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峡见巴东,迢迢半出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甫冉

译文

巫峡见巴东
巫峡的尽头便是巴东
迢迢半出空
山势高远,仿佛半悬于天际
云藏神女馆
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神女庙
雨到楚王宫
细雨飘洒,笼罩着楚王的行宫
朝暮泉声落
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叮咚
寒暄树色同
无论寒暑,树木总是郁郁葱葱
清猿不可听
猿猴的哀鸣不忍卒听
偏在九秋中
偏偏在这深秋时节最为凄切

词语注释

迢迢(tiáo tiáo):形容路途遥远或高远
神女馆:指巫山神女庙,传说中巫山神女居住的地方
楚王宫:指楚王的行宫,位于巫山一带
九秋:指深秋,农历九月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长江三峡的巫山云雾缭绕,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唐代诗人皇甫冉笔下的《巫山高》,正是在这巴楚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生。

昔年楚襄王游云梦,遇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传说,早已化作文人墨客心中不竭的灵感源泉。诗人驻足巫峡之畔,但见群峰"迢迢半出空",宛如仙境楼阁半隐于云端。那"神女馆"被流云温柔包裹,"楚王宫"则浸润在迷离烟雨中——历史典故与眼前景致在此水乳交融,虚实相生。

细品诗中"朝暮泉声""寒暄树色",可闻盛唐山水诗派的清音。诗人以双声叠韵摹写自然永恒之态,而"清猿九秋"的结句陡然转折,将《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老意象点化为个人化的秋思。此时安史之乱的烽火虽已平息,但文人心中仍萦绕着盛衰无常的隐忧,使得这巫山秋色更添几分苍凉。

此诗恰似一幅绢本设色的唐人山水,以五言律诗的严谨框架,承载着楚辞的瑰丽想象与乐府民歌的清澈质地。当鼓吹曲的庄严乐章遇上巴渝竹枝词的婉转,便成就了这首杂曲歌辞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唐代诗坛的银河中,永远闪烁着温润如玉的光华。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以空灵笔触勾勒巫峡神韵,通篇弥漫着缥缈的仙气与寂寥的秋思。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熔铸成凄美的艺术境界。

云雨意象的双重隐喻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化用宋玉《高唐赋》典故,却赋予新的审美维度。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联以"藏"字制造神秘氛围,使神女行馆若隐若现于云霭;而"到"字将雨幕拟作流动的时空帷幕,暗示楚王旧梦的消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保留了巫山云雨的香艳底色,又升华出历史沧桑感。

声色交织的时空画卷
颔联"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构建了多维感知空间。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盛赞此联:"以泉声的昼夜不息对照树色的恒常如初,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时间辩证法。"寒暄二字尤见匠心,《全唐诗鉴赏》解读为"既指树色不随温度变化,又暗喻人情冷暖与自然永恒的对比"。

秋猿意象的情感升华
尾联"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将诗意推向高潮。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清猿的悲鸣是三峡诗歌的传统意象,但诗人用'偏在'二字强化了命运捉弄的意味。"《唐人绝句精华》认为此句暗含双重悖论:猿声本已凄清,更逢萧瑟深秋;诗人明知不堪听闻,却偏在此时羁旅巫峡,揭示出生命不可回避的孤独境遇。

全诗以"迢迢半出空"的远景起笔,至"九秋猿声"的悲音收束,形成从视觉到听觉、从宏阔到幽微的情感递降。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此诗最得楚骚遗韵,将神话空间的瑰丽与现实羁旅的孤寂糅合无间,在盛唐边塞乐府中独树一帜。"诗人通过对巫山意象的重新编码,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心灵宇宙的诗性超越。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二句,空灵缥缈,得楚骚遗韵。以虚实相生之笔,写巫山神女之思,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以『迢迢半出空』五字摄巫山魂,后四句分写朝暮之景,而『清猿不可听』一句,忽作变徵之音,遂令全篇皆带秋气。子兰(作者)深得乐府含蓄之妙。"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结句『偏在九秋中』,着一『偏』字,便觉哀猿啼树,非复寻常羁旅之愁,直是亘古文人失意之共感。乐府鼓吹曲辞中,此等悲凉高浑之作,殊不多见。"

  4. 当代学者袁行霈
    "诗中『朝暮泉声』与『寒暄树色』对举,时空交织,冷暖互映,暗含《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典,而化典无痕。末句以猿声九秋作结,余响袅袅,堪称乐府杂曲之雅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