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长江三峡的巫山云雾缭绕,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唐代诗人皇甫冉笔下的《巫山高》,正是在这巴楚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生。
昔年楚襄王游云梦,遇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传说,早已化作文人墨客心中不竭的灵感源泉。诗人驻足巫峡之畔,但见群峰"迢迢半出空",宛如仙境楼阁半隐于云端。那"神女馆"被流云温柔包裹,"楚王宫"则浸润在迷离烟雨中——历史典故与眼前景致在此水乳交融,虚实相生。
细品诗中"朝暮泉声""寒暄树色",可闻盛唐山水诗派的清音。诗人以双声叠韵摹写自然永恒之态,而"清猿九秋"的结句陡然转折,将《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老意象点化为个人化的秋思。此时安史之乱的烽火虽已平息,但文人心中仍萦绕着盛衰无常的隐忧,使得这巫山秋色更添几分苍凉。
此诗恰似一幅绢本设色的唐人山水,以五言律诗的严谨框架,承载着楚辞的瑰丽想象与乐府民歌的清澈质地。当鼓吹曲的庄严乐章遇上巴渝竹枝词的婉转,便成就了这首杂曲歌辞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唐代诗坛的银河中,永远闪烁着温润如玉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