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弯冷月斜挂边关。唐代诗人笔下的《关山月》,原是横吹曲辞旧题,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汉唐以来,此调多写戍卒思归之痛,而此篇尤以霜天皓月为镜,照见千年征戍史的凄清底色。
烽燧映照的创作时空
考《乐府解题》载:"《关山月》,伤离别也。"此诗当作于盛唐与西域战事频仍之际。开元年间,唐军虽屡破吐蕃、突厥,然"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句)。诗人或亲历边塞,见"塞柳衰尽""关榆发迟"之景,触目惊心;又闻戍卒夜泣,遂以乐府旧瓶装新愁,将金戈铁马声化入月华流照中。
意象中的历史回响
"苍苍万里道"暗合秦汉古道遗迹,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叹犹在耳畔;"戚戚十年悲"则与杜甫"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遥相呼应。诗中"柳衰""榆寒"之景,实为唐代边塞"无花只有寒"(李白句)的真实写照,更见《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空叠印。
青楼月色的人间镜像
末句"还应照所思"最是神来之笔。同一轮明月,照着"白骨乱蓬蒿"的战场,亦照着"红袖添香"的中原闺阁。此中对比,较之"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句)更显深沉,将个人离思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诘问——正如《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边将贪功,屡开衅端",多少征人泪尽关山外。
乐府诗评家王灼《碧鸡漫志》有云:"横吹曲辞多出马上军中,然至《关山月》则铁马秋风俱化绕指柔。"此诗正是以月为梭,织就一幅跨越时空的征戍长卷,令横吹曲的苍凉笛韵,至今回荡在历史的风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