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怨诗

2025年07月05日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居易

译文

相和歌辞。怨诗
和声歌唱·怨诗
夺宠心那惯
争宠的心怎能习惯
寻思倚殿门
独自思量,倚靠着殿门
不知移旧爱
不知旧日的爱已转移
何处作新恩
又在何处施予新的恩宠

词语注释

相和歌辞: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指多人合唱或对唱的诗歌。
夺宠:争夺宠爱。宠(chǒng),指君王的宠爱。
殿门:宫殿的大门,这里指宫廷。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怨诗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宫怨之声

相和歌辞作为汉乐府的重要分支,其"怨诗"传统可追溯至汉代宫廷音乐机构。这类作品常以失宠妃嫔口吻,道尽深宫哀怨。六朝时期,随着乐府诗的文人化转型,"宫怨"题材逐渐成为士人借女子之口抒怀的载体。

文本中的历史镜像

诗中"夺宠心那惯"四句,精准映射了唐代后宫的残酷现实。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时期"宫人无子者悉遣别院",嫔妃命运系于帝王一念之间。"寻思倚殿门"的徘徊形象,与王昌龄《长信秋词》中"玉颜不及寒鸦色"形成跨时空呼应,共同构建了宫怨文学的典型意象。

社会结构的文学投射

"不知移旧爱"二句揭示了封建宫廷的情感政治本质。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自注云:"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无复进幸矣。"这种帝王爱憎的无常,实为专制权力结构的缩影。诗人通过女性被物化的处境,隐晦批判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艺术传统的承继与发展

该诗继承《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弃妇主题,又融合了南朝宫体诗的细腻笔法。陆机《班婕妤》"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的意象,在此转化为更具动态的"倚殿门"场景,标志宫怨诗从静态描写向心理叙事的转变。

赏析

《相和歌辞·怨诗》以失宠女子的口吻,勾勒出一幅深宫哀怨图。诗中"夺宠心那惯"一句,以反问句式道出主人公猝然失宠的惶惑,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评此句"五字写尽娇宠之人骤遭冷落的神态",那"惯"字尤见功力,暗含往日恩宠之浓与今日落差之剧。

"寻思倚殿门"的意象极具画面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倚门之态,痴绝怨绝。殿门朱红依旧,而人事已非,此等白描手法最是动人。"女子倚门张望的身影,与宫殿的巍峨形成微妙对比,孤独与期盼交织在建筑空间的隐喻中。

后两句"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运用宫怨诗典型的"移情"手法,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将抽象的情感物化为可'移动'的实体,旧爱如流水般逝去,新恩似浮云般飘渺,这种空间化的情感描写,强化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如不可执,如将有闻"的缥缈之境,于此可见一斑。

全诗以"夺—寻—移—作"四个动词贯穿情感脉络,形成跌宕的情绪曲线。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诗人通过空间位置的转换(殿门、旧处、新处),将心理位移具象化,这种'情感地理学'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末句"何处作新恩"的开放式结尾,恰似一声悠长的叹息,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夺宠心那惯"五字,写尽宫中怨女情态。后二句尤见深婉,不直言君恩之薄,但问"何处作新恩",哀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2. 唐汝询《唐诗解》析:
    此诗以殿门为眼,"倚"字见徘徊无主之状。"不知""何处"四字,摹写揣度疑妒之心,如闻太息之声。较之"雨露由来一点恩",更觉凄恻动人。

  3.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
    晚唐宫怨诗多露筋骨,此作独以含蓄胜。"移旧爱"三字最毒,偏以"不知"问语出之,似钝却锐,所谓"温柔敦厚"而暗藏锋棱者。

  4. 黄周星《唐诗快》叹:
    读末二句忽忆《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彼犹有梦可寻,此则并新恩之迹亦不可觅,其怨愈深。

  5.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二十字中三转折:"夺宠"是逆溯,"寻思"是当下,"不知"是悬想。层层剥出心事,如见掖庭烛影里蹙黛长颦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