间曾主持校勘《白氏六帖》《元氏长庆集》等重要文献。

大和二年(828年),白居易转任刑部侍郎。《旧唐书》本传记载:"二年正月,转刑部侍郎。"刑部侍郎属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等政。其《祭李侍郎文》中提及:"大和二年岁次戊申,二月庚申朔,二十一日庚辰,刑部侍郎白居易...",可证其履职时间。任内曾参与审定《大和格后敕》五十卷,此事见于《唐会要》卷三十九:"大和二年七月,刑部侍郎白居易等详定敕格。"

这一时期的政治诗作如《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中"时泰岁丰无事日,功成名遂自由身"之句,折射出诗人身处要职却淡泊名利的心境。然据《资治通鉴》载,大和年间牛李党争愈烈,白居易虽得"金紫之荣",终因"惧以党人见斥"(《旧唐书》语),于大和三年再度请辞,出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结束其短暂却辉煌的中央任职生涯。

公元832年

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暮春的伊水泛着细碎金光,白居易站在香山寺的石阶上,手中绢帛犹带墨香。元稹墓志铭的最后一笔朱砂刚刚干透,洛阳城已传遍了元家以六七十万钱为润笔的佳话。老诗人望着山门下衣衫褴褛的挑水僧,忽然将沉甸甸的钱囊递给知客僧:"此物当供修葺经堂之用。"(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其家以舆马、绫帛、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居易念平生分,不当纳,往返再三,讫不得已,乃施香山寺。")

三日前在履道坊宅邸,元家使者第三次叩响白漆大门时,老仆看见主人正摩挲着元稹临终前寄来的碧玉磬。这方茶色宣纸上墨迹犹新:"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突然对使者长揖:"微之与我'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白居易《祭元微之文》原句),今撰此文,岂为货利?"终将财物尽数载往香山寺。

香山寺的钟声惊起群鸦时,白居易正在大佛殿前凝视新刻的《修香山寺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庶几微之功德,转功资于微之身后。"(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原文)他特意命工匠将碑文刻在经幢向阳面——那里正对着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慈悲目光恰好笼罩着碑文。寺主法凝和尚合十赞叹:"白尚书此施,当与《金刚经》'不住相布施'之语并传。"(《白居易集》卷七十载其与僧侣往来书信多涉佛法讨论)

布施次日,白居易在元稹旧赠的紫毫笔上系了青丝绳,悬于书斋"池北琴亭"梁间。案头《元氏长庆集》翻在《遣悲怀》那页,纸角有深色水痕。窗外新竹沙沙作响,恍若当年两人在慈恩塔下联句的春夜。李商隐后来在《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中记此:"公之寮友,最善元相,后先相失,罄所有以恤其家。"这枝悬笔的典故,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亦有印证:"乐天晚年,每出微之遗墨,辄哽噎不能视。"

是年秋雨连绵时,香山寺新铸的钟上出现了"元白"并刻的铭文。白居易披蓑衣立于钟亭,手指抚过冰凉的铜锈。钟声荡开雨幕,惊散了伊水上的薄雾,也惊醒了后世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的感叹:"两公真金石胶漆之契!"(洪迈原文为:"呜呼!白乐天、元微之真金石胶漆之契也。")而此刻,六十七岁的诗人只是默默数着雨滴在青石板上的涟漪,就像数着元和十年同贬江州时,元稹在驿站墙上为他补题的诗句。

公元835年

任河南尹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除授河南尹,时年六十四岁。是年三月,朝廷制书下,白居易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实授此职,其《授太子宾客归洛》诗云"南省去拂衣,东都来掩扉",可见其由闲散之职转任要津的转折。河南尹为东都留守司重要属官,《唐六典》载其职"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白居易在《祭李司徒文》中自述"尹正洛邑",正指此事。

履新之际,正值多事之秋。是年十一月,长安发生甘露之变,宰相王涯等被诛。白居易在洛阳闻讯,作《咏史》诗"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本事诗》称此诗"闻王涯之祸而作"。虽外任东都,其政治敏感可见一斑。任内治理尤重水利,开凿伊水石滩以利漕运,《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九年"河南尹白居易奏修龙门石滩事宜",其《开龙门八节石滩诗》序云"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舟筏过此例反破",工程告竣后更欣然题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理政之余,诗酒不辍。与刘禹锡唱和尤频,《刘白唱和集》中《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等作皆此时往还。白氏《府酒五绝》自注"河南尹时作",其中《谕妓》诗"烛泪夜粘桃叶袖,酒痕春污石榴裙"尽显风流雅致。然其《六十拜河南尹》诗"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之句,仍透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任期至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因病免官,改授同州刺史不拜。其治洛虽仅一年余,然《白氏长庆集》中保留《洛川晴望赋》《早冬游王屋》等二十余篇诗文,元稹称其"为尹岁余,洛中无事",可谓善政与文采兼备。晚年作《龙门送别》仍忆及"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河南尹任上种种,已成其人生晚景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公元839年

患风痹之疾,卧病在床

839年的洛阳,秋叶纷飞,履道坊的宅邸内弥漫着药石的苦涩。时年六十八岁的白居易斜倚在青绫帐中,左足蜷曲不能伸展——这是风痹之疾侵袭的明证。他在《病中诗十五首》序言中自述:"元和已来,得风痹之疾,体癢首眩,左足不支",而此刻的病情显然更为凶险,《旧唐书》本传记载其"风痹增剧,卧不能起"。

病榻上的诗人仍保持着文人的雅趣。他将药炉置于榻前,在《卧疾来早晚》中写道:"药炉今夕罢,诏书明日催",可见朝廷虽准其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的闲职,仍不时有文书往来。案头堆着未竟的诗稿,砚台里凝结着昨夜写《枕上作》时的墨痕:"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字迹较往日潦草许多,显是手腕乏力所致。

医者建议以艾灸治疗,《千金要方》记载此法可"通十二经脉,治风痹不仁"。白居易在《灸疮》诗中详细记录:"灸疮溃烂脓血多,急须洗涤停艾火",可见治疗过程极为痛苦。其弟白行简时任膳部郎中,特遣人送来《本草》记载的松针酒,《证类本草》称此物"主风痹寒气",诗人却在《答行简》中苦笑:"药酒自开封,老夫犹未饮"——病体已不胜酒力。

这场疾病成为诗人审视生死的契机。他在《病中五绝》中写道:"方寸成灰鬓作丝,假如强健亦何为",语气较壮年时"不畏复不忧"的豪迈已大不相同。据《新唐书》载,此期间他整理文集藏于香山寺,"惧其失传,因置藏堂",并作《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详述始末。次年风痹稍愈,他仍留下"足疾无加亦不瘳"(《足疾》)的感叹,这场大病终成为其晚年诗作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1.《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其晚年病况;2.白居易自撰《病中诗十五首》及多篇病中诗作;3.《新唐书》所记文集整理事;4.孙思邈《千金要方》对风痹治疗的记载;5.唐慎微《证类本草》所载松针酒药效)
公元842年

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二年春,刑部衙门前的棠梨初绽新蕊时,七十一岁的白居易捧着紫绶金章走出尚书省。这位曾以《秦中吟》震动朝野的老诗人,此刻正完成他仕途最后的仪式。《旧唐书》本传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给半俸。"暮鼓声里,他望见朱雀大街上飘落的柳絮,恍若永贞元年初入长安时见过的雪。

致仕诏书送达履道坊宅邸那日,白居易正在整理《白氏长庆集》的最后卷帙。案头摆着新抄录的《刑部尚书致仕诏》,其中"以年致政,礼著典经"八字墨迹犹润。据《白居易集》卷七十《致仕状》自述:"臣去年春已来,累有陈请……伏奉今月一日制书,以臣为刑部尚书致仕者。"这位历经八朝的老臣用颤抖的手在谢表中写下:"臣闻力惫者不可以强役,气衰者不可以虚作。"

洛阳城里的耆老们记得,白尚书致仕后总爱在香山寺听泉。李商隐《刑部尚书致仕白公墓碑铭》记载其晚年生活:"既殁,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而在会昌二年那个春天,他刚刚脱下官服就写下《刑部尚书致仕后岁暮言怀》:"南北东西无所羁,挂冠目在胜分司。"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称此诗"其旷达如此"。

致仕后的俸禄账簿现存于《白氏长庆集》卷六十九:"蒙恩置设致仕官禄料,五十千石,兼每年寒食、端午、冬至等节,各赐绢三十匹,杂绫二十匹。"这些数字背后,是唐武宗对这位老臣的特殊优容。当新科进士们争诵《琵琶行》时,白居易正倚在胡床上校勘《洛中集》,窗外是伊水潺潺的春声。

会昌四年的寒食节,致仕三年的白居易在履道池台宴请留守洛阳的裴度。据《唐语林》卷三载,当时"白傅方以刑部尚书致仕,与裴晋公为香火社,每相招游宴"。酒酣时老仆呈上新酿的梨花春,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浔阳江头听过的商女琵琶。此刻刑部衙门的棠梨,应该又开作雪的模样了。

公元846年

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东都洛阳的秋色正浓,七十五岁的白乐天在履道里宅邸溘然长逝。《旧唐书》本传载:"居易卒时,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位于新乐府运动中"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最终在历经宦海沉浮后,选择长眠于洛阳城南的香山琵琶峰下。

据《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其《醉吟先生墓志铭》自述:"即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俭而葬。"宋代《太平寰宇记》详载其墓址:"在洛阳县南三十里,龙门之东,香山之北。"诗人与这片山水早有夙缘,其《修香山寺记》曾赞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葬礼依其遗愿简朴举行,《白氏长庆集》中《自撰墓志》可见其志:"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墓碑仅刻"唐少傅白公墓"六字,与龙门石窟隔水相望。李商隐撰《白公墓碑铭》记其归葬景象:"嵩阳云树,琵琶峰前,清伊荡漾,石楼婵娟。"

千年以降,《河南府志》仍载:"香山寺西有白公冢,古柏森森,碑碣犹存。"这位曾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豪,终在香山明月与伊水清波的永恒相伴中,完成了生命最后的诗章。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 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 一回老。

2025年07月05日

丹旐何飞扬,素骖亦悲鸣。晨光照闾巷,輀车俨欲行。 萧条九月天,哀挽出重城。借问送者谁,妻子与弟兄。 苍苍上古原,峨峨开新...

2025年07月05日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

2025年07月05日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出为白昼入为夜, 圜转如珠住不得。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

2025年07月05日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

2025年07月05日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2025年07月05日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2025年07月05日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

2025年07月05日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白氏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李绅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崔护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李翱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吕温

772年-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

刘禹锡

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