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悲哉行

2025年07月05日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评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居易

译文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可悲啊,身为儒生,努力学习却不知疲倦。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读书读到眼睛昏花,执笔写字手上磨出老茧。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十次应试才中一次,功名总是来得太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即便有人官运亨通,两鬓早已斑白如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可怜青春年少之时,偏偏身处贫贱之际。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大丈夫年老多病,富贵又有何用?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深宅大院朱门里,住着乳臭未干的小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容貌娇嫩如女子,肌肤光滑如脂膏。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从不碰书本典籍,也不穿戎装铠甲。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二十岁继承爵位,靠的是祖上功勋。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春日里天天出游,衣着华丽马匹肥壮。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早晨与赌徒饮酒,夜晚约歌妓寻欢。
评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挥霍俸禄还酒债,堆金如土选美女。
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除了声色犬马之事,其他一概不知晓。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山间小草和涧底青松,命运由地势高低决定。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自古对此无可奈何,并非只有你独自伤悲。

词语注释

胝(zhī): 手掌或脚底因摩擦而生的厚皮,俗称老茧。
擐(huàn): 穿,套。
膏粱: 肥肉和细粮,借指富贵人家精美的食物。
倡楼: 妓院。
蛾眉: 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借指美女。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悲哉行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科举制度虽为寒门士子开辟了进身之阶,但门阀残余仍根深蒂固。白居易在《策林》中曾痛陈"选官以族"之弊,而元稹早年"十年常困于名场"的经历,恰为此诗作了生动注脚。诗人以刀笔剖开盛世表象,露出阶层固化的沉疴。

社会镜像

诗中"十上方一第"与"二十袭封爵"的尖锐对比,折射出德宗朝"勋戚子弟,不劳而获"(《旧唐书·韦贯之传》)的社会现实。权贵子弟凭借"门承勋戚资",纵情声色犬马,与寒门儒者"手生胝"仍难改命运形成残酷映照。这种不公,在元白新乐府运动中常被批判。

文学传统

承袭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比兴手法,更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的愤懑之气。将六朝门阀之叹转为对中唐新兴权贵的鞭挞,使古题乐府焕发现实锋芒。

诗人际遇

据《唐才子传》载,作者鲍溶"薄宦终身",其《客途逢乡人》亦云"白发生头未得归"。诗中"两鬓已成丝"的儒者形象,实为当时困守科场的寒士群体缩影,亦暗含诗人自身"数举进士不第"(《郡斋读书志》)的切肤之痛。

涧松山苗之喻,非独鸣不平,更揭大唐肌理之疾。当朱门犬马踏碎寒窗灯火时,这首诗便成了刺向时代良心的银针。

赏析

这首《悲哉行》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勾勒出唐代寒门儒士与膏粱子弟的尖锐对比。诗人通过两组意象群的强烈反差,将"读书人的悲慨"这一主题推向极致。

意象的二元对立构成全诗骨架。一边是"眼欲暗""手生胝"的苦读儒生,十试方第时已鬓发如丝;一边是"膏粱肌""选蛾眉"的纨绔子弟,二十岁便承袭爵位。这种对比在"山苗与涧松"的隐喻中得到升华——山巅弱苗因地利而茂,涧底青松纵有凌云之志亦难伸张。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以自然之物象,写人世之不公,较之直陈更觉痛切"。

情感呈现递进式爆发。开篇"悲哉"定调后,先叙儒者"力学"之艰,继而转入对权贵子弟的铺陈,最终以"古来无奈何"的旷达语作结。这种"抑—扬—抑"的结构,被《唐宋诗醇》称为"顿挫之法,愈放愈收,愈悲愈达"。尤其"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十字,明代钟惺《唐诗归》赞为"冷语刺骨,写尽豪奢子弟精神世界"。

诗中细节描写极具典型性。"秉笔手生胝"与"光明膏粱肌","朝从博徒饮"与"成名常苦迟",通过身体符号与行为模式的对比,完成对两个阶层的速写。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别指出:"'状貌如妇人'五字,已画出整个腐朽阶级的面目,与杜甫'肌理细腻骨肉匀'异曲同工。"

末四句的哲学升华使全诗突破个人怨怼。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认为:"'地势'之喻承鲍照《拟行路难》而更进一层,将个体悲剧纳入历史长河观照。"这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实则包含对门阀制度最深刻的批判,清代纪昀批点此诗"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全诗以赋为主而间用比兴,在白居易"新乐府"的写实风格中,又保留了汉魏古诗的悲怆气韵。正如日本学者前野直彬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论:"这种用对比结构揭露社会矛盾的手法,直接影响到了白居易《秦中吟》的创作。"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白乐天以激切之笔,写沉痛之思。'力学不能疲'与'手不把书卷'两相对照,如寒冰沃面,令读书人悚然惊心。末以'山苗涧松'作喻,更见世胄蹑高位之悲,直刺中唐门阀之弊。"

**苏轼《东坡题跋》**云:"乐天此作,字字皆带血痕。'二十袭封爵'六句,写尽膏粱子弟之态,而'眼欲暗''手生胝'者终身坎壈,非独诗史,实乃诛心之论。"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山苗涧松'之喻脱胎左思《咏史》,然白诗特添'古来无奈何'五字,遂使个人愤懑升华为千年士人之集体喟叹,此所谓'熔铸古今'者也。"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结构:"前十六句以儒者与勋戚对举,如双峰并峙;中段铺陈纨绔生活,如工笔界画;末四句忽作俯视红尘之态,顿开新境。张弛之间,尽显歌行体摇曳生姿之妙。"

叶嘉莹特别指出:"'光明膏粱肌'五字最是冷峭,以莹润肌肤反衬精神贫瘠,与杜甫'肌理细腻骨肉匀'异曲同工,皆见诗人观世之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