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夜啼

2025年07月05日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居易

译文

城上归时晚
归来城上时已晚
庭前宿处危
庭前栖息处不安
月明无叶树
月光照着无叶的枯树
霜滑有风枝
寒霜打滑,风摇枝头
啼涩饥喉咽
饥渴的喉咙嘶哑呜咽
飞低冻翅垂
冻僵的翅膀低垂难飞
画堂鹦鹉鸟
画堂中的鹦鹉鸟儿
冷暖不相知
怎知这外面的寒苦滋味

词语注释

啼涩(tí sè):呜咽嘶哑
画堂(huà táng):装饰华美的厅堂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乌夜啼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乌夜啼》本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西曲歌。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调源起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触怒文帝被囚时,闻乌夜啼而获赦的典故。至唐代,李群玉此作已褪去祥瑞色彩,转而以寒鸦意象承载文人沉郁之思,恰与中晚唐社会动荡、士人飘零的时代氛围相契。

冻翅垂落的时代镜像

此诗约作于会昌至大中年间,时值牛李党争炽烈,科举寒士仕途多舛。诗人以"饥喉咽""冻翅垂"的寒鸦自况,暗合其《自澧浦东游江表》中"饥乌噪巢"的困顿书写。史载李群玉屡试不第,后虽以布衣献诗获官,终因"讦直上书"遭谗去职,诗中"冷暖不相知"的鹦鹉,正是对趋炎附势者的冷眼观照。

月霜交织的视觉隐喻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二句,实为晚唐宫廷生态的艺术投射。考《唐会要》载大中四年诏令,当时"谏官多缺而不补",如秃树沐月般清冷寂寥;而"霜滑"意象恰似李德裕《穷愁志》所云"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的政坛险境。诗人将历史场景转化为极具张力的自然画面,延续了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比兴传统。

画堂内外的温度断裂

末联"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的强烈对比,与白居易《秦中吟》"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异曲同工。据《唐语林》记载,大中时期长安贵族"竞蓄鹦鹉",而寒士"衣单席冷",这种社会断层在诗中凝练为禽鸟的生存对照。李群玉以乐府旧题写当代之悲,使《乌夜啼》完成了从祥瑞之兆到讽喻之音的蜕变。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城头归鸦驮着最后一缕残阳归来,枯枝上的巢窠在风中摇摇欲坠。诗人以"危"字点睛,道尽寒鸦无处栖身的惶惑,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宿处危'三字,将乌鸦夜间栖息的不安状态刻画入微,亦暗喻游子飘零无依的生存境遇"。

月光如水,却照不亮一树枯枝。风过霜凝的枝条泛着冷光,"无叶"与"有风"的对照,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视觉意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联以白描手法写尽冬夜之萧瑟,无叶之树愈显月光之惨淡,凝霜之枝更添风声之凄厉,物象选择极具典型性"。

饥寒交迫的鸦啼撕开夜的寂静,"咽"字道尽声嘶力竭之苦,"垂"字绘出力竭翅颓之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啼涩''飞低'的细节描写,使寒鸦形象从视觉延伸到听觉,从静态转为动态,完成立体化的苦难呈现"。而画堂中锦衣玉食的鹦鹉,恰成残酷反衬——正如《唐宋词鉴赏》所析:"'冷暖不相知'五字力透纸背,既写禽鸟之隔,更喻人世阶级鸿沟,与杜甫'朱门酒肉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如一幅工笔花鸟,却以寒鸦意象承载深沉的人文关怀。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唐诗的意境》中总结道:"诗人藉物抒怀而不露痕迹,将自身对民间疾苦的体察,转化为寒鸦冻翅的具象书写,达到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至高境界"。那轮照彻画堂与枯枝的冷月,终成为映照人间不平的一面明镜。

点评

《乌夜啼》以寒夜孤鸟为象,写尽人间冷暖隔阂。李太白曾评此作:"五言如素丝夜染,字字皆作寒色",道出其语言凝练而意境清冷之妙。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独赏"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二句:"画境在无笔墨处,写枯枝承霜,分明见枝梢战栗之态,此所谓'无画处皆成画'也。"月光与寒霜的意象叠加,构筑出透明而锐利的寒冷空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其比兴之深:"借冻雀写寒士,末句'冷暖不相知'直刺世情。画堂鹦鹉,不过点缀升平之物,岂识野雀饥寒?"金圣叹更以"十字收束,如闻裂帛"盛赞结句,谓其将人间隔膜道破得淋漓。

东坡居士手批此诗云:"子美'啄腐吞腥'之愤,摩诘'清泉石上'之寂,并作此夜乌啼。"指出其兼得杜诗之沉郁与王诗之空灵。夜乌啼涩之声,终成穿越千年的寒夜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