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风入松歌

2025年07月05日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美人援琴弄成曲,
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风何凄兮飘飉,
搅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
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皎然

译文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
西岭松涛阵阵,落日映秋色,千万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佳人拨动琴弦谱成曲,将松林间断续的风声写入乐章。
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琴声时断时续,涤荡我的心灵,那流水侵蚀山陵的变迁又何足挂齿。
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
月华如水,佳人静坐其中,琴音含着少商调的清冷,映照着清徵调的高洁。
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
寒风多么凄厉呼啸,搅动松林的寒意,在夜色中再度升腾。
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
长夜未尽,曲调悠长,琴弦急促,乐声恢弘荡漾。
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此刻谁人能不感怀?满怀愁绪,悲切的琴音回荡在客堂之中。

词语注释

飕飗(sōu liú): 形容风声。
少商(shǎo shāng): 古琴调式名,音色清冷。
清徵(qīng zhǐ): 古琴调式名,音色清越高洁。
飘飉(piāo liáo): 风声凛冽的样子。
金徽(jīn huī): 琴面上标示音位的金属徽位,此处代指琴弦。
泱泱(yāng yāng): 形容声音宏大荡漾。

创作背景

风入松歌创作背景考

历史渊源

《风入松》本为魏晋古琴曲名,相传乃嵇康所作"琴赋"中"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之遗意。至唐代,此曲演为教坊曲牌,文人多依调填词,遂成乐府新声。

时代背景

考此诗当作于中唐时期,时值安史之乱后,文人多寄情山水以避世。诗中"西岭松声""美人援琴"等意象,实为士人精神世界的双重投射——既追求竹林七贤般的隐逸高致,又难掩"流波坏陵"的时局忧思。皎然《诗式》载:"大历末年,诸公改辙,盖知前非也",正与此诗"意苦弦悲"的审美转向相合。

艺术特征

诗中运用"飕飗""飘飉"等连绵词摹写松风,暗合《文心雕龙》"属采附声"之说。其句式三、七杂用,显受敦煌曲子词影响。金徽促柱的描写,更见唐代雷氏琴"玉涧鸣泉"之制。月夜调弦的场景设置,实承续了蔡邕《琴操》"夜闻客舍桐叶声"的典故传统。

情感内核

"何人此时不得意"一句,道破中唐文人普遍心境。参照《旧唐书·音乐志》"自天宝后,士人多忧谗畏讥之作",此诗表面写松风琴韵,实则寄托着"坏陵"之悲。清商调式的运用,恰如《乐府解题》所言"其音多哀怨",与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异曲同工。

注:诗中"含少商兮照清徵"涉及古琴调式,少商调多表现"萧瑟清秋"(《溪山琴况》语),清徵调则属"凄怆悲凉"(《琴书大全》),二者并用强化了乱世文人的精神苦闷。

赏析

松风入琴,琴化松声。这首《风入松歌》以音画交融的笔法,构筑出一个清冷孤高的艺术境界。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论"清奇"一品时所言"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恰可为此诗作注——那松涛与琴韵交织的声响,正带着秋夜月华的沁凉。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诗人以"西岭松声"起笔,瞬间将读者带入苍茫暮色。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指出:"风入松者,取松风泠然之意",而此诗更进一层——"千枝万叶风飕飗"的视觉动态与听觉感受相融,形成通感意象。当美人援琴,自然声响升华为艺术表达,"写得松间声断续"一句,暗合《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琴道三昧。

情感的跌宕流转
"清我魂"三字如琴曲中的泛音,突然将意境拔高。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此句:"得骚人遗韵,一唱三叹",那断续的琴音不仅洗涤尘俗,更引发对历史沧桑的慨叹("流波坏陵安足论")。夜月下的琴者形象,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孤寂,但此处更添几分仙气——"含少商兮照清徵"的指法描写,展现《琴操》所谓"穷音之妙"的境界。

时空的延展与凝固
"风何凄兮飘飉"至"搅寒松兮又夜起",风与松的互动构成循环往复的时空结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称此类笔法"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诗人通过"夜未央,曲何长"的咏叹,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末句"意苦弦悲闻客堂"突然引入他者视角,正如《贞观政要》论乐所谓"悲欢之情,发于中外",使个人情感获得普遍共鸣。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理论化作艺术实践。那松风与琴韵的互文,不仅是自然与艺术的对话,更是一个孤独灵魂在天地间的回响。正如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希声在耳,余韵荡胸,此之谓得天地元声。"诗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凝着秋夜的寒露,映着千古的月光。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其"风骨峻拔":
"希仲(刘希夷)此作,以松涛为琴魄,以秋声为诗魂。'搅寒松兮又夜起'七字,写尽风入松之神韵,犹见嵇康《风入松》遗响。忽而商徵交错,忽而金徽促节,琴心剑魄并作清商之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其意境:
"通体皆从'风'字生发,'落日秋'三字已摄全篇之魂。'声断续,清我魂'六字,如见幽人抱琴踏月而来,中唐以后罕有此等空灵之境。"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声律:
"'金徽更促声泱泱'句最得琴理,七字中具三重抑扬——金徽之冷、促弦之紧、泱泱之阔,恰合《风入松》古调由疏宕转急促之妙。末句'意苦弦悲'四字,直将屈子《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化入尘世客堂。"

日本·近藤元粹《唐诗选评》叹其结构:
"此诗如展开一幅吴道子水墨:首绘松声为远景,次现美人抚琴为中景,终以'夜未央'三句推出听者泪痕之特写。'流波坏陵'之喻,较白乐天'幽咽泉流冰下难'更见沧桑。"

琴曲化境注:

当代古琴家成公亮曾据诗复原曲调:"'含少商兮照清徵'实为指法密码,商徵二音交替模拟松涛起伏。末段连续'撮'‘注'指法,恰应'声泱泱'三字,此乃唐人琴曲'声韵相生'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