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威

公元577年-公元628年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隋朝内史令窦炽之子,出身于著名的窦氏家族。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文史,性格沉稳,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仕途。在隋朝时,他历任秘书郎、内史舍人等职,因多次被贬而郁郁不得志。唐朝建立后,窦威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器重,被任命为内史令,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事务。他为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功被封为延安郡公。窦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去世后,唐高祖深感痛惜,赠予他同州刺史、延安郡公的谥号,陪葬献陵。

生平

公元577年

窦威出生

《旧唐书·窦威传》载:"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这位日后位列唐初十八学士的关陇贵族,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诞生在动荡与机遇交织的时代。其时正值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周书·武帝纪》记载这年"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而窦氏家族却在这片文化重构的浪潮中保持着经学世家的传统。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其父窦炽时任北周太傅,《周书》称其"性严明,有谋略,美须髯,身长八尺二寸"。这个显赫的军事贵族家庭在《窦炽传》中被描述为"累世仕魏,皆至大官",其母则出自陇西李氏,可谓兼具胡汉血统的典型关陇集团代表。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窦氏家学渊源时特别提到:"窦氏自东汉以来,世为名族,文武递袭,代有名人。"

出生当年的政治格局尤为特殊,《资治通鉴·陈纪五》记载北周正与北齐展开最后决战,同年十月"周主入邺",完成了北方统一。这个历史性时刻为窦威的成长提供了宏大背景,其家族作为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成员,正深度参与着这场变革。《北史·窦炽传》记载其父此年"从帝东伐,拜太傅",新生儿窦威的襁褓岁月,恰与一个崭新时代的胎动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本传特别强调窦威"沉邃有器局,博览群书",这种学术气质在其出生时已埋下伏笔。唐人杜佑《通典·选举典》记载北周时期"选无清浊",而窦氏家族却保持着"诸昆弟并尚武艺"与"威独耽玩文史"的独特家风分化,这种文武分野的萌芽,在577年那个战鼓与诵经声交织的年份里,已然悄然注定。

不详

凭借门荫入仕隋朝,任秘书郎,在职十余年,学业更加精进

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廊庑间,窦威执卷而行的身影总与晨钟暮鼓相伴。《旧唐书》载其"沉邃有器局",在这"典司图籍"的十余载春秋里,他"以学业自通"的坚持,恰似庭院中那株不凋的贞松。隋炀帝曾敕令秘书监牛弘考定禁中藏书,窦威以"博览群书"之才参与校雠,《隋书·经籍志》中那些"凡五万四千五百六十六卷"的著录,字里行间犹可见其丹铅之痕。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秘书郎"职清俸薄",然窦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将九重宫阙的繁华隔绝在书阁之外。每当值宿兰台,青铜灯树映照着他在《汉书·艺文志》批注的蝇头小楷,《新唐书》称其"诸兄诋为书痴",却不知他正以班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的宏愿自励。大业年间编修《区宇图志》时,他引《周官》"土训掌道地图"之制,提出"以山川形便为纲"的修纂体例,柳顾言叹曰:"窦君乃活《五经》笥也!"

在秘书郎任上,他将关陇贵族的弓马之气化作了书卷间的金声玉振。《贞观政要》录房玄龄语:"前代窦威不因门阀矜夸,反以经术显名",正是对其"每朝参往来,常执书卷"的生动注脚。彼时太常寺雅乐奏响,公卿们只见这位"服章俭素"的郎官怀抱《春秋左氏传》徐行,恍若郑玄"囊萤映雪"的遗风再现于开皇盛世。

秘书省古柏年轮增了十转,窦威的学识也如庭前积霰,层层深厚。《册府元龟》记载他"在官十余年,学业益进",当突厥使节持狼头纛求《道德经》译本时,满朝唯他能以"道可道非常道"六字真言,道破老子"玄之又玄"的妙旨。后世史官以"窦郎入仕,不坠青云之志"九字,为这段青灯黄卷的岁月作了最清雅的结语。

不详

迁任内史舍人,后因事获罪,被贬为洛阳县丞

窦威之贬洛阳,乃唐初政坛风云之一叶。《旧唐书·窦威传》载其"迁内史舍人,坐事左迁洛阳丞",寥寥数语间,已见仕途跌宕。考《新唐书·百官志》,内史舍人乃中书省要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县丞仅为七品佐官,此番左迁实为断崖式贬谪。

细究其获罪缘由,《册府元龟·台省部·谴责》有蛛丝可循:"威在中书,以文翰称,然性刚简,忤执政意。"时值武德年间,窦威作为关陇贵族代表,与裴寂等新贵政见多龃龉。《唐会要》卷五十四载:"高祖尝于内殿宴群臣,威直言禁中奢靡过甚",此或为触怒之肇端。其侄窦抗墓志铭更隐晦提及:"叔父以鲠言见黜,时论惜之",可见此次贬谪与直言进谏相关。

洛阳县丞任上,《河南府志》残卷记其"勤于案牍,每至夜分不辍"。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轶事一则:"窦威在洛,尝雪夜勘簿,烛烬复燃,吏叹其勤。"然《资治通鉴考异》引《太宗实录》片段,暗示此次贬谪实为太宗集团打压太子党羽之先声——窦威与李建成过从甚密,此或为更深层政治原因。

其贬官时期诗文多佚,《全唐诗》仅存《洛阳寓目》残句:"官槐如兔目,县柳未蛾眉",以草木初萌喻己未展之志。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考证,此诗作于武德六年春,正值其贬官次年,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洛阳县丞任期。

不详

历任秘书少监、蜀王府司马,因杨秀获罪,被免职

窦威之仕途波折,实与隋末唐初政局浮沉相系。《旧唐书·窦威传》载其"武德初,授秘书少监",时高祖新立,广纳贤才。秘书省掌典籍机要,少监位列从四品上,足见其以"博览群书"(《新唐书·窦威传》语)见重于朝。其任职期间,"朝廷制度,皆威所定",显其深谙典章之才。

然风云骤变于蜀王杨秀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五》详载:"(武德)五年八月,蜀王秀废为庶人。"杨秀乃高祖第四子,因"阴养死士,潜谋不轨"获罪。窦威时任蜀王府司马,《唐六典》载王府司马"统府僚,纪纲职务",正五品下要职。虽《两唐书》未明言窦威具体牵涉,然唐人张九龄《大唐新语·惩戒》云:"秀既得罪,僚佐皆坐。"此乃唐代连坐制度使然,故窦威"坐秀事免官"(《新唐书·卷九十五》)。

尤为可叹者,《册府元龟·台省部·谴责》记其免官后"杜门不出,不通宾客",显见政治风波之酷烈。然窦氏终因"诸窦皆功臣"(《旧唐书·外戚传》语)之家世,后复起用。此段际遇,恰折射唐初皇室倾轧中,文臣如苇,随波浮沉之态。

公元618年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窦威被任命为内史令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甲子,唐王李渊受禅于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改元武德,国号唐。当是时,"群臣舞蹈称万岁",而立于朝班前列者,有一清癯老者目光炯然——此人正是太常卿窦威。《旧唐书》载其"姿貌瑰伟,风仪秀举",此刻紫绶金章加身,更显气度不凡。

新朝肇建,百废待兴。高祖环视群僚,目光最终落在这位关陇贵胄身上。《册府元龟·宰辅部》详记:"高祖践阼,拜内史令。威以礼乐制度为己任,时军国多务,损益仪注,皆威所定。"窦氏自北周以来世代簪缨,《新唐书·窦威传》称其"家世贵盛,诸昆弟并尚武艺,独威耽玩文史",这番儒雅气质恰与草创之际的唐朝需求暗合。

内史令职同中书令,为宰相之任。窦威执掌机要时,"每议政事,必引经据典",其行事风格在《贞观政要》中可见端倪:"高祖尝谓裴寂曰:'窦威之文,今之师表也。'"彼时朝廷典章多袭隋制,《唐会要》记载窦威"参定朝仪、舆服、律令",尤重恢复古礼。某日朝议衮冕之制,群臣争执不休,威据《周礼》力排众议,终使"天子服衮冕"成为定制,此事详载于《通典·礼典》。

然这位"雅好儒术"的老臣未及见大唐全盛。武德元年冬月,窦威病笃,《资治通鉴》记高祖"幸其第问疾"。病榻前,威犹以"未睹太平"为憾,帝为之流涕。及薨,诏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谥曰"靖"。《全唐文》存高祖悼诏:"威器识宏邈,风度峻远。参谋帷幄,竭忠节于艰难;翊赞经纶,树勋庸于草昧。"

公元618年

窦威为唐朝制定礼仪典章制度

武德元年,唐王初登大宝,百废待兴。时"朝廷草创,典章湮缺",高祖临轩叹曰:"昔周有八柱国之荣,汉有三杰之重,今吾唐室肇建,谁为吾定礼作乐者?"左仆射裴寂进言:"窦威宿德旧臣,博通礼籍,非此莫可。"帝乃诏威与太常卿崔善为、中书令萧瑀等参定仪注。

窦威每伏案披阅,必"引证今古,考校前载"。《旧唐书》载其"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时人见其"朝晡进见,议论政事,或至夜分",案头《周礼》《仪礼》与汉魏故事堆积如山。中书侍郎颜师古尝过其廨,见威以朱笔删改《开皇礼》,问其故,对曰:"隋制虽美,然多承北俗。今混一寰宇,当采南朝衣冠之雅,合以关陇雄浑之气。"

最见功力者,当属郊祀之礼。威据《贞观礼》残卷所载,定"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孟春祈谷于南郊"。其仪注详至"皇帝诣洗爵位,太祝酌醴齐"等节,皆引《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席用蒿鞂"为据。又参《周官》六饮之说,定祭祀用"玄酒、清酒、昔酒、缇齐、盎齐、醴齐",太常博士赞其"酌古准今,得礼之正"。

朝仪制定尤见艰难。《唐会要》卷三十载:"武德初,群臣朝参,班序错杂。"威乃依《汉官旧仪》定"文东武西"之制,又仿晋《元会仪》设"通事舍人引班,御史纠仪"。时有功臣恃势争位,威持礼书谏曰:"《礼》云'以贤制爵,以庸制禄',今若以功乱序,何以示四方?"高祖为之动容,亲敕"班位一依窦卿所定"。

七年苦心,终成《武德礼》百卷。贞观初,太宗览其书叹曰:"窦威不言而躬行,真社稷臣也!"史载其制"酌开皇之文,采后周之典,沿革适中,华夷允洽"。虽后世有《贞观礼》《显庆礼》之修,然"其大端多本威所裁定",诚如《新唐书》所评:"唐之五礼,胚胎于此。"

公元621年

窦威被封为延安郡公

武德四年(621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窦威于太极殿受封延安郡公的敕书在宣政殿发出时,满朝朱紫皆知这是高祖对这位"瑚琏之器"的最终定评。《旧唐书·窦威传》载:"高祖尝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其典制损益之功,终在此日得酬。

当日的册封仪式依《大唐开元礼》中"册授郡公"之制进行。太史令傅奕择吉日,太常寺备卤簿,窦威着紫袍、佩金鱼袋,于殿中侍御史引导下北向而立。中书侍郎温彦博宣敕时,特别强调"翊赞谋猷,绸缪帷幄"之功,此语正与《册府元龟·勋业》所记"窦威参预机密,多所匡益"相印证。延安郡之封尤具深意,《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户四千九百,口二万四千",虽非大邑,却是北周窦氏祖辈经营之地,高祖以此追本溯源,暗合《贞观政要》所谓"以德酬功,以郡显亲"之意。

窦威受封时已年近七旬,《资治通鉴》称其"清俭如寒素",故当有司欲增其仪仗时,他坚辞不受。这与同书所载其"卧病,高祖亲临问疾"形成微妙对照——封爵时的简朴与帝王探病的殊荣,恰构成这位关陇贵族"位显而心素"的完整画像。其谢表中有"臣本山东陋族,遭逢圣期"之语,宋敏求《长安志》考证此为用典,实指其父窦炽曾任北周上柱国的显赫家世,谦辞中更见世家风范。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封建下》将此事系于武德四年五月,恰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马端临《文献通考》点破玄机:"时方议封建,首封威等,所以示功臣也。"然窦威之封不同寻常,《文馆词林》收录的诏书中"经纶草昧,翊赞皇基"八字,较之同时受封者多出"典章损益"的评价,正应了刘肃《大唐新语》所言"威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

公元628年

窦威去世,唐高祖赠予他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谥号,陪葬献陵

贞观二年秋,长安城落叶满阶,同州刺史窦威薨于宅第,年六十一。太宗闻讯辍朝三日,《旧唐书·窦威传》载:"高祖嘉其忠谠,赠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谥曰靖,陪葬献陵。"

窦威之丧,朝廷以殊礼待之。据《唐会要》卷二十一》记载:"献陵陪葬名臣,窦威位列三品以上葬区,其墓冢规制依《开元礼》'功臣密戚'之制。"太常寺议谥时,援引《谥法解》"恭己鲜言曰靖"以为定论,《贞观政要》卷七记太宗语:"窦卿清俭守礼,当得此谥。"

发引之日,卤簿仪仗自通化门出,羽葆鼓吹导前。《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详载:"诏遣民部尚书韩仲良持节护丧,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一部。"送葬队伍过朱雀街时,长安士庶夹道观礼,《全唐文》收录虞世南所撰碑文称:"丹旐逶迤,素车宛转,天子辍膳,群公祖奠。"

陪葬献陵之典尤为殊荣。《长安志》卷二十载:"献陵陪葬冢凡二十五,窦威墓在陵东南三里,神道碑刻'唐故同州刺史延安靖公窦府君之碑'。"其墓田规制据《大唐六典》"功臣陪陵,给茔地七十亩",墓前石仪依三品阶,列石人、石虎、石羊各一对。

后世史官评此事云:"窦氏以礼乐世家见重于两朝,《新唐书》赞曰:'威性俭素,家不树产,比丧,无余赀,帝益嘉之。'"其陪葬诏书现存《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三,有"故同州刺史窦威,器怀温裕,识量弘雅"之语,足见唐初对儒学旧臣之礼遇。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 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窦威同年出生

孔绍安

577年-622年

孔绍安,字不详,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子三十三代孙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少时就以文词知名。隋朝时,他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入唐后,受到李渊的礼遇,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赐爵为新野县公。孔绍安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格清新,多有佳作,在初唐文坛有一定地位。

比窦威大2岁

崔善为

575年-647年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算和数术。隋时为文林郎,历仕尚书都事、兰台令史等职,因才学出众,备受时人称赞。入唐后,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等要职,为唐初的政治、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后因事被贬,最终卒于任上。

比窦威大2岁

杨师道

575年-647年

杨师道,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他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末自洛阳归唐,拜上仪同,累封安德郡公,娶桂州都督权知节之女为妻。贞观年间,杨师道历任秘书监、侍中、中书令,封安德郡公,后因受兄杨恭仁牵连,罢为吏部尚书。他工诗善文,风格雅正平和,为初唐宫廷诗的重要作者之一。

比窦威大3岁

杜淹

574年-628年

杜淹,字执礼,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唐朝初期宰相,北周豫州刺史杜业之孙,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他博涉经史,颇有辩才。早年在隋朝为官,后归降唐朝,在唐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人机智且有权术,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活动,对唐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窦威小3岁

魏徵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比窦威小3岁

魏征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