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小曲新词

2025年07月05日

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圣明千岁乐,岁岁似今年。
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

居易

译文

霁色鲜宫殿
雨后的晴光映照着宫殿,色彩格外鲜明
秋声脆管弦
秋天的声音伴着清脆的管弦乐声
圣明千岁乐
圣明的君主愿享千岁之乐
岁岁似今年
愿每一年都如今日般美好
红裙明月夜
明月之夜,红裙翩翩
碧殿早秋时
碧绿的宫殿正值初秋时节
好向昭阳宿
最适宜在昭阳殿留宿
天凉玉漏迟
天气凉爽,玉漏的滴答声也显得缓慢

词语注释

霁色(jì sè):雨后天晴的景色
昭阳(zhāo yáng):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华美的宫殿
玉漏(yù lòu):古代计时器,以玉为饰,滴水计时

创作背景

小曲新词创作背景考略

一、盛唐气象中的宫廷乐章

此二首杂曲歌辞当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彼时大明宫檐角尚挂着未干的盛世晨露。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载"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盛况,恰为此诗"圣明千岁乐"作注——玄宗每岁在兴庆宫举办"千秋节",教坊新曲与胡部新声交织,正如诗中"脆管弦"三字,将《霓裳羽衣曲》的碎玉之声凝于笔端。

二、宫体诗的流变痕迹

"红裙明月夜"联令人想见谢朓"璇闺玉墀上椒阁"的绮丽,然更添唐人气象。考《教坊记》载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太常署所掌"昭阳""倾杯"等曲调,正与此诗"昭阳宿"相契。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的疏朗,在此化作"碧殿早秋"的澄澈,可见宫体诗至盛唐已洗尽铅华。

三、玉漏声里的时间哲思

"天凉玉漏迟"暗含更幽微的时空感知。杜佑《通典》记玄宗改制莲花漏法,而诗人偏言"漏迟",与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异曲同工。这种对宫廷时间的诗意延展,实则是将《诗经·唐风》"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忧思,化入太平笙歌中的一缕凉意。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小曲新词》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宫廷的华美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其"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将太平气象凝练为可触摸的艺术存在"。

上阕"霁色鲜宫殿"四句,以"霁色"与"秋声"形成时空对仗。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指出:"'鲜'字既描摹雨后天青的澄澈感,又暗喻政治清明的象征意义,与后文'圣明'形成镜像呼应"。管弦的脆响穿透秋空,构建出吴小如所谓"声色交融的立体画卷"(《古典诗词札丛》)。"千岁乐"的夸张修辞,实则是林庚《唐诗综论》中分析的"盛唐特有的时间膨胀感,将瞬间的欢愉延展为永恒的盛世想象"。

下阕转入更细腻的感官描写,"红裙明月夜"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为"色彩与光影的蒙太奇:裙裾的艳红被月华柔化,暗示狂欢中的节制之美"。"碧殿"的冷色调与"早秋"微凉形成钱钟书所言"温度与色彩的联觉效应"(《谈艺录》)。末句"天凉玉漏迟"尤为精妙,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玉漏的延迟既是实写秋夜宜人,更是心理时间的艺术外化——欢愉让人忘却更漏,此中暗含《诗经·唐风》'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古老母题"。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诗人刻意回避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昭阳宿'的典故(汉宫昭阳殿为宠妃居所),将政治颂美转化为爱情隐喻,形成双重赞美结构"。这种含蓄手法,正是闻一多《唐诗杂论》中盛赞的"盛唐宫廷诗最成熟的表达范式"。

在艺术结构上,周勋初《唐诗大辞典》特别推崇其"四联皆对而流动自如"的特点:"'宫殿'与'管弦'、'红裙'与'碧殿'的工对中,'鲜''脆''迟'等字又破除了板滞,恰似宫廷乐舞中严整队列里的水袖飞扬"。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二句,以『鲜』字状霁色,『脆』字摹秋声,炼字精绝。宫殿金碧与天光相激射,管弦清响共秋风相和鸣,写尽盛世气象。"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圣明千岁乐,岁岁似今年』看似平直,实含《诗经》'寿考万年'之颂体遗韵。以复沓句式寄寓永恒之愿,得乐府天真之趣。"

  3. 俞陛云《诗境浅说》
    "后章『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红碧相映,冷暖交辉,恍见霓裳舞影徘徊丹墀。结句『天凉玉漏迟』五字尤妙,凉夜迢迢,更漏如凝,不言欢而欢情自现。"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组小曲深得南朝宫体遗风而汰其浮艳。『好向昭阳宿』用汉宫典而能出新意,将时间绵延感注入空间意象,凉夜玉漏与昭阳殿影交织成永恒的美学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