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出为白昼入为夜,
圜转如珠住不得。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今夕未竟明夕催,
秋风才往春风回。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人生不得长欢乐,
年少须臾老到来。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居易

译文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明亮的太阳如火焰般耀眼,瞬间就能跨越千里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升起时是白昼,落下时是黑夜,像珠子般滚动不停歇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停不下来,无可奈何,且让我为你举杯唱一首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歌声苦涩,歌词也苦涩,在座的少年们请听好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今夜还未结束,明晚又已逼近,秋风刚走春风又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人生无根,时光不停,青春容颜终将随白日消逝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劝你勉强露出笑容,再劝你勉强喝下一杯酒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人生难得长久欢乐,青春短暂,衰老转眼即至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世人追求富贵,大多是为了满足欲望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兴盛衰败由不得自己,得失常常相互交替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问你年少时,是否苦读以求官职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背着书箱在尘世中奔波,抱着书本在雪地里过夜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粗布被子难以御寒,野菜仅能果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三十岁踏上仕途,五十岁才穿上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仆人穿上了棉衣,马匹吃上了精饲料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还不敢谈论享乐,仍被名声所束缚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等到耳聋眼花时,才在厅堂奏乐享受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牙齿掉光时,盘中堆满美酒佳肴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想要的来了,已有的却已失去,外表富足内心空虚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春与荣华,像寒暑一样难以共存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青云离地太远,白日西沉太快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自古以来无可奈何,且听我唱一曲短歌

词语注释

曈曈(tóng tóng):形容太阳明亮的样子
隳颓(huī tuí):衰败、消逝
纩(kuàng):丝棉
藜茄(lí qié):野菜,指粗劣的食物
燠(yù):温暖,这里指炎热

创作背景

短歌行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二诗当为白居易中年宦游时所作,约在元和末年至长庆初年(820-823年间)。时值唐王朝经历"永贞革新"失败后,朝堂党争渐起,诗人外放江州司马的经历使其对人生无常感悟愈深。诗中"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之句,恰与其元和二年(807年)任翰林学士、长庆元年(821年)拜尚书主客郎中的仕途轨迹暗合。

思想渊源

  • 光阴意象:首篇"圜转如珠住不得"化用《淮南子》"日月如连珠"典故,更以"太阳如火色"的炽烈意象,将汉乐府《日出入》的时空浩叹转为个体生命焦虑。
  • 讽喻传统:次篇"布衾不周体"等句承继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写实笔法,而"耳目聋暗后"的对比描写,则暗含《列子·杨朱篇》"既聋从耳,既昏从目"的哲思。

艺术特质

诗中双线交织:

  1. 自然时序:"秋风才往春风回"以四时轮回喻人生阶段
  2. 仕途轨迹:通过"负笈尘中游"至"盘中堆酒肉"的蒙太奇式场景切换,构建起唐代寒门士子典型的人生图谱。末句"从古无奈何"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形成跨越五百年的精神呼应,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悲歌。

社会映射

"世人求富贵"等句直指中唐社会风气。据《通典·选举典》载,元和后期"进士科尤躁竞,争驰驱于名利",诗人以"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的悖论式表达,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嗜欲"与"名检束"的矛盾生存状态。

赏析

《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以炽烈意象与深沉哲思交织,构建了一幅生命与时间的浮世绘。太阳"曈曈如火色"的意象,既象征生命的热烈,又暗喻时光的残酷——如珠般"圜转不住"的昼夜更替,被权威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为"以具象摹写抽象时空的典范"。

诗中情感呈现双重变奏:表层是"劝君强笑""强饮一杯"的旷达,内里却涌动着"朱颜白日相隳颓"的悲怆。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这种"苦酒式抒情"继承了汉乐府"悲歌可以当泣"的传统,将及时行乐的表象撕开,露出存在主义式的焦虑。"人无根蒂时不驻"的比喻,被叶嘉莹解读为"对生命无根性的诗性觉醒"(《迦陵论诗丛稿》)。

第二首通过"少年苦学"与"老来享乐"的强烈对比,揭露世俗追求的荒诞性。"布衾不周体"到"盘中堆酒肉"的细节白描,印证了钱志熙《唐前生命观与文学主题》中的观点:诗人以"寒燠"(冷热)比喻少壮与荣华的悖反,本质是对"盛衰不自由"的宿命认知。末句"青云去地远"的空间意象与"白日终天速"的时间意象并置,形成王国维所谓"千古壮观"的悲剧美(《人间词话》)。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将哲理玄思熔铸于鲜活的感官意象。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其"以太阳、珠玉等璀璨物象反衬生命苍凉",这种"反向抒情"手法,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永恒张力。

点评

名家点评

《短歌行二首》评析

1. 时光飞逝之叹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评首章曰:
"『住不得』三字如骤雨打萍,道尽光阴无情。『朱颜隳颓』之句,尤似铜镜乍裂,照见人生裂痕。白乐天以火色太阳喻流年,较之『逝者如斯』更添灼痛。"

2. 富贵浮云之思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批次章:
"『盛衰不自由』五字,乃宦海浮沉之眼。从负笈苦学到齿落耳聋,如展《清明上河图》而忽见焦墨,富贵幻灭之悲尽在丝竹酒肉间。"

3. 劝酒歌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
"『劝君双强』之语,看似旷达实含血泪。较之汉乐府『昼短苦夜长』,更见中唐文人清醒的绝望。结句『听一曲』余韵,犹见杜牧『铜雀春深』之慨。"

4. 意象经营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特别推崇:
"白氏以『珠』喻日轨,『寒燠』状少壮荣华之疏离,皆取日常物象而赋哲思。此等手法,实开晚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之先声。"

5. 诗史定位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
"这两首短歌行将汉魏风骨与新乐府精神熔铸一炉,『秋风才往春风回』之循环时间观,已隐约可见《长恨歌》的史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