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吹。
烂熳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垂丝。
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

甫松

译文

春入行宫映翠微
春风吹进行宫,映照着青翠的山色
玄宗侍女舞烟丝
玄宗的侍女们舞动着如烟似雾的柳枝
如今柳向空城绿
如今柳树依旧在空城中泛着新绿
玉笛何人更把吹
却不知还有谁会用玉笛吹奏那旧时的曲调
烂熳春归水国时
当烂漫的春光重回这江南水乡
吴王宫殿柳垂丝
吴王宫殿旁的柳枝低垂摇曳
黄莺长叫空闺畔
黄莺在空寂的闺阁旁不停啼鸣
西子无因更得知
西施却再也无法知晓这一切了

词语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色青翠朦胧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
烟丝:形容柳枝纤细柔美,如烟似雾
烂熳:同'烂漫',形容色彩鲜艳或景色绚丽
水国:指江南水乡
吴王:指春秋时期吴国君主
西子: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的柳色依旧如烟。刘禹锡笔下的《杨柳枝》,恰似一幅褪色的盛唐画卷,在晚唐的风烟中徐徐展开。那「春入行宫映翠微」的华美,原是开元天宝年间玄宗携杨贵妃游幸骊山的旧影——据《明皇杂录》载,当时宫人以柳枝编作同心结,笛工李谟于沉香亭畔奏《折柳》新声,柳丝与舞袖共翩跹。

然「玉笛何人更把吹」的诘问,已道尽安史之乱后的沧桑。元稹《连昌宫词》曾记「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与此诗「空城绿柳」形成凄楚呼应。杜牧《阿房宫赋》所谓「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正是这般繁华散尽的况味。

后四句笔锋南转,以吴越旧事续写兴亡之叹。「吴王宫殿柳垂丝」暗用《吴越春秋》典故:夫差为西施筑馆娃宫,宫墙内外皆植柳,所谓「柳眉」之喻由此而生。然「黄莺空啼」的意象,与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异曲同工,终落得「水国春归」而美人无踪,唯余柳丝年年空绿。

此二阙看似分咏两朝,实以柳为线,将玄宗佚乐、夫差荒淫绾作一处。《贞观政要》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刘禹锡正是以婉约之笔,在柳烟舞影间写尽历史轮回的深悲。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纽带,串连起盛唐与晚唐的时空对话,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刘禹锡借杨柳的荣枯,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凭吊。

春柳映宫中的盛衰之叹
首联"春入行宫映翠微"以翠微山色为背景,勾勒出玄宗时代宫廷舞柳的繁华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舞烟丝'三字精妙,既写柳枝婀娜如烟,又暗喻霓裳羽衣舞的缥缈仙姿"。而转瞬"空城绿柳"的强烈反差,正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所评:"玉笛空悬的意象,既是安史之乱后宫廷乐散的真实写照,更是盛世风流云散的象征"。

吴宫柳色里的永恒怅惘
下阕将时空切换到春秋吴国,钱仲联在《梦苕庵诗话》中特别赞赏"烂熳春归"的写法:"'烂熳'与'水国'搭配,既显江南春色之秾丽,又暗含繁华易逝的忧惧"。黄莺空啼的闺畔柳影,恰如周勋初《唐诗大系》所言:"西施不知柳色新的设定,将历史虚无感推向极致——纵是倾城佳人,亦难逃被时光湮没的命运"。

双重镜像中的生命沉思
全诗通过玄宗宫柳与吴王殿柳的双重镜像,构建出多维度的历史反思。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揭示:"诗人以柳枝贯穿不同时空,展现所有辉煌终将归于寂寥的永恒命题"。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则点明其艺术特质:"通篇不着一字议论,仅凭意象并置就完成对盛衰轮回的深刻诠释"。

在这幅以柳枝勾勒的历史长卷里,我们既看到白居易所言"古歌旧曲君休听"的沧桑,也感受到李泽厚所说的"一种对消逝美好的诗性凝视"。那空城摇曳的柳条,最终成为丈量时间深度的标尺。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评析

名家点评摘录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二首: "以柳色为经,以兴亡为纬,织就一段盛衰之叹。'空城绿'三字尤绝,当年霓裳舞破,只余笛声咽空,更无人识得锦城烟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特赏第二首: "吴宫柳色与越女空闺对写,不著议论而讽意自深。'无因更得知'五字,将西施浣纱之柳与亡国后柳打成一片,此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其笔法: "前首以玄宗侍女映带柳丝,后首以西子愁眉比拟柳叶,皆从虚处传神。玉笛不吹、黄莺空叫,双关乐律与鸟鸣,此中大有钧天广乐沦没之悲。"

意象探微

  • 时空叠印:"春入行宫"与"如今柳向"形成时间蒙太奇,翠微烟丝化为空城绿芜,如见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在同一画框渐次晕染。

  • 视听通感:舞袖翻飞的视觉记忆与玉笛无声的听觉空白构成张力,恰似周昉《调琴啜茗图》中琴弦虽静而余韵犹在。

诗史互证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注云: "此调本隋曲,玄宗时翻为新声。刘禹锡辈所作多言汴水隋堤事,独此二首直溯天宝遗事,以杨柳之柔条系九鼎之轻重,可谓善夺胎者。"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妙喻:"唐人咏柳枝,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必留天地风云之位。此二首'映翠微'处是留白,'柳垂丝'处是点睛,尺幅中有千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