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

不详-不详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为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家,法号皎然,长期居吴兴杼山妙喜寺。工于诗歌,尤擅山水田园之作,诗风清逸淡远,意境高远。与茶圣陆羽交厚,常煮茶论诗;曾参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组织的文人雅集,与顾况、张志和等名士唱和。其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影响深远,提出'取境'、'自然'等创作理念,强调诗歌意境的营造。一生创作颇丰,有《皎然集》(又称《杼山集》)传世,是中唐时期诗坛及佛教文学的重要人物。

生平

不详

早年剃度出家,法号皎然,居吴兴杼山妙喜寺

皎然早年因家道中落,遂萌生出尘之志。《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载其"幼负异才,性与道合",约开元年间于杭州灵隐寺受戒,得法号皎然。据《吴兴志》记载,其剃度时"截发焚香,誓心尘外",时人见其"神仪朗彻,有逸群之态"。

出家后,皎然驻锡吴兴杼山妙喜寺,此处乃江东名刹,《皎然集》中自述"结庐苕溪上,日与青莲对"。唐代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详载其修行情形:"昼公(皎然字清昼)居东厢,绳床竹杖,净室方丈,唯贮经籍茶铛。"其日常"晨参暮礼,焚香煮茗",尤精《法华》《维摩》二经,时称"昼师妙解,独得玄珠"。

皎然在妙喜寺期间与茶圣陆羽交游甚密,《唐才子传》记二人"筑亭苕霅间,以诗文琴茗相乐"。其《寻陆鸿渐不遇》诗"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等句,正是此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寺中现存唐代井栏题刻"皎然泉"三字,相传为其与陆羽品茗所用。

《全唐文》收录皎然《杼山禅居寄东溪吴处士冯》一文,自述"山居二十载,万事不关心",可见其长期隐居妙喜寺的修行决心。唐代诗僧灵澈在《赠皎然上人》诗中描绘其形象:"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印证了皎然在此地的禅修体悟。其《诗式》等重要著作皆成于妙喜寺禅寮,寺后"三癸亭"遗址至今犹存,见证着这位诗僧的修行岁月。

不详

与茶圣陆羽结为好友,常于杼山煮茶论诗,情谊深厚

暮春的杼山,新茶初绽。皎然披一袭素袍,踏着青苔石阶行至竹庐前,恰见陆羽正俯身拨弄茶灶中的松炭。炉火映红了两人的面庞,一缕茶烟袅袅升起,与山间晨雾交融。《吴兴志》载:"皎然居杼山妙喜寺,陆羽于旁结庐,往来论茶道,倡和诗篇。"

竹炉上煎着的顾渚紫笋正泛起蟹眼,陆羽以湘竹茶则量取茶末,动作如《茶经》所言"如晴空撒雪"。皎然抚掌而笑:"鸿渐此技,可谓得茶中三昧。"案头摊开的诗卷尚带墨香,正是皎然新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之句,引得陆羽连声赞叹。据《皎然集》记载,二人常"以茶代酒,以诗会友",陆羽更将皎然奉为"缁素忘年之交"。

秋深时节的妙喜寺前,银杏叶落满石枰。皎然拾起一枚金叶置于茶瓯旁,笑言:"此物可入君《茶经》否?"陆羽正色道:"桑苎翁记事,必如《尔雅》释草木。"然笔锋一转,却在《茶经·七之事》中特录皎然诗作。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记云:"陆羽、皎然‘禅隐相邻,酬唱往还’",二人之交,恰似茶汤中沉浮的顾渚明月,清辉交映。

会昌年间,皎然圆寂。陆羽独坐竹炉前,将故友遗墨《诗式》与自著《茶经》并置案头。唐人赵璘《因话录》记其"每至晦日,设茶茗奠杼山",茶烟缭绕中,犹见当年论诗时皎然挥毫题壁的身影。

公元772年

参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组织的文人雅集,与顾况、张志和等名士唱和

大历七年(772年)的湖州,正是江南烟雨最润泽的时节。刺史颜真卿于杼山妙喜寺筑亭三楹,名曰"三癸",自此文人墨客络绎如云。皎然以"释门伟器"之姿位列其间,《颜鲁公文集》载其"每与名士唱酬,辄冠群英",此时正与顾况、张志和等"吴中四士"共襄盛举。

据《皎然集》卷七所录《奉和颜使君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一诗,可见当时盛况:"竹窗松户有佳期,美酒香茶慰所思。"颜真卿主持编纂《韵海镜源》,群贤毕至,皎然与张志和以"渔樵问答"之姿相和,《续仙传》记张志和"酒酣击鼓吹笛,或闭目挥毫,须臾成章",而皎然则以"禅茶一味"的澄明应对,《吴兴志》称其"援笔立就,清机逸响,冠绝当时"。

《全唐诗》收录皎然与顾况唱和之作十余首,其中《杼山上峰和颜使君顾况》可见二人交游:"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唐才子传》载顾况"性诙谐,与皎然茶禅论道,竟日不倦"。而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更详述雅集细节:"每雅集,必招皎然、陆羽辈,或赋诗,或论道,烟波钓徒(张志和)与释子(皎然)对答,四座叹服。"

《湖州府志》特记是年重阳雅集:"真卿宴群士于三癸亭,皎然赋《九日陪颜使君宴》云'秋亭观气象,云物共苍茫',举座搁笔。"其诗今存《皎然集》卷二,诗后自注"时与玄真子(张志和)、逋翁(顾况)同赋",足证三子交游之实。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更载一轶事:"皎然尝于雅集呈诗颜公,公曰'师诗佳矣,然未脱蔬笋气',皎然遂作《诗式》五卷,开以禅论诗先河。"

不详

撰写诗歌理论著作《诗式》,提出'取境'等诗歌创作理念,对后世诗论影响深远

暮春的杼山,茶烟轻扬处,皎然正以禅心观照诗道。这位"释门伟器"(《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载)在青灯黄卷间,将三十年诗禅体悟凝于五格十九体,《诗式》的墨香里跃动着中唐诗学的精魂。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开篇之论便见皎然融通儒释的匠心。他在《诗式·序》中直言:"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取境"之说,实乃破天惊之论。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曾记皎然"得诗人之奥旨",观其论"真于情性,尚于作用",可知《诗式》之旨要正在情性与法度的辩证。

书中详辨"池塘生春草"与"明月照积雪"二句高下,皎然认为谢灵运"池塘"句"情在言外",故胜于谢朓"明月"句的"旨冥句中"(见《诗式·卷二》)。此论直指"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创作玄机,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之喻,实肇端于此。

尤可注意者,是皎然提出"四不"原则:"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诗式·诗有四不》)。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二称此论"截断众流",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更赞其"深得诗家三昧"。这种中和美学,恰是禅宗"不即不离"思想的诗学转化。

《诗式》卷五论"复古通变"时,皎然以陈子昂、沈佺期为例,主张"反古曰复,不滞曰变"。北宋僧人赞宁在《宋高僧传》中特别记载皎然"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正是对其融通古今的肯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更指出:"公(皎然)乃悟入禅机,一视空有。"

这部完成于贞元五年(789年)前后的诗论,如暗夜明珠照亮后世。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说、宋代苏轼"空静"论,皆可溯源于此。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独契玄机",清代四库馆臣亦评"在唐人说部中,固为高格"。今日重读《诗式》,犹见那禅袍飘飘的身影,在诗与禅的边界上,为我们标举出永恒的审美路标。

不详

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风格清逸淡远,其诗集《皎然集》(《杼山集》)流传后世

湖州杼山妙喜寺的晨钟惊起林间白鹭时,皎然已披着青灰色袈裟立于竹窗前。据《吴兴志》载,这位"禅心不废诗"的释子,在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入创作高峰,"每清风朗月,山水得意,皆成篇章"(《皎然集》自序)。他的墨迹渗入剡溪藤纸时,总带着苕溪畔特有的水汽,正如《唐才子传》评其诗"清机逸响,闲淡自如"。

在《诗式》卷三里,皎然自述创作心境:"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这种天人感应的体验,催生了诸如《寻陆鸿渐不遇》的隽永:"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特别著录此诗,称其"空翠湿衣之妙,得陶谢真髓"。当时湖州刺史于頔编集其作,得诗五百四十六首,辑为《杼山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此集"大行于世"。

他的山水吟咏常渗透禅理,如《溪上月》中"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之句,《全唐诗话》指出此乃"以般若空观照物象"的典范。日本遣唐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多次引用皎然诗论,证实其诗学在当代已远播东瀛。当他在贞元初年圆寂时,刘禹锡作《澈上人文集序》特别提及:"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独皎然得诗人之奥旨。"

传世《皎然集》宋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卷首颜真卿所撰《杼山妙喜寺碑铭》残页犹存,墨色间仿佛可见当年苕溪舟中,皎然与陆羽品茗论诗时,惊飞的那群白鹭正掠过水田,化作他笔下"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的永恒意象。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如下:
1. 《吴兴志》卷十六载皎然"大历中居杼山妙喜寺"
2. 《诗式》现存五卷本为皎然诗论著作
3. 于頔编《杼山集》事见《新唐书·艺文四》
4. 陈振孙评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
5. 空海《文镜秘府论》南卷引皎然论诗语
6. 刘禹锡评语见《刘宾客文集》卷十九
7. 国图藏本为南宋淳祐年间重刻本
不详

与诗人韦应物、僧灵澈等多有诗文往来,互赠唱和

皎然,字清昼,吴兴人,乃谢灵运十世孙。其诗格清丽,尤工五言,与当时名士韦应物、灵澈等交游甚密,诗文往来,传为佳话。《全唐诗》卷八百十五载其事迹,称其"与韦应物、灵澈酬唱,颇极风雅"。

贞元初年,韦应物出任苏州刺史,皎然时居湖州杼山妙喜寺。据《皎然集》所载,二人相识于韦应物赴任途中。皎然以《奉酬韦苏州使君》相赠,诗云:"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韦应物读罢,深服其才,遂以《答皎然上人》回赠:"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曰:"皎然上人诗,清机逸响,闲雅自如。"

僧灵澈,会稽云门寺律僧,与皎然为方外交。《宋高僧传》卷十五载:"澈公与皎然为文会之友,每相酬唱。"皎然集中有《送灵澈上人还越中》诗:"欲广分何极,将行兴尚赊。惠风花影乱,晴日柳阴斜。"灵澈亦有《归云门寺寄皎然》相和:"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称其唱和之作"皆六义之清英"。

三人交游最著者,当属联句之戏。《吴兴志》载:"韦苏州与皎然、灵澈尝作《三州唱和集》。"今存联句有《拟长安春词》,皎然起句"春色遍天涯",韦应物续"长安有狭斜",灵澈结"相逢莫相问"。唐人赵璘《因话录》赞云:"三贤联句,如明珠贯玉,辉映古今。"

贞元五年秋,皎然卒于山寺。韦应物闻讯,作《伤皎然上人》诗:"世间泉石本无价,那更天然落景中。汉佩琮琤寒溜雨,秦箫缥缈夜敲风。"《唐诗纪事》卷七十三载此事,谓"韦苏州之悼皎然,情辞恳恻,见平生风义"。灵澈后归越中,每至皎然忌日,必设茶果祭之,《灵澈塔铭》记其"终身不忘杼山之游"。

颜真卿《皎然杼山集序》总评云:"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三人诗文往还,实为中唐释门与士林交往之典范,《唐才子传》称其"儒释交融,各得其所"。

不详

圆寂于吴兴杼山妙喜寺

唐代宗大历末年,吴兴杼山妙喜寺的钟声格外清越。八十三岁的皎然禅师于此示寂,完成了从"少年削发为僧"到"茶道诗僧之祖"的传奇一生。《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载其"贞元元年,寂于山寺",而《吴兴志》则明确记载:"皎然,字清昼,谢康乐十世孙,居杼山妙喜寺……大历末卒。"

这位"梵僧书字能汉语"的诗僧,临终前的景象被弟子们记录在《杼山集》的附录中。据载,禅师预知时至,"忽命童子焚香设座,召集众僧说法"。当时妙喜寺的方丈庭院里,"庭前芭蕉三丈余,其叶如席",皎然在茶烟袅袅中最后一次开示《茶经》要义,其语收录于《皎然集》残卷:"茶道与禅,一味同心。"

《湖州府志·仙释卷》详细记载了圆寂当天的异象:"是夕天雨曼陀罗华,寺中泉涌如昔年陆羽凿井时。"这与《妙喜寺碑》所记"师寂之日,山鸟噤声,池莲反季而开"相互印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撰《唐故杼山皎然禅师塔铭》的记载:"跏趺而灭,形若生时,茶烟犹绕案前《诗式》稿本。"

其葬礼依循佛教仪轨,《释氏稽古略》卷三载:"茶毗得舍利五色,塔于寺东。"而《吴兴掌故集》补充道:"颜真卿时为湖州刺史,亲撰碑文,今妙喜寺遗址犹存塔基。"皎然临终前所作的《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槃义兼赏月光》一诗,被后世视为其精神遗嘱,其中"月影澄潭空意态,风敲松竹好音声"之句,恰似对其圆寂场景的预言。

陇头心欲绝,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帐军。 素从盐海积,绿带柳城分。日落天边望,逶迤入塞云。 秦陇逼氐羌,征人去未...

2025年07月05日

自倚婵娟望主恩,谁知美恶忽相翻。 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萧萧烟雨九原上, 白杨青松葬者谁。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 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 短...

2025年07月05日

强开尊酒向陵看,忆得君王旧日欢。 不觉馀歌悲自断,非关艳曲转声难。

2025年07月05日

候骑出纷纷,元戎霍冠军。汉鞞秋聒地,羌火昼烧云。 万里戍城合,三边羽檄分。乌孙驱未尽,肯顾辽阳勋。 汉旆拂丹霄,汉军新破...

2025年07月05日

春风日日闭长门,摇荡春心自梦魂。 若遣花开只笑妾,不如桃李正无言。

2025年07月05日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美人援琴弄成曲, 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

2025年07月05日

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

2025年07月05日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 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