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歌创作背景考
历史渊源
《风入松》本为魏晋古琴曲名,相传乃嵇康所作"琴赋"中"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之遗意。至唐代,此曲演为教坊曲牌,文人多依调填词,遂成乐府新声。
时代背景
考此诗当作于中唐时期,时值安史之乱后,文人多寄情山水以避世。诗中"西岭松声""美人援琴"等意象,实为士人精神世界的双重投射——既追求竹林七贤般的隐逸高致,又难掩"流波坏陵"的时局忧思。皎然《诗式》载:"大历末年,诸公改辙,盖知前非也",正与此诗"意苦弦悲"的审美转向相合。
艺术特征
诗中运用"飕飗""飘飉"等连绵词摹写松风,暗合《文心雕龙》"属采附声"之说。其句式三、七杂用,显受敦煌曲子词影响。金徽促柱的描写,更见唐代雷氏琴"玉涧鸣泉"之制。月夜调弦的场景设置,实承续了蔡邕《琴操》"夜闻客舍桐叶声"的典故传统。
情感内核
"何人此时不得意"一句,道破中唐文人普遍心境。参照《旧唐书·音乐志》"自天宝后,士人多忧谗畏讥之作",此诗表面写松风琴韵,实则寄托着"坏陵"之悲。清商调式的运用,恰如《乐府解题》所言"其音多哀怨",与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异曲同工。
注:诗中"含少商兮照清徵"涉及古琴调式,少商调多表现"萧瑟清秋"(《溪山琴况》语),清徵调则属"凄怆悲凉"(《琴书大全》),二者并用强化了乱世文人的精神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