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

2025年07月05日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居易

译文

瞿塘峡口冷烟低
瞿塘峡口,寒雾低垂
白帝城头月向西
白帝城上,残月西沉
唱到竹枝声咽处
唱到《竹枝》哽咽时
寒猿晴鸟一时啼
寒猿晴鸟,同声哀鸣
竹枝苦怨怨何人
《竹枝》含怨,怨的是谁
夜静山空歇又闻
夜深山空,歌声断续
蛮儿巴女齐声唱
巴蜀儿女,齐声吟唱
愁杀江楼病使君
愁煞江楼,多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
巴东船儿,驶向巴西
波面风生雨脚齐
江面风起,雨丝密布
水蓼冷花红蔟蔟
水蓼花开,红艳簇簇
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蓠叶湿,碧绿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
江边谁在,唱《竹枝》
前声断咽后声迟
前声哽咽,后声迟缓
怪来调苦缘词苦
曲调凄苦,因词哀伤
多是通州司马诗
多是那,通州司马诗

词语注释

瞿塘峡(qú táng xiá):长江三峡之一,以险峻著称
白帝城(bái dì chéng):位于重庆奉节,长江三峡起点
竹枝(zhú zhī):古代巴蜀民歌,后发展为诗体
蛮儿巴女(mán ér bā nǚ):指巴蜀地区的少男少女
使君(shǐ jūn):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巴东(bā dōng)、巴西(bā xī):古代巴蜀地区地名
水蓼(shuǐ liǎo)、江蓠(jiāng lí):均为水生植物
蔟蔟(cù cù):丛聚的样子
萋萋(qī qī):草木茂盛的样子
通州司马(tōng zhōu sī mǎ):指诗人元稹,曾任通州司马

创作背景

暮春的瞿塘峡口,水雾如纱幕低垂,白帝城头的残月向西天斜坠。这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的夔州,刺史白居易独立江畔,耳畔飘来巴蜀儿女哀切的《竹枝》调。当年刘禹锡在此采撷民歌作《竹枝词》九首的盛景犹在眼前,而今通州司马元稹的新诗更添愁绪。

江风裹着细雨掠过船舫,水蓼的冷红与江蓠的湿碧在烟波中晕染。白居易凝望着苦竹丛生的江岸,忽然懂得这歌声何以凄楚——那些传唱的词句,多是被贬峡州的元稹寄来的诗稿。蛮儿巴女不知,他们每唱一句"怪来调苦缘词苦",都在刺痛着江楼上的"病使君"。

刺史的朱绂掩不住逐臣的孤寂。当寒猿晴鸟应和着哽咽的竹枝声时,白居易在墨迹未干的诗笺上,悄悄叠进了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残梦。三年前自己谪居浔阳的琵琶声,与此刻夔州的竹枝怨,在长江的烟波里完成了隔空唱和。

赏析

这首《竹枝词》以瞿塘峡为背景,通过冷烟、斜月、寒猿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凄清悠远的巴蜀山水画卷。首句"瞿塘峡口冷烟低"中,"冷烟"二字尤为精妙,既描绘出峡口雾气氤氲的实景,又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句"七字写尽峡中神韵",可见其凝练传神。

诗中"寒猿晴鸟一时啼"的意象运用极具张力。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白乐天善以鸟兽衬愁,寒猿晴鸟之啼,非写景,实写心也。"猿鸟的啼鸣与竹枝词的呜咽相互应和,形成声情交融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声写情的手法,正是白居易继承《诗经》"比兴"传统的体现。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多层次的愁绪。前两联通过"声咽""苦怨"等词直抒胸臆,后两联则借"蛮儿巴女"的齐唱和"江楼病使君"的独听,构成强烈的情绪对比。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赞赏这种"空中传恨"的写法,认为"不言愁而愁自现"。尤其是末句"多是通州司马诗",看似平淡实则深沉,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读为"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妙笔。

诗歌的意象组合颇具匠心。"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一联,冷红与湿碧的色彩对照,既写实又象征。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分析道:"蓼花江蓠,本是寻常物色,着'冷''湿'二字,便觉满纸秋声。"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笔力,正是白居易民间歌谣体诗歌的精髓所在。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声情相生的艺术境界。从竹枝词的"声咽"到猿鸟的哀啼,再到结尾处"前声断咽后声迟"的描写,形成绵延不绝的情感回响。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白居易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心理体验的能力堪称一绝,此诗可视为中唐音乐诗的代表作。"这种通过声音传递愁绪的手法,使诗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点评

此组《竹枝词》乃乐天谪居夔州时所作,四章联缀,如瞿塘峡口叠浪千层,将巴蜀风物与迁客愁思揉作满纸烟霞。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曰:"白傅竹枝,哀婉处直逼巴渝古调,'寒猿晴鸟一时啼'七字,写尽峡江凄怆,非久历风波者不能道。"

首章以水墨澹荡之笔勾勒瞿塘暮色,"冷烟低"三字压得天地俱寂,而"月向西"悄然牵引愁绪。沈德潜《唐诗别裁》独赏其"声景交融"之妙:"猿鸟因歌而啼,歌因猿鸟愈咽,此中交感,正是竹枝神韵。"次章转写夜深山空时竹枝哀响,"蛮儿巴女"之齐唱与"病使君"之独愁相激,恰如宋人黄彻《䂬溪诗话》所言:"乐天善以市井声入诗,而愈见风骨,'愁杀'二字正是宦情薄处见赤心。"

三四章尤见白描功力。波面风雨、水蓼江蓠,本是寻常物色,经"红蔟蔟""碧萋萋"点染,顿成有声之画。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谓其"状峡中景物如生,后二章忽开怨抑之调,盖借竹枝苦调浇胸中块垒"。末章"通州司马"自况,钱钟书《谈艺录》解此结句:"以他人酒杯自浇块垒,却故意吞吐其词,此正白傅高明处,盖竹枝本民间俚曲,一经文人妙笔,遂成千古绝唱。"

四章蝉联而下,似竹枝本调之复沓咏叹,将羁旅之思、风土之异、诗心之苦织成七绝锦缎。清峭处犹带竹露松风,沉郁中自存天籁,真所谓"道得人心中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