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

甫冉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
边塞横吹曲·出塞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
号角声声吹响出边关,前方眺望已是胡人地界。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三军将士纷纷回头望,人人洒下思乡的泪水。
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
转念间关山漫长路迢迢,沿途风景已大不相同。
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
自古征战戍边的将士,都怀着视死如归的信念。

词语注释

胡地: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征戍(zhēng shù):出征和戍守边疆。
轻生:看轻生死,指为了大义不惜牺牲生命。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出塞:一曲铁血与柔情的边塞长歌

烽燧狼烟漫朔方,金柝声催铁衣寒。当诗人提笔写下《出塞》时,盛唐的边塞正沐浴在壮烈与哀愁交织的夕照里。横吹曲辞作为汉乐府旧题,自魏晋以来便承载着征人远戍的苍凉,而这首五言律诗,恰似一柄淬炼过历史烽火的青铜剑,在开元天宝的盛世帷幕上划出一道醒目的血痕。

铁马冰河的创作语境

开元年间,大唐虽国力鼎盛,然吐蕃、突厥屡犯河西。据《资治通鉴》载,仅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便"连岁寇边",朝廷不得不"大发兵戍之"。诗人笔下"吹角出塞门"的肃杀,正是当时"陇右节度使统兵七万五千人"(《旧唐书·地理志》)的真实写照。那支回首洒泪的军队,或许正奔赴陇右道鄯州(今青海乐都),在海拔三千米的苦寒之地,用血肉筑起帝国屏障。

泪痕墨迹间的双重叙事

"三军尽回首"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文学意象——这与敦煌出土的《兵士衣物疏》中"衣裳破损,思乡泪垂"的士卒手记遥相呼应。诗人以"转念关山长"的顿挫笔法,将镜头从集体悲怆转向个体觉醒:当征人看见"风景异"的胡地沙碛,突然领悟到"轻生义"并非庙堂宣扬的抽象忠义,而是同袍以命相托的生死契约。这种认知升华,与出土唐代墓志中"丈夫誓许国,愤愧复何有"(《樊庭观墓志》)的质朴誓言形成互文。

横吹曲中的盛唐气象

作为乐府横吹曲辞,此诗暗合"鼓角横吹"的军乐传统。杜佑《通典》记载:"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但诗人突破传统边塞诗的慷慨模式,在"皆洒望乡泪"的柔软处,埋藏着盛唐特有的生命意识——那些被迫"负轻生义"的将士,恰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时代精神的反面注脚。当开元盛世的光晕逐渐褪色,这类作品已然预示了天宝后期"战士军前半死生"(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悲剧。

残阳如血,照见古戍荒城。千年后重读此诗,犹闻羯鼓声里夹杂着呜咽的羌笛,那是历史在青铜编钟上敲出的裂帛之音。

赏析

烽烟与乡愁在边塞的朔风中交织成永恒的画幅。那支穿透塞门的号角,是征人命运的休止符,亦是胡地苍茫的序曲。三军回望的瞬间,铁甲折射的不仅是边关冷月,更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集体悲怆(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王昌龄语)。诗人以"皆洒"二字将个体泪珠汇成情感洪流,恰如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时空张力,在回望与前瞻的辩证中,完成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凝视。

关山逶迤的曲线里藏着视觉的辩证法。当"转念"与"行看"构成心理蒙太奇,异域风物便成了精神测震仪。清代黄生《唐诗评》谓"风景既殊,神情俱变",道出行军途中微妙的心灵震颤。征人眼中变幻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对"轻生义"的价值重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英雄主义,与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在铁血与柔情的永恒对峙中,诗人用"各负"二字解构了宏大叙事。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指出的"盛唐边塞诗最动人处,正在雄壮与悲凉的复调美学"。每个背负"轻生义"的战士,都是行走的悖论:铠甲下跳动着思乡的心,而望乡的泪眼中又燃烧着牺牲的火光。这种"情感的对位法"(宇文所安语),使短短四十字成为盛唐气象的微缩宇宙,在青铜号角与晶莹泪光的交响中,完成对战争与人性的双重咏叹。

点评

横吹曲辞·出塞

诗词原文: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

名家点评:

  1.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寥寥数语,而边塞之悲壮、征人之苦辛,尽在笔端。'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非亲历者不能道此,真得《出塞》神髓。"

  2.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作以简劲胜,'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二句,暗藏万里征途之变。结句'各负轻生义',陡然振起,化哀怨为慷慨,是盛唐气象之余响。"

  3.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吹角出塞门'五字,便觉朔风扑面。后四句如画,然非写景也,写征人心境耳。末句点破'轻生义',遂使全篇哀而不伤,颇类建安风骨。"

  4.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前四句以'角声''胡地''望乡泪'构建空间上的隔绝感,后四句则以'关山''风景''轻生义'完成时间与精神的双重超越。短章中见腾挪,足见诗人运思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