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代经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翻新为流行曲调。中唐时期,随着教坊曲的兴盛,旧曲新翻成为文人雅士的时尚。白居易在《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社会风貌
诗中"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生动再现了中唐都市音乐繁荣的景象。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贞元年间"街陌竞歌新声",与白居易笔下"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当时社会对文艺创新的追求。
地理意象
"陶令门前四五树"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典故,"亚夫营里百千条"则化用周亚夫细柳营故事。而"黄金枝映洛阳桥"的描写,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洛阳天津桥畔遍植杨柳的情形相吻合,展现唐代东都的春日盛景。
艺术创新
诗中"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等句,记录了当时民间将柳条制作工艺品和乐器的习俗。这种将自然物人工化的描写,与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的"唐世五月五日,江淮造龙舟,竞渡之戏"等民俗相映成趣。
情感寄托
末四句"人言柳叶似愁眉"云云,将柳丝与愁肠互喻,发展出全新的抒情范式。这种写法既承袭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晚唐李商隐"柳眉空吐效颦叶"等新意境,体现了中唐诗人在继承中创新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