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乐世

2025年07月05日

管急丝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
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

居易

译文

管急丝繁拍渐稠
管乐急促,弦音繁密,节拍渐渐密集
绿腰宛转曲终头
《绿腰》舞曲婉转悠扬,直至曲终
诚知乐世声声乐
明知这欢乐的曲调声声悦耳
老病人听未免愁
但年老多病的人听了,仍不免感到忧愁

词语注释

绿腰:唐代著名舞曲,又名《六幺》,节奏由慢到快,以婉转著称。
宛转:形容乐曲曲折动听。
乐世:指欢乐的时世或令人快乐的曲调。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乐世》创作背景

丝竹声里的盛唐余韵
当管弦急奏、丝竹繁响的节拍渐次密集,那名为《绿腰》的曲调正蜿蜒流转至终章。此般场景,恰是唐代教坊乐曲鼎盛时的剪影。《乐世》作为《水调》第七叠的别名,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乐舞盛世。彼时李龟年等乐工妙解音律,将西域传来的急拍新声与中原清商旧乐融合,谱就这"声声乐"的繁华之音。

老病耳中的世变之音
然曲终拍缓时,白乐天笔下"老病人"的愁绪却穿透了锦瑟银筝。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烽烟灼伤了盛唐画卷,教坊散佚、梨园零落。那些曾让玄宗击节的欢快旋律,在历经离乱的诗人听来,已化作"虽勤靡余苦"的怅惘。元稹《琵琶歌》载此曲"调高弦绝无知音",恰印证了安史之乱后,宫廷雅乐流落市井的沧桑变迁。

乐府新题中的生命沉思
此诗实为唐代"杂曲歌辞"传统的延续。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类作品多取"世人所好"的流行曲调填词。诗人以病耳听仙乐的特殊视角,暗合了汉乐府"长歌当哭"的比兴手法。那宛转的《绿腰》舞曲,在急管繁弦的狂欢表象下,终化作杜甫"此曲哀怨何时终"式的生命叩问——正如《霓裳羽衣曲》终成亡国之音,所有盛世欢歌都逃不过历史铁律的变徵之声。

赏析

这首中唐时期的乐府诗以精妙的音乐描写为载体,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听乐者复杂的心理变化,堪称"以乐写愁"的典范之作。

首句"管急丝繁拍渐稠"运用通感手法构建出立体的音乐空间,明代文艺理论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赞赏这种"三叠式"的音乐描写:管乐之急促、弦乐之繁密、节拍之紧凑,三种听觉意象的叠加,使读者仿佛亲历唐代教坊的盛大演出。诗人刻意选用"急""繁""稠"三个形容词,暗喻着人生晚景的逼仄感。

次句"绿腰宛转曲终头"转入视觉与听觉的交融描写。宋代音乐理论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绿腰"乃唐代大曲别称,此处既实指乐曲,又暗含青春意象。诗人以"宛转"二字精妙捕捉乐曲的柔美特质,而"曲终头"的表述则暗藏玄机——既是乐曲的终结,又暗示人生暮年的来临。

后两句的情感转折堪称绝妙。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由乐转悲,只在'诚知'二字翻转"。表面上看"乐世声声乐"是盛世欢歌的写照,但"老病人听未免愁"七字却道出生命真相。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这种写法深得"乐景写哀"之三昧,以繁华音乐反衬衰老之悲,使愁绪更具穿透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构建了双重镜像:表层是歌舞升平的盛世图景,里层是生命凋零的个体悲鸣。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这种"音乐与生命的互文性",认为诗人通过音乐意象完成了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再华美的乐章也难掩生命终将曲终人散的永恒命题。

诗人以二十八字的精炼篇幅,完成了从感官享受到生命哲思的升华。这种由具体艺术体验上升到普遍人生感悟的写法,正是唐代乐府诗"即事名篇"传统的精彩体现,在欢愉与哀愁的辩证中,展现了中唐文人特有的清醒与深邃。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乐世评析

名家点评:

"白乐天此作,以管弦急奏喻人生匆促,'绿腰宛转'四字极尽唐人风流。末句忽作转折,乐景写哀,一倍增其惆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贵在含蓄,此诗前二句极写宴乐之盛,后二句陡转,如冷水浇背。'老病'二字尤见功力,使绮丽宴乐顿成镜花水月。"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艺术特色:
丝竹急管中暗藏时光飞逝之叹,"绿腰"舞曲的柔媚与"老病"之身的衰颓形成强烈反差。白居易以乐师之耳听盛世欢歌,却道出"未免愁"三字,正是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实践。

诗眼撷英:
"宛转"二字既描舞姿之妙,又暗喻人生辗转;"声声乐"与"未免愁"的对照,将《乐世》曲名解构出双重意味——既是颂世之乐,亦是悟世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