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更就燕然石,看铭破虏功。

耿湋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
边塞战歌·出征
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
汉朝边疆战事紧急,窦宪领兵出征御敌。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穿越荒漠秋山依旧,阳关古道依然畅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
军营驻扎在茂草丛中,号角声随风高扬。
更就燕然石,看铭破虏功。
再登上燕然山刻石,看那铭记破敌的战功。

词语注释

窦宪:东汉名将,曾大破北匈奴。
临戎:领兵出征。戎(róng),指军队、军事。
绝漠:穿越沙漠。绝(jué),横渡、穿越。
阳关:古代通往西域的要塞,在今甘肃敦煌。
燕然石: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

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与边关冷月交织的盛唐气象里,横吹曲辞《出塞》的铮铮铁骨声穿透了千年时光。当诗人挥毫写下"汉家边事重"时,笔尖浸润的不仅是墨色,更是汉代卫青、霍去病驰骋瀚海的历史烟尘。

烽燧连绵的阳关故道上,依稀可见东汉窦宪远征北匈奴的浩荡旌旗。永元元年(89年),这位车骑将军率三路大军出朔方,金微山一役"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后汉书》),其刻石燕然的壮举,恰似诗中"更就燕然石"的铿锵回响。班固《燕然山铭》中"铄王师兮征荒裔"的豪情,在此化作五言律诗里的金石之韵。

秋色苍茫的绝漠深处,"列营依茂草"的意象暗合唐代边塞特有的时空错位——以汉代唐的书写传统里,岑参"匈奴草黄马正肥"的塞外风光,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画卷在此重叠。那"吹角向高风"的号角声,既是对《乐府诗集》横吹曲军乐本色的继承,更是盛唐尚武精神的诗意呈现。

当诗人凝望阳关旧道时,张骞凿空的驼铃与玄奘西行的脚印都在平仄间若隐若现。燕然勒功的典故在此被赋予双重镜像:既是历史记忆的复活,也是对天宝年间唐军屡破吐蕃的现实隐喻。这种古今交织的笔法,恰如敦煌壁画上跨越时空的经变图,在八句四十字中构建起恢弘的史诗空间。

赏析

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而这首《横吹曲辞·出塞》以其雄浑的气象与深沉的历史感,成为这一题材的典范之作。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壮阔的边关图景,更通过典故的巧妙运用,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意象的雄浑与苍凉
"绝漠秋山"与"阳关旧路"的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审美张力。秋山的肃杀与古道的悠远,既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对比手法,又带有岑参"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塞外苍茫。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边塞诗常以"秋"为眼,此处秋山意象"既实写征戍时节,更隐喻将士生命的凋敝"(《唐代诗人丛考》)。而"列营依茂草"的细节,则以草原的蓬勃生机反衬军旅的肃杀,暗含"离离原上草"般的生命哲思。

情感的层递与升华
诗歌情感脉络呈递进式发展:首联"汉家边事重"以史笔开篇,借窦宪典故定下庄严基调;颔联转向空间铺陈,展现征途的辽远;至颈联"吹角向高风",号角声与天风相应,将情绪推向高潮。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尾联燕然勒石的典故运用:"化用班固《封燕然山铭》而不露痕迹,使个人功业追求与民族集体记忆产生共振"。这种"看铭破虏功"的收束,既延续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又比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更多几分历史厚重感。

艺术手法的精妙
诗中暗藏多重艺术对照:时空上,"旧路"与"新功"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声画组合上,"吹角"的听觉意象与"燕然石"的视觉符号交织,恰如周振甫《诗词例话》所言:"唐人善以五官通感造境,此诗角声随风、功铭入石,令金戈铁马之气跃然纸上"。更值得注意的是"绝漠"与"茂草"的意象碰撞,荒芜与生机并存,暗示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

这首作品在三十字的方寸之间,既保持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传统,又注入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正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所评:"唐代边塞诗的伟大,在于它总能将个体的命运放置在民族历史的坐标系中,让马蹄声与编钟声共鸣。"诗末的勒石铭功,不仅是将军的个人荣光,更是整个华夏文明对边塞精神的永恒铭记。

点评

名家评《出塞》

唐人张仲素此作,如金钲撞夜,铁骑突出。**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骨气遒劲,已开中唐边塞先声",确乎的评。"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叹曰:"十字吞吐大漠,笔底有万里风沙。列营吹角之联,令人生旌旗猎猎之想。"

**陆时雍《诗镜总论》**独赏其结句云:"'看铭燕然'四字,如见磨崖泼墨之状。较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之直露,更得汉魏乐府含蓄三昧。"全诗四十字中,**贺裳《载酒园诗话》**点出"窦宪"典故之妙:"用古人如新炊黄粱,隔宿茶渖尽涤,只留其隽永。"

至若章法经营,**方东树《昭昧詹言》**以兵法喻之:"前四句如大军出塞,阵云四合;五六句忽作刁斗森严之态;结二句则鸣金收兵,而余威犹震林谷。"此真得作者匠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