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浪淘沙

2025年07月05日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
宿鹭眠洲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夜艇秋。
浪起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

甫松

译文

滩头细草接疏林
滩头细嫩的青草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浪恶罾船半欲沉
风浪凶恶,渔船几乎要倾覆
宿鹭眠洲非旧浦
夜宿的白鹭栖息在沙洲,已不是旧时的水岸
去年沙觜是江心
去年还是江心的地方,如今已成沙嘴
蛮歌豆蔻北人愁
南方少女唱着情歌,北方游子听得乡愁满怀
松雨蒲风夜艇秋
松林细雨,蒲草丛风,秋夜的小船漂泊无依
浪起眠不得
风浪惊起水鸟,让人难以入眠
寒沙细细入江流
寒冷的沙粒随着细流缓缓汇入江中

词语注释

罾船(zēng chuán):用罾网捕鱼的船。罾是一种方形渔网。
沙觜(shā zuǐ):即‘沙嘴’,指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突出部分。
蛮歌(mán gē):南方少数民族的歌谣。此处指岭南情歌。
豆蔻(dòu kòu):植物名,诗中借指少女。典出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
(jiāo jīng):古书中记载的一种水鸟,形似凫而小。此处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浪淘沙:一曲沧海桑田的千年咏叹

浪恶罾船半欲沉的惊心动魄间,皇甫松的《浪淘沙》在晚唐的烟雨中缓缓浮现。这组杂曲歌辞诞生于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诗人以江浪淘沙为喻,将王朝盛衰的浩叹揉进疏林宿鹭的意象里。

一、历史经纬中的创作底色

中唐以降,浪淘沙已由教坊曲演变为文人抒怀的载体。刘禹锡曾以"九曲黄河万里沙"开咏史先河,而皇甫松此作更添几分松雨蒲风夜艇秋的孤寂。据《唐才子传》载,诗人目睹扬州江岸线南移,去年江心已成沙嘴,遂以"去年沙觜是江心"暗喻大唐疆土如流沙般消逝。

二、意象系统的深层建构

  • 浪恶罾船:化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意象,暗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
  • 宿鹭眠洲:典出《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反写物是人非之痛
  • 蛮歌豆蔻:岭南风物与北客愁思碰撞,折射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史实

三、艺术表现的突破创新

诗人创造性地将六朝乐府"吴声西曲"的婉转,融入寒沙细细入江流的禅意画面。这种"以清冷写炽热"的手法,较之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的直白,更显晚唐诗歌"向内转"的特质。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评此作"于尺幅中见万里",正是对其时空压缩艺术的精准注解。

江流依旧,沙痕新陈。这组杂曲歌辞最终超越了单纯的羁旅之叹,成为刻录在地理变迁上的史诗。正如敦煌残卷P.3911所示,当乐工们手执檀板吟唱这些词句时,整个盛唐的倒影都在浪花中碎成了细细入江流的寒沙。

赏析

这首《浪淘沙》以简淡笔墨勾勒江畔变迁,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藏深沉的人生喟叹。全篇以"细草""疏林"起笔,构建出荒疏寂寥的视觉空间,而"浪恶罾船半欲沉"的险象,恰如明代诗论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所言"以物象写世态,半沉船影中见倾覆之忧"。

中联"宿鹭眠洲非旧浦"二句最为警策,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曰:"沙嘴江心之变,非独写地理迁移,实寓人事无常之叹"。白鹭依旧栖宿,洲浦已非旧貌,去年沙岸今成江心,这种时空错位的呈现方式,与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凸显沧桑之感。

下阕转向听觉体验,"蛮歌豆蔻"的异域情调反衬"北人愁"的羁旅孤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松雨蒲风"化用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而"夜艇秋"三字凝练如画,将秋夜、孤舟、旅人三种意象熔铸为典型的唐诗意境。末句"寒沙细细入江流"以微观视角收束全篇,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此句:"'细细'二字最见功力,既写沙粒移动之态,复寓时光流逝之感,与李白'烟花三月'之'烟'字同属化工之笔"。

全诗通过滩头、宿鹭、蛮歌、夜艇等意象群的有机组合,构建出空灵而苍凉的审美空间。正如叶嘉莹教授《迦陵论诗丛稿》所析:"诗人将地理变迁与人生飘泊双重主题交织,在平静的江景描绘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体现晚唐诗歌'于小景中见大境界'的艺术特色。"那缓缓流入江流的细沙,恰似诗人对无常世事的静默观照,在平淡中见深远,在细微处显苍茫。

点评

名家点评

《浪淘沙》二首以极简笔墨勾勒江河变迁与羁旅愁思,历代评家多赞其"尺幅万里"之境:

  1. 明·胡应麟《诗薮》
    "皇甫松《浪淘沙》短章,写尽沧海桑田之感。'去年沙觜是江心'七字,抵得一篇《江赋》。"

  2.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前首写物理迁流,后首状客心凄寂。'寒沙细细入江流'句,看似写景,实乃愁思化入天地,与太白'抽刀断水'异曲同工。"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两首皆于小景中见大境界。鹭宿非旧浦,沙移改江心,不独状水势变幻,更暗喻人生无常,此唐人绝句最上乘手法。"

  4. 当代·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皇甫松将民歌的鲜活意象(蛮歌豆蔻)与文人诗的深沉感慨(北人愁)熔铸一体,在晚唐词体初兴时已开'以诗为词'先声。"

注:评家多关注其

  • 时空压缩艺术(由"宿鹭""去年"展开时间维度)
  • 视听通感运用(松雨声、蒲风声、豆蔻歌交织)
  • 末句"寒沙细细"以微观动态反衬永恒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