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乐世》创作背景
丝竹声里的盛唐余韵
当管弦急奏、丝竹繁响的节拍渐次密集,那名为《绿腰》的曲调正蜿蜒流转至终章。此般场景,恰是唐代教坊乐曲鼎盛时的剪影。《乐世》作为《水调》第七叠的别名,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乐舞盛世。彼时李龟年等乐工妙解音律,将西域传来的急拍新声与中原清商旧乐融合,谱就这"声声乐"的繁华之音。
老病耳中的世变之音
然曲终拍缓时,白乐天笔下"老病人"的愁绪却穿透了锦瑟银筝。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烽烟灼伤了盛唐画卷,教坊散佚、梨园零落。那些曾让玄宗击节的欢快旋律,在历经离乱的诗人听来,已化作"虽勤靡余苦"的怅惘。元稹《琵琶歌》载此曲"调高弦绝无知音",恰印证了安史之乱后,宫廷雅乐流落市井的沧桑变迁。
乐府新题中的生命沉思
此诗实为唐代"杂曲歌辞"传统的延续。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类作品多取"世人所好"的流行曲调填词。诗人以病耳听仙乐的特殊视角,暗合了汉乐府"长歌当哭"的比兴手法。那宛转的《绿腰》舞曲,在急管繁弦的狂欢表象下,终化作杜甫"此曲哀怨何时终"式的生命叩问——正如《霓裳羽衣曲》终成亡国之音,所有盛世欢歌都逃不过历史铁律的变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