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浩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鬓发苍浪牙齿疏,
不觉身年四十七。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朱颜日渐不如故,
青史功名在何处。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贤愚贵贱同归尽,
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酣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
命若不来知奈何。

居易

译文

天长地久无终毕
天地永恒没有尽头
昨夜今朝又明日
昨夜今晨又到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
鬓发斑白牙齿稀疏
不觉身年四十七
不知不觉已四十七岁
前去五十有几年
距离五十岁还有几年
把镜照面心茫然
对镜自照心中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
既没有长绳拴住太阳
又无大药驻朱颜
也没有仙药留住青春
朱颜日渐不如故
红润容颜日渐消逝
青史功名在何处
史册功名如今何在
欲留年少待富贵
想要留住青春等待富贵
富贵不来年少去
富贵未至青春已逝
去复去兮如长河
时光流逝如同长河
东流赴海无回波
东流入海永不回头
贤愚贵贱同归尽
贤愚贵贱终将同归尘土
北邙冢墓高嵯峨
北邙山上坟墓高耸
古来如此非独我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非我独有
未死有酒且酣歌
活着就该痛饮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
颜回短命伯夷饿死
我今所得亦已多
我如今所得已算很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
功名富贵需要等待命运
命若不来知奈何
命运不至又能如何

词语注释

鬓发苍浪(bìn fà cāng làng):鬓发斑白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此处指坟墓高大
北邙(běi máng):北邙山,古代著名墓地
颜回(yán huí):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早逝
伯夷(bó yí):商末贤士,不食周粟而饿死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浩歌行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郊,野棠纷落如碎雪。白居易独坐新凿的池畔,水面倒映着他鬓边的初雪——元和十一年(816年),四十七岁的左赞善大夫在政治寒流中,忽然听见了生命之漏的滴答声。

一、时空镜像里的顿悟

"天长地久无终毕"的浩叹劈开时空,源自诗人晨起揽镜时的惊心。铜镜里疏落的牙齿与"苍浪"鬓发(唐代俗语谓斑白状),在《与元九书》所述"三十方登第,白发已生"的早衰记忆里叠印。中书省值夜时更漏声犹在耳,而"前去五十有几年"的倒计时已然敲响——这种生命焦虑在元和年间颇具典型性,元稹同期《遣病》亦云"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

二、双重困境的突围

"长绳系日"化用傅玄《九曲歌》典,"大药驻颜"暗指宪宗朝方士柳泌炼丹事。诗人以否定式对仗,将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古典忧思,与中唐道教养生风潮形成互文。青史功名幻灭感尤具时代印记: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世上功名兼将相"(《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的豪语已成绝响。

三、北邙山下的终极平等

"东流赴海"意象承李白《将进酒》而更显决绝,北邙冢墓(洛阳贵族葬地)的巍峨阴影里,藏着《古诗十九首》"贤圣莫能度"的古老智慧。诗人以颜回(三十二岁卒)、伯夷(饿死首阳山)为参照,实为对《论语·雍也》"仁者寿"命题的消解——这种生死观与同期所作《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形成共振。

四、中唐士人的精神图式

结句"命若不来知奈何"绝非消极,在"待命"与"酣歌"的张力间,可见出白居易《策林》中"居易以俟命"的儒家修养与庄子"鼓盆而歌"的达观。这种"吏隐"哲学,正是其后来创作《琵琶行》的精神底色。史载此年五月,诗人果因武元衡被刺事件遭贬江州,浩歌竟成谶语。

赏析

《杂曲歌辞·浩歌行》以时空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为经纬,织就一幅充满哲学思辨的生命图景。开篇"天长地久无终毕"与"鬓发苍浪牙齿疏"形成宏大宇宙与渺小个体的强烈对照,这种时空意象的运用,正如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所指出的:"诗人通过天地永恒与人生倏忽的对比,凸显了生命意识的觉醒"。

诗中连续使用"长绳系白日""大药驻朱颜"等神话典故,构建出徒劳的永生幻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点此处:"化用《山海经》羲和缚日与道教金丹意象,以否定句式揭示人类对抗时间流逝的虚妄"。当"青史功名"的追问与"东流赴海无回波"的比喻相遇时,流水意象成为不可逆时间的绝妙注脚,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这种手法为"以具象之水写抽象之时,使无形时光具可度量性"。

情感脉络呈现跌宕之姿:从"心茫然"的惶惑,到"同归尽"的顿悟,终至"且酣歌"的旷达。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此诗情感轨迹暗合魏晋风度,表面放达中深藏无奈,与李白《将进酒》异曲同工"。末段用颜回、伯夷的典故完成自我宽解,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为:"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参照,构建出中国文人特有的悲剧缓冲机制——在比况中获得心理平衡"。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揭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困境:既知"功名富贵须待命"的宿命,仍保持"未死有酒且酣歌"的韧性。这种矛盾心态,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人的自我呈现》中的论断:"唐代诗人总在时间焦虑与即时行乐间摇摆,形成独特的生命美学"。诗中的每一个意象转折,每一次情感起伏,最终都指向这个终极命题: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安放不朽的灵魂。

点评

名家点评

白居易《浩歌行》评析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乐天此作,以达观语写无常感,句句从肺腑中流出。'去复去兮如长河'七字,道尽千古同悲;末段故作放旷,愈见沉痛。其妙处正在看破却说破,如对老友倾吐肝膈。"

**袁枚《随园诗话》**云:
"白傅《浩歌行》通篇用对比法:'天长地久'与'鬓发苍浪'对,'朱颜青史'与'北邙冢墓'对,末以颜回伯夷自解,实乃以旷达语作辛酸语。唐人诗中悟道之作,此篇最得庄子齐物之旨。"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
"唐人写时光易逝,太白言'高堂明镜悲白发'是浓墨重彩,乐天此诗'把镜照面心茫然'则淡笔写浓愁。'无长绳系白日'化用傅玄《九曲歌》典故而更显质朴,结句'有酒且酣歌'五字,分明是《古诗十九首》'不如饮美酒'之唐音遗响。"

诗学特色

  1. 时空对照
    以"天长地久"开篇,骤接"昨夜今朝",宏观与微观时间交织,清人纪昀赞为"大开大阖中见细密针线"。

  2. 意象运用
    "东流赴海无回波"承孔子"逝者如斯"而创新境,近人俞陛云谓"较之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显哲思"。

  3. 情感张力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特别指出:"表面旷达与深层焦虑构成双重旋律,'命若不来知奈何'之反问,实为对生命价值最尖锐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