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强开尊酒向陵看,忆得君王旧日欢。
不觉馀歌悲自断,非关艳曲转声难。

皎然

译文

强开尊酒向陵看
勉强斟满酒杯,望向陵墓的方向
忆得君王旧日欢
回忆起君王昔日的恩宠与欢愉
不觉馀歌悲自断
不知不觉,余音悲切,歌声戛然而止
非关艳曲转声难
并非因为艳丽的曲调难以转换

词语注释

尊酒(zūn jiǔ):酒杯中的酒,这里指代酒
陵(líng):陵墓,这里指铜雀台所在的陵墓
艳曲(yàn qǔ):艳丽的曲调,指华丽的音乐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铜雀台落成于邺城之西。曹操宴群臣于台上,命诸子登台作赋,曹丕挥毫写就"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句时,铜雀金檐正映着漳河寒水。这座"高十丈,殿宇百余间"的华台,自此成为魏武霸业的象征,亦埋下后世无数诗家嗟叹的伏笔。

当诗人提笔写下"强开尊酒向陵看"时,铜雀台早已湮没在魏晋的风烟里。酒盏中晃动的,是建安文人曾在此吟咏的残影——那些被《文心雕龙》称为"慷慨以任气"的诗篇,如今化作陵前松柏的呜咽。"忆得君王旧日欢"七字,道尽曹操临终《遗令》中"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苍凉,更暗含陆机《吊魏武帝文》"挥清弦而独奏,荐脯糒而谁尝"的孤寂。

三百年后,当南朝乐工将《铜雀妓》谱入相和歌辞,原初的雄浑气象已转为绮丽哀思。"不觉馀歌悲自断"恰似鲍照《芜城赋》"歌吹歇兮夜将终"的余韵,而"非关艳曲转声难"则与谢朓"宝瑟玫瑰柱,金羁玳瑁簪"的华美修辞遥相呼应。沈约《宋书·乐志》载此时"其声变而悲",正是建安风骨在齐梁宫商中的微妙转捩。

铜雀台废墟上的瓦当,最终在诗人们的酒杯里泛起涟漪。从曹操"对酒当歌"的豪迈,到后世"强开尊酒"的怅惘,这座消失的楼台,就这样在乐府诗的平仄间完成了它的永恒。

赏析

铜雀台上的一杯残酒,映照着千年前那场盛衰交织的王朝旧梦。这首《铜雀妓》以凄艳笔触勾勒出历史废墟中的情感回响,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评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正是道破了诗中"强开尊酒"与"忆得欢娱"之间形成的巨大情感张力。

"强开尊酒向陵看"一句,在空间建构上极具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个"向"字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叠合,铜雀台废墟与君王陵寝形成历史纵深的对望。酒盏中晃动的不仅是液体,更是时光的残影,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句"以物质之实写记忆之虚,酒器即成时光容器"。

诗中情感呈现双线交织的独特结构。"不觉馀歌悲自断"的突然性,恰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情感达到临界点的自然迸裂"。而"非关艳曲转声难"的否定句式,实际构成更深层的肯定,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解析道:"诗人刻意否认音乐技巧的不足,实则是将悲情的根源指向不可逆转的历史沧桑。"

意象群的组合暗含微妙的通感转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在《中古文学文献学》中特别提到,诗中"酒—歌—曲"的意象链完成了从视觉到听觉的情感传递,而"陵—欢—悲"则构成时空倒错的蒙太奇。这种艺术手法,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所说:"在物质遗迹与情感记忆之间架起了诗的桥梁。"

全诗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克制的哀伤。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指出:"'旧日欢'三字轻描淡写,却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晚唐诗学"尚意"传统的典型体现,将铜雀妓这个传统题材提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使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永恒消逝的沉思。

点评

铜雀妓诗评撷英

诗家妙笔
"强开尊酒向陵看"一句,以"强"字为眼,道尽强颜欢笑的凄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强'字下得绝痛,昔日歌舞地,今作断肠场,酒未入喉已先化泪。"

双关之妙
"忆得君王旧日欢"暗含时空折叠之巧。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旧日欢'三字,如见铜雀台上烛影摇红,忽转作陵前松柏萧瑟,一笔写尽盛衰两境。"

声情相生
后联"不觉馀歌悲自断"深得声韵之道。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尤为激赏:"'悲自断'三字妙绝!非弦断,非声断,乃魂断也。较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更添三分惨切。"

翻案之奇
结句"非关艳曲转声难"独辟蹊径。清代黄生《唐诗摘钞》叹曰:"不怨曲调难续,偏说'非关艳曲',是谓透过一层写法。正如王渔洋所云'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愈不怨而愈怨。"

古今回响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此诗证"隔与不隔"之境:"'馀歌悲自断'五字,当下即是,直抵人心,此所谓'不隔'也。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正同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