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

2025年07月05日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
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

皎然

译文

翠楼春酒虾蟆陵
在翠楼畅饮春酒,虾蟆陵边尽欢愉
长安少年皆共矜
长安的少年们个个意气风发
纷纷半醉绿槐道
微醺的少年们漫步在绿槐成荫的道上
蹀躞花骢骄不胜
骑着骏马缓缓而行,神采飞扬难以自持

词语注释

虾蟆陵(xiā má líng):长安城东南的一处名胜
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
花骢(huā cōng):毛色斑驳的骏马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创作背景

唐时长安,朱雀街衢纵横如棋盘,槐柳荫浓处跃动着鲜衣怒马的少年身影。《长安少年行》正是撷取这盛世浮光中的一帧风流——虾蟆陵(今西安东南)畔的酒肆翠楼,曾为汉代董仲舒墓所在,至唐时已成胡姬压酒、少年纵饮的繁华地。据《唐国史补》载,新进士放榜后必于此"列炬醉酒",诗中"翠楼春酒"四字,便浸透了长安特有的意气与浮华。

"蹀躞花骢骄不胜"一句,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记:长安少年春时"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那些绣鞍金络的骏马(骢为青白杂毛马,唐人尤爱),踏过槐荫碎影的姿态,恰是盛唐特有的骄傲——他们尚未经历安史之乱的铁蹄,仍相信马蹄声能永远这般清脆。

诗中"共矜"二字最耐寻味。韦应物《酒肆行》曾叹"长安酒徒空扰扰",这些少年炫耀的何止是美酒名马?更是那个允许他们肆意挥霍青春的时代。当绿槐道上的半醉身影被中晚唐诗人反复追忆时,《长安少年行》的杂曲歌辞便成了开元天宝年间最明亮的遗响。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以明快的笔触勾勒出盛唐长安少年恣意张扬的青春图景。诗人选取"翠楼春酒""虾蟆陵"等典型意象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作时指出:"'翠楼'与'春酒'的并置,既暗示了物质繁华,又暗含了生命勃发的季节感,而虾蟆陵作为长安著名的游乐胜地,瞬间将读者带入到唐代都市文化的核心场域"(《唐诗选注》)。

"纷纷半醉绿槐道"一句中,"半醉"状态被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解读为"微醺中的生命狂欢",他在《诗里特别有禅》中分析道:"诗人刻意模糊了酒醉与青春陶醉的界限,绿槐道上的踉跄脚步,实则是精神自由的舞蹈"。而"蹀躞花骢骄不胜"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赞叹:"'蹀躞'与'骄不胜'形成矛盾修辞,既写骏马踏步的矜持,又写少年意气难自持的张扬,这种张力完美复现了青春特有的骄傲与笨拙"。

全诗的情感基调被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概括为"带着酒香的少年意气"(《中国文学史》)。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特别指出:"诗人通过视觉(翠楼绿槐)、味觉(春酒)、动态(蹀躞)的多维描写,构建出具有强烈代入感的盛世青春图景。看似写少年游冶,实则折射出整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唐诗求是》)。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皆共矜"三字被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在《盛唐诗》中视为诗眼:"这个集体性的骄傲姿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整个长安城青春能量的象征。诗人用最经济的笔墨,完成了从个体到群像的精神速写"。这种集体狂欢的描写,在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看来"既是对南朝乐府传统的继承,又注入了盛唐特有的雄健气质"(《中国诗学之精神》)。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翠楼'二句如见长安市上五陵年少,金鞍白马踏花尘之态。'矜'字尤妙,写尽少年意气,非老于诗笔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纷纷半醉'四字,画出少年游冶图。绿槐影里,骢马骄嘶,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此等句法,乐府妙境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曰:"卢纶此作,善以物象传神。'蹀躞花骢'与'半醉绿槐'相映,骄马正所以衬骄人,少年游侠之豪兴,尽在蹄声嘚嘚中。"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通篇不写少年形貌,而翠楼醉酒、槐道驰骋之间,自有一种飞扬跋扈之气。唐人写少年行多矣,此篇独以'骄不胜'三字收束,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精神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