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二首创作背景
这两首咏柳绝句,实为白居易晚年的心灵映照。据《白居易集校注》考证,此诗当作于会昌二年(842年)至五年间,时诗人以刑部尚书致仕,隐居洛阳履道里。那株生长在永丰坊西南角的垂柳,或许正是诗人每日途经所见。
第一首中"嫩于金色软于丝"的咏叹,暗合着唐代宫廷折柳赠别的风习。《开元天宝遗事》载"灞桥柳色,帝王家折以赐近臣",而此刻荒园孤柳"尽日无人属阿谁"的寂寥,恰似经历牛李党争后的朝堂,亦如诗人远离中枢的处境。宋人《杨升庵诗话》曾指出此诗"托物寄兴,意在言外"。
第二首的转合更见深意。据《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大中三年(849年)宫中确实移植永丰柳两株于禁苑,这与诗中"双枝荣耀植天庭"形成奇妙互文。诗人以"柳宿添星"的星象典故(《晋书·天文志》载柳宿属朱雀),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天人感应的诗意表达。那委于泥土的衰柳与植入天庭的荣枝,恰构成对人生荣枯的哲学观照。
两首诗相隔数载,却如双璧映照。前首写柳之盛年而处荒僻,后首言柳之衰残反得殊遇,这种命运的反讽,正是历经四朝的白乐天对宦海沉浮的终极领悟。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白居易研究》中认为,这组诗体现了诗人晚期"外枯中膏"的艺术境界,以平淡语写尽人世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