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长安道

2025年07月05日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
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
一回老。

居易

译文

花枝缺处青楼开
在花枝稀疏的地方,华丽的青楼大门敞开
艳歌一曲酒一杯
听一首艳丽的歌曲,饮一杯美酒
美人劝我急行乐
美人劝我及时行乐
自古朱颜不再来
自古以来,青春容颜一去不返
君不见外州客
你可曾见过那些外来的游子
长安道,一回来
走在长安道上,每回来一次
一回老
便衰老一分

词语注释

青楼:原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后多指妓院。这里指华丽的歌舞场所。
朱颜:红润的面容,比喻青春年华。
外州客:指从外地来的游子或旅人。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垣蜿蜒如龙脊,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仍回荡着盛唐的马蹄声。横吹曲辞《长安道》便诞生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辉煌的都市里——开元天宝年间的长安,既是《两京新记》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的帝国心脏,也是《教坊记》里记载着"新声艳曲"的艺术熔炉。

诗人驻足于平康坊的朱楼画阁间,看夜宴的灯火将花枝映成破碎的剪影。歌姬皓腕下的琉璃盏盛着琥珀光,恰似《北里志》所述"每饮宴以烛继昼"的浮华场景。那劝酒的佳人蛾眉曼睩,却让诗人听见了更漏声中流逝的永恒——正如汉代《怨歌行》"常恐秋节至"的忧思,在这盛世的筵席上投下阴影。

西市胡商带来的驼铃尚在耳畔,诗人却已预见"外州客"风尘满面的沧桑。这条见证过无数士子"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官道,最终都化作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的生存图景。每道车辙里都藏着《乐府解题》所言"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正如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在鲁拜集中吟唱的"陶樽未碎春先老",东方的诗心与西方的哲思,在长安的暮鼓声里达成奇妙的共鸣。

当诗人将横笛抵在唇边,笛孔中流淌出的不仅是《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记载的"汉横吹曲"遗韵,更是对《开元天宝遗事》中"长安豪贵惜春残"那个黄金时代的最后挽歌。那些在酒肆题壁的诗行,终将成为元稹《连昌宫词》里"尘埋粉壁旧花钿"的历史尘埃,唯有"一回老"的咏叹,永远凝固在盛唐的月光里。

赏析

长安道上的青楼朱栏在花枝掩映间若隐若现,这开篇便以"花枝缺处"的巧妙视角,将盛唐繁华浓缩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市井画卷。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诗人以缺处见全貌,犹如园林中的漏窗,让浮世欢愉在花影婆娑间自然流淌。"艳歌与美酒的意象叠加,构建出典型的唐代享乐主义图景,却因"急行乐"三字陡然注入时间焦虑。

"朱颜不再"的警句如暮鼓晨钟,将表层欢宴击得粉碎。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句化用《楚辞·大招》'朱颜酡些'而反其意,使先秦的瑰丽想象落地为唐代的现实主义哲思。"诗人以美人劝酒这一香艳场景为媒介,完成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观照,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末三句的"外州客"视角堪称神来之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曰:"'一回来一回老'的顶真句式,模仿出羁旅者步履蹒跚的节奏,长安道既是地理坐标,更成为丈量生命长度的标尺。"这种将空间位移转化为时间流逝的表现手法,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所遇无故物"遥相呼应,却因具体化的道路意象而更具冲击力。

全诗在艺术结构上呈现"欢宴-警醒-见证"的三重递进。莫砺锋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诗人先用浓墨重彩描绘当下欢愉,继而以历史眼光穿透表象,最终借助过客的沧桑目光完成对都市浮华的超越性审视。"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普遍的升华过程,使短短七句承载起对永恒命题的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云:
    "『花枝缺处青楼开』一句,便觉风华掩映,而『一回来,一回老』六字,直是血泪之言。乐府悲慨之致,至此极矣。"

  2. **沈德潜《唐诗别裁》**叹曰:
    "太白此作,以艳语写哀思,似劝乐实嗟老。『外州客』三字尤沉痛,道尽长安道上羁旅沧桑。末句叠用『一回』,如更漏滴答,催人心肝。"

  3. **袁枚《随园诗话》**赏其白描功力:
    "不着一字议论,而盛衰之感自见。青楼艳歌与朱颜不再对写,外州客老于长安道,此等对照,胜却千言万语。"

  4. 现代学者葛晓音析其结构:
    "空间上由青楼朱颜转向外州客路,时间上从『自古』延伸至『一回老』,纵横交织中完成对生命短暂的哲学叩问。"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赞叹:
    "唐代乐府的巅峰之作。『艳歌酒盏』与『古道风尘』的意象碰撞,将享乐主义与存在焦虑同时推向极致,东方版的《carpe diem》却更显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