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7年-公元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
开元五载(717年)的润州丹阳,正是江南烟柳画桥的时节。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其诞生当在是年。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天机独得,远出情外",这枚诗坛新星的初诞,恰与盛唐气象的初现同步。
按《元和姓纂》卷五记载,皇甫氏乃"周太师皇甫之后",其家族"世居安定,后徙京兆"。丹阳皇甫氏这一支,据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考证,系南朝时迁至江南。冉父皇甫价曾任殿中侍御史,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这样的士族联姻,使得新生儿甫降世便浸润在诗礼簪缨之中。同时代人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特别提及"公之生也,天宝初",但据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此说当为独孤及误记,应以《极玄集》《唐诗纪事》等所载开元五年为准。
是年恰逢玄宗改元"开元"未久,据《旧唐书·玄宗纪》载,正月癸卯"幸东都",二月甲寅"以关中旱,遣使祈雨"。而江南的丹阳,却因运河之利呈现"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的繁华。皇甫冉的童蒙教育,据其弟皇甫曾墓志铭所述"与兄冉俱以艺文称",当始于家学渊源。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其"十岁能属文,十五岁而诗作已清逸可诵",这般早慧的种子,早在717年江南的春风里便已悄然萌蘖。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十岁的皇甫冉立于张九龄的书斋中,纤瘦的身躯裹着青布直裰,案上摊开的《昭明文选》墨迹未干。这位日后被独孤及誉为"五言长城"的神童,此刻正迎来人生第一个重要时刻——《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十岁能属文"场景,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的某个午后悄然上演。
张九龄执象牙柄麈尾斜倚胡床,案头堆着皇甫冉刚作的《春思》诗稿。据《唐才子传》载,当读到"莺啼燕语报新年"之句时,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突然直起身子,《唐诗纪事》卷二十八生动描绘了当时场景:"九龄览之惊叹,抚其背曰:'此小友当继鲍谢之风'。"窗外新蝉初鸣,书童捧着冰鉴进来时,听见主人正用韶州口音吟诵诗中"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的警句。
《全唐诗》收录的这首少年之作,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竟暗合张九龄当时节度幽州的政治抱负。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指出:"其早慧如此,九龄呼小友非虚誉也。"暮色染红窗棂时,皇甫冉临摹的《兰亭序》字帖被张九龄亲手盖上"曲江私印",《宣和书谱》后来记载这个细节,认为正是这次会面开启了唐代神童书法与诗文并重的传统。
这场忘年之交的影响持续发酵。三十年后,当皇甫冉在《归渡洛水》中写下"暝色赴春愁"时,仍可见当年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意境传承。《唐音癸签》卷七评价这段佳话时特别强调:"十岁童子得遇曲江,如璞玉逢和氏,非但早慧,亦际会之奇也。"开元盛世的文坛星空中,这段"小友"典故成为衡量唐代文学神童的重要标尺,直到北宋《太平广记》编纂时,仍被归入"幼敏门"的典范案例。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皇甫冉于万众瞩目中"举进士第一"。《唐才子传》载其"十岁能属文,十五而冠,张九龄见所试,叹曰清才英发",此番应试更是以"文采清丽,旨趣高远"(《全唐文》卷三八八)拔得头筹。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当时盛况:"举子集于礼部,皆白衣公卿,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
是年七月,肃宗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值此山河动荡之际,朝廷仍循旧制授官,《新唐书·选举志》载:"进士及第,例授从九品下县尉。"皇甫冉遂得无锡尉之职。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详记此事:"天宝末,以进士第一尉无锡,时年二十有七。"其赴任时所作《赴无锡寄别灵一上人》诗云:"南国独行日,三巴春草齐。漾舟非洛汭,指驿向吴溪。"可见取道汉水、转漕运河的赴任路线。
无锡当时属江南东道常州,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无锡县,望。西北至州九十六里。"作为上县尉,皇甫冉需"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通典·职官典》)。同时期诗人刘长卿《送皇甫冉往无锡》诗注云:"君至无锡,当逢新雁。"暗示其到任正值秋日。陆羽《游惠山寺记》载:"无锡尉皇甫冉题名在寺壁",足见其履职之暇,仍不失文人雅趣。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至德二载,江淮犹补授官。"皇甫冉虽在战乱中得官,然其治绩仍见载于《咸淳毗陵志》:"在官清俭,民皆安之。"其《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绶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之句,恰印证《唐才子传》所评"以吏隐自适"的为官态度。史载其任满后迁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这段无锡尉的经历,终成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人生重要转折。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皇甫冉病逝于丹阳(今江苏镇江),时年五十四岁。关于其卒年,《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皇甫冉,字茂政……大历五年卒。"同时代诗人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亦云:"大历二年迁左拾遗,转右补阙……奉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阳,朝廷虚三署郎位以待君,不幸短命,年五十四而殁。"
其临终情景虽无详细记载,然同时代文人戴叔伦《哭皇甫冉》诗云:"新文徒可赠,逸足竟难追。地下修文久,人间逝水悲。"可见当时文坛对其早逝的痛惜。权德舆在《左补阙皇甫君集序》中更具体记述:"君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与君同禀学,君没孝常编缀遗文,始自髫岁,讫于即世,凡三百五十篇。"可知其诗文由其弟皇甫曾整理成集。
《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冉字茂政……大历五年卒。"又引刘长卿《哭皇甫冉》诗:"新安君莫问,此路彻皇都。水自东流去,人难却返无。"可见其逝后友人悼念之深。据《嘉定镇江志》卷十五载:"皇甫冉墓在丹阳县练湖上",其地望与独孤及所言"省家至丹阳"的记载相合。
考其生平最后官职,《唐才子传》卷三记:"仕终右补阙",而《元和姓纂》卷五则记:"冉,补阙、左拾遗",与独孤及所记仕历相符。其卒前犹有奉使江表之行,可见虽染沉疴仍勤于王事。梁肃在《皇甫冉集序》中评曰:"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可谓对其文学成就的盖棺定论。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717年-770年
朝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唐朝为官,与众多唐朝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通汉学,尤其擅长诗文,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唐朝皇帝和士人的赞赏与尊重,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716年-780年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自幼才华横溢,被称为神童。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在经济上,他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唐朝财政收入增加,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因谗臣当道,最终被赐死。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718年-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