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凉州词

2025年07月05日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耿湋

译文

国使翩翩随旆旌
朝廷使者衣袂翩翩,跟随着仪仗旗帜前行
陇西岐路足荒城
陇西的岔路上,处处是荒废的城池
毡裘牧马胡雏小
穿着毛毡裘衣的胡人少年,正放牧着马群
日暮蕃歌三两声
日暮时分,偶尔传来几声蕃地的歌声

词语注释

旆旌(pèi jīng):古代旗帜的总称,这里指仪仗队的旗帜
毡裘(zhān qiú):用毛毡制成的裘衣,胡人的传统服饰
胡雏(hú chú):胡人少年
蕃歌(fān gē):蕃地(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的民歌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凉州词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片被风沙雕刻的河西走廊上,《凉州词》的旋律如同驼铃般穿透千年时光。王维笔下"国使翩翩随旆旌"的盛况,实则是天宝年间大唐与西域往来最鲜活的史诗注脚。

丝路咽喉的历史镜像

凉州(今甘肃武威),这个汉武帝设四郡据两关的军事重镇,在开元天宝年间已成为"七里十万家"的国际化都市。考古发现的粟特人墓葬群与波斯银币,印证着这里"胡商牵骆驼,夜过河西驿"的繁华。而诗人笔下的"陇西岐路足荒城",恰是这条"黄金之路"另一面的真实写照——商队经过的古城遗址在风沙中沉默,如同被时光遗忘的哨兵。

多元文明的交响乐章

"毡裘牧马胡雏小"的生动画面,源自唐蕃交错的特殊生态。敦煌文书记载,当时凉州境内"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安西都护府出土的军牒显示,当地驻军中突厥、党项士兵占比逾三成。这种民族融合在诗中凝练成"日暮蕃歌三两声"的意境,暮色中飘荡的不仅是胡旋舞曲,更是文明碰撞的火花。

盛唐气度的音乐表达

《乐府诗集》载明此调源自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的"宫调曲",其音阶兼有龟兹乐器的热烈与中原钟磬的庄重。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特别记载:"凉州曲,众乐皆作,唯击琴独迟。"这种独特的节奏处理,恰似诗中"翩翩随旆旌"的使节仪仗,在荒原上踏出庄严与寂寥并存的韵律。

驼铃远去,暮歌消散。这首诞生在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诗作,至今仍在敦煌壁画飞天飘带的曲线里,在嘉峪关城墙的风蚀纹路中,轻轻吟唱着那个兼容并蓄的大唐传奇。

赏析

这首《凉州词》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苍凉而富有生机的画卷,通过"国使""毡裘""蕃歌"等典型意象,构建出唐代西北边疆特有的时空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评价此诗:"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涌着文化碰撞的张力"。

意象的张力美
"陇西岐路足荒城"以道路与荒城的组合,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足'字用得极妙,既暗示旅途漫长,又透露出使者对边陲的陌生感"。而"毡裘牧马胡雏小"中,胡儿幼小的形象与庞大的牧马形成反差,柔化了边塞诗的刚硬基调。这种"以小儿见大境"的手法,被《唐代边塞诗选评》称为"举重若轻的典型范例"。

黄昏的情感共振
"日暮蕃歌三两声"堪称诗眼。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道:"暮色中的异族歌谣,既是实景描摹,又是文化符号。三两声的断续感,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边地生活的孤寂与坚韧"。这种"声景相生"的写法,与王维"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添人间烟火气。

色彩的隐喻体系
诗中暗藏精妙的色彩叙事:旆旌的艳丽、荒城的土黄、毡裘的深褐、暮色的昏黑,共同构成冷色调为主的视觉谱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色彩选择绝非偶然,它暗示着使者眼中边疆的肃穆感,与中原的繁华形成潜在对比"。

声音的政治地理
末尾的蕃歌值得玩味。台湾学者王文进在《边塞诗新论》中提出:"三两声的蕃歌,实为唐帝国文化包容性的象征。在黄昏这个易引发乡愁的时刻,异质文化的声音反而成为慰藉"。这种解读揭示了诗歌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意识。

全诗28字却蕴含三层转折:从使节仪仗的威仪,到荒城牧马的粗犷,终归于暮歌的宁静。正如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所言:"它在盛唐边塞诗的雄浑基调外,开辟出以细微见宏大的新境界,堪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速写"。

点评

凉州词以边塞苍茫入笔,却于荒寂中见生机,历代名家评点如珠玉纷呈: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毡裘牧马'二句,写胡儿形貌如画。日暮蕃歌,三两声而境界全出,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言道破王表以疏淡笔墨勾勒边塞风情的独到——胡雏牧马的身影与断续蕃歌,恰似水墨留白处隐约的驼铃。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叹:"'足荒城'三字最奇。非谓岐路多荒城,乃谓行尽荒城始达陇西,国使之苦辛自在言外。"
此解揭示诗人笔底波澜:旆旌翩翩的使节身影,与绵延荒城形成张力,未言风尘而风尘自现。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后二句如闻暮霭中羌笛,写远塞情状,抵得一幅《蕃骑图》。'三两声'尤妙在不确定,似有还无,正合苍凉况味。"
点明诗眼在"声"的虚实相生——胡雏稚嫩与蕃歌寥落,恰成荒凉中一抹温润,似枯笔淡墨间忽点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