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古别离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吴越旧事如烟。这首《古别离》以太湖三山口为时空坐标,将离愁别绪织入千年历史经纬。唐代诗人崔国辅以吴王夫差旧道起兴,实乃借古喻今——那寂寞千载的何止是春草无人见,更是文人墨客对盛世不再的永恒怅惘。
考《吴越春秋》所载,太湖畔曾金戈铁马,馆娃宫里笙歌不绝。至唐时,吴宫花草早埋幽径,唯余烟波浩渺。诗人选取"孤舟畏狂风"的意象,恰似安史之乱后文人漂泊无依的写照。天宝年间,朝纲渐紊,士人如离群孤雁,诗中"雁眇眇兮南多"的南飞雁阵,暗合当时文人南迁避祸的史实。
"云离离兮北断"的断裂感,与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痛遥相呼应。湖湘学派周必大曾评此诗"得楚辞遗韵",确然可见"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化用《九歌》句式,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时代离乱之悲。末句"归梦撩乱"四字,道尽盛唐转衰时文人既眷恋往昔,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绪。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太湖烟波不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个人伤怀的容器。范成大《吴郡志》载:"三山在太湖中,春秋时吴王常游猎于此",诗人独坐烟岛遥想当年,正是以时空错位的手法,完成对永恒别离主题的绝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