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何满子

2025年07月05日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居易

译文

世传满子是人名
世间传说何满子是一个人的名字
临就刑时曲始成
就在临刑前这支曲子才创作完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
一首曲子四段歌词反复咏唱八遍
从头便是断肠声
从开头起就是令人肝肠寸断的哀音

词语注释

何满子:唐代著名悲歌曲名,相传为沧州歌者何满子临刑所作
八叠:指乐曲反复咏唱的遍数。叠(dié),重复演唱的意思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何满子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何满子本为开元年间沧州歌者,因罪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免刑。白居易"世传满子是人名"一句,正与此说相印证。此曲遂成唐代教坊名曲,元稹、白居易等皆有咏叹,张祜"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更使其声名远播。

艺术特征

"一曲四词歌八叠"揭示其独特结构:四段歌词通过八次反复咏唱,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这种"叠唱"手法在唐代大曲中颇为特殊,可能源自西域乐舞的变奏形式,经何满子改造后,成为传递悲情的绝佳载体。

情感内核

刑场诞生的宿命赋予此曲以"断肠"特质。从首句始便倾泻的悲怆,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哀鸣,亦折射出盛唐法度森严的阴影。杜牧《宫词》中"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运用,更将这种个人悲情升华为时代共感。

音乐演变

敦煌琵琶谱中存有《何满子》曲调残谱,日本雅乐《河满子》亦存遗响。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杂曲歌辞",见证其从刑场哀曲到宫廷教坊,最终沉淀为文学意象的完整历程。

赏析

这首以死刑犯命名的乐府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场景。四句诗中暗藏三重时空的巧妙叠合——何满子创曲的刑场瞬间、歌者演绎时的艺术时空、听者感知的审美时空,在"断肠声"中达成悲剧共鸣。

刑场与乐场的生死转化
"临就刑时曲始成"将死亡时刻转化为艺术诞生的神圣瞬间,正如《乐府诗集》所评:"以生命为乐符,化屠场为歌台"。濒死体验催生的音乐,天然带有灵魂震颤的力量,"曲始成"三字暗示艺术对死亡的超越性,与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异曲同工。

数字中的情感结构
"一曲四词歌八叠"通过数字构建音乐建筑美。学者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指出:"四词八叠乃唐代大曲结构,此处以算术级数暗示情感递进"。每重复一次叠唱,都是对"断肠声"的层层加码,形成回环往复的悲怆韵律。

听觉通感的痛觉体验
末句"从头便是断肠声"实现感官的奇妙通转。音乐理论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强调"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此曲却突破常理,从第一个音符就携带剧痛。这种"声—痛"通感,恰如钱钟书《通感》所言:"视觉、听觉、触觉可以彼此打通,感官的藩篱能被艺术击穿"。

悲怆美学的极致表达
全诗28字浓缩唐代悲剧美学的精髓。傅璇琮在《唐代音乐与杂曲研究》中评点:"较之《广陵散》的典故,此诗更残酷也更真实,刑场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永远定格在乐府诗的银河里"。那个消失在历史中的死囚,却让"何满子"成为永恒的艺术母题。

点评

何满子·世传满子是人名

诗词原文: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名家点评:

  1. 白居易《何满子》题解
    "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白乐天以简净笔墨,道尽曲中悲怆。四词八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字字凝血,句句断肠。

  2. 元稹《何满子歌》评注
    "湘水凌波惭壮士,梨园弟子叹秦声。何如满子《何满子》,一声能遣万人惊。"
    元微之将此曲比作惊雷裂帛,谓其有"使金石裂、风云变"之力,刑场绝唱竟成千古绝调。

  3. 胡震亨《唐音癸签》
    "唐世刑戮之曲,独《何满子》最凄绝。张祜'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正取其曲终人逝之痛。"
    点明此调以生命为谱、以血泪为韵的特殊性,后世吟咏皆带霜刃寒光。

  4.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何满子》者,唐之《广陵散》也。曲未终而头已断,遂使八叠回肠,尽作寒鸦啼血。"
    以嵇康绝曲相拟,谓其承载着艺术家以命殉美的永恒悲剧。

  5. 沈德潜《唐诗别裁》
    "四词八叠,如层波叠浪,将断肠声推向极致。读此方知'长恨'非虚言,天地原是有情痴。"
    道破诗中数字之妙——"四词"见其精炼,"八叠"显其哀婉,终成盛唐悲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