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
谁堪缄怨者,持此伤怀抱。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
望所思兮若何,月荡漾兮空波。云离离兮北断,
雁眇眇兮南多。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
春山胡为兮塞路,使我归梦兮撩乱。

皎然

译文

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
太湖的三山口,曾是吴王走过的古道。
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
千年的孤寂心情,无人能懂春草的生长。
谁堪缄怨者,持此伤怀抱。
谁能忍受这深藏的哀怨,怀抱着忧伤无处倾诉。
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
孤独的小船畏惧狂风,只能暂宿在烟雾笼罩的小岛。
望所思兮若何,月荡漾兮空波。
遥望思念的人啊,如今怎样?月光荡漾在空旷的水波上。
云离离兮北断,雁眇眇兮南多。
云朵离散飘向北方,大雁渺渺飞往南方。
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
身体已远至天边,心却碎在湖畔。
春山胡为兮塞路,使我归梦兮撩乱。
春山为何阻挡归路,让我的归梦纷乱无依。

词语注释

缄怨(jiān yuàn):深藏的哀怨。
眇眇(miǎo miǎo):形容遥远或模糊不清的样子。
离离(lí lí):分散、稀疏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古别离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吴越旧事如烟。这首《古别离》以太湖三山口为时空坐标,将离愁别绪织入千年历史经纬。唐代诗人崔国辅以吴王夫差旧道起兴,实乃借古喻今——那寂寞千载的何止是春草无人见,更是文人墨客对盛世不再的永恒怅惘。

考《吴越春秋》所载,太湖畔曾金戈铁马,馆娃宫里笙歌不绝。至唐时,吴宫花草早埋幽径,唯余烟波浩渺。诗人选取"孤舟畏狂风"的意象,恰似安史之乱后文人漂泊无依的写照。天宝年间,朝纲渐紊,士人如离群孤雁,诗中"雁眇眇兮南多"的南飞雁阵,暗合当时文人南迁避祸的史实。

"云离离兮北断"的断裂感,与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痛遥相呼应。湖湘学派周必大曾评此诗"得楚辞遗韵",确然可见"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化用《九歌》句式,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时代离乱之悲。末句"归梦撩乱"四字,道尽盛唐转衰时文人既眷恋往昔,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绪。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太湖烟波不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个人伤怀的容器。范成大《吴郡志》载:"三山在太湖中,春秋时吴王常游猎于此",诗人独坐烟岛遥想当年,正是以时空错位的手法,完成对永恒别离主题的绝美诠释。

赏析

《杂曲歌辞·古别离》以空灵凄美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哀愁世界。开篇"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二句,便以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双重叠印,形成宏阔的意境框架。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曾言:"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此诗正是将吴宫旧道的实景与千年寂寥的虚境相交融,使"寂寞千载心"的慨叹获得历史纵深。春草意象尤为精妙,《楚辞》研究专家马茂元指出:"'无人见春草'化用《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亘古的离愁凝练为视觉缺席的永恒怅惘。"

中段抒情陡然具象,"缄怨者"与"孤舟"的意象组合,完美诠释了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狂风中的烟岛孤舟,既是现实困境的写照,更是心灵漂泊的象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句:"五字写尽千古羁旅,畏字尤见心神震颤,较之'细草微风岸'更添三分惊惶。"

后段月波云雁的铺陈,深得《诗经》比兴之妙。学者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分析:"'月荡漾'与'雁眇眇'形成垂直空间的诗意对应,月光下倾的流动感与雁群南飞的延展感,共同编织成天地之间的愁网。"特别是"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的句法,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九歌》体式的运用,使肉身与灵魂的撕裂感获得仪式化的表达,湖岸折心的意象堪称诗眼。"

结句"春山塞路"的奇幻想象,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将心理阻隔物化为山川梗阻,归梦撩乱四字,已开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之朦胧境。"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穿梭,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为:"得楚骚遗韵于唐音之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实为唐人拟古乐府之翘楚。"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十字,乃一篇之警策。以吴宫旧道托古今别情,春草萋萋处,正离魂摇曳时。笔力沉著而气象超远,得楚骚遗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写尽漂泊无依之态。结句『归梦撩乱』四字,尤觉哀怨缠绵,似从《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化出,而别具苍凉之致。"

黄生《唐诗摘钞》谓:
"此诗以北断之云、南飞之雁作两扇对写,『身去天畔,心折湖岸』八字如织锦回文,空间跳跃而情思贯注,真得古乐府离合之妙。"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叹:
"通篇不着『别』字而离思盈楮。『月荡漾兮空波』七字,空明寂寥,较之太白『相思如明月』更添三分凄恻,是所谓『不写之写』也。"

钱钟书《谈艺录》论:
"『春山塞路』之喻,匪夷所思。化阻隔为具象,复以归梦撩乱收束,与李义山『刘郎已恨蓬山远』异曲同工,皆于绝望中见执著,唐人情韵之深微处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