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
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窦威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
边塞战歌·出征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匈奴屡次侵扰边疆不平,汉朝将领誓要纵横沙场。
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
望见云层变幻布下战阵,趁着月色未退扎下连营。
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
暗中行军渡过马邑险关,高举战旗突袭龙城要地。
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终将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让车骑将军的威名远扬。

词语注释

旆(pèi):古代旗帜末端形如燕尾的垂饰,这里代指军旗。
马邑:汉代边境要塞,在今山西朔州。
龙城:匈奴祭天圣地,在今蒙古国境内。
燕然石: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车骑:汉代将军名号,此处指代立功边将。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出塞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边关的风卷起黄沙,将历史的烽烟揉进诗行。《出塞》这首横吹曲辞,诞生于大唐雄浑的气象与边塞金戈铁马的碰撞之中,其文字间奔涌着汉代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的壮阔记忆,又浸润着隋唐将士开疆拓土的豪情。

历史脉络的投射

诗中"匈奴屡不平"直指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百年征战。汉武帝时,马邑(今山西朔州)曾设伏诱击匈奴,而"龙城"(匈奴祭天圣地)更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象征。诗人以汉喻唐,借"汉将欲纵横"抒写盛唐将士渴望建功的壮志——正如贞观年间李靖夜袭阴山、显庆时苏定方平定西突厥的史诗之战。

军事艺术的凝练

"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暗含《孙子兵法》"其徐如林,侵掠如火"的阵法智慧。北魏刁雍曾创"却月阵"以拒柔然,此处化用为营垒森严的意象。而"潜军渡马邑"呼应了唐代行军总管裴行俭奇袭突厥的战术,展现古代战争中的诡谲与磅礴。

勒石燕然的终极理想

末句"会勒燕然石"将笔锋推向巅峰。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曾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班固撰《封燕然山铭》传世。2017年蒙古国发现的汉代石刻证实了这一史诗事件,更印证了诗中"方传车骑名"的永恒追求——将军功业与文字同不朽。

这首横吹曲辞如同被战火淬炼过的铜笛,在唐代乐府的旋律中,吹奏着跨越时空的戍边者心声。那些云阵连营的谋略、雪夜渡军的决绝,最终都化作燕然山上的一笔一划,在历史的风烟中铮然作响。

赏析

边塞的烽烟在诗句中猎猎作响,这首《出塞》以金戈铁马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气象中最雄浑的剪影。开篇"匈奴屡不平"如战鼓骤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直陈时弊的起笔,实则是为后续"汉将欲纵横"的豪情作势——两个"纵"字相衔,仿佛能听见铠甲与剑鞘碰撞的铮鸣。

诗人用"看云""却月"构建出独特的战争意象群。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云阵与月营的意象转换,将静态的军事部署写出流动态势,暗合《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兵法要义。"天象与战阵在此浑然一体,云霭翻卷成盾牌,残月弯作弓弦,这种天人合一的战争美学,正是盛唐边塞诗独有的壮阔。

"潜军渡马邑"一句,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特别激赏其动词运用:"'潜'字如鱼龙夜行,'扬'字似大鹏展翅,一隐一显间,将古代骑兵战术的诡谲与张扬写得淋漓尽致。"而"龙城"意象的运用,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揭示其深意:"此非实指匈奴祭天处,实乃以汉时卫青故事,暗喻当代将士欲建不世之功的集体无意识。"

末联"燕然石""车骑名"的用典,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解析道:"班固《封燕然山铭》与《汉书·卫青传》的典故熔铸,使短短十字承载着汉代雄风与唐代壮志的双重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功业对话,恰如闻一多所言"唐朝诗人把边塞变成了最辽阔的想象课堂"。

全诗情感如朔风盘旋而上,从"不平"的郁愤到"纵横"的豪迈,最终升华为"燕然勒功"的生命理想。学者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精准把握这种情感脉络:"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民族集体记忆,使钢铁般的意志与月光般的乡愁,共同铸就了盛唐边塞诗的精神标高。"

点评

《出塞》一诗,如金戈映月,铁马嘶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边塞征战的壮阔图景。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评此诗:"骨气端翔,音节遒亮,直追汉魏风骨。"诗中"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盛赞为:"以天象入军容,云月皆成兵甲,此乃化工之笔。"

陆时雍《诗镜总论》更点出其声画交融之妙:"'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十字中,有刁斗画角之声,有烽燧旌旗之色。"末联"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沈德潜《说诗晬语》谓之:"结得如箭在弦上,戛然而止,而金石之声犹自震荡。"此诗实乃以霜刃为笔,以血火为墨,在盛唐边塞诗的天幕上刻下了一道耀眼的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