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送文迎武递参差,一始一终光圣仪。
四海生人歌有庆,千龄孝享肃无亏。

胡雄

译文

送文迎武递参差
送别文德,迎来武功,交替有序,庄严肃穆
一始一终光圣仪
自始至终,圣洁的礼仪光辉闪耀
四海生人歌有庆
天下百姓欢歌庆祝
千龄孝享肃无亏
千年孝道祭祀,庄重而无缺失

词语注释

递参差(dì cēn cī):交替有序,错落有致
圣仪(shèng yí):圣洁的礼仪
孝享(xiào xiǎng):孝顺地祭祀祖先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垣上,残阳为太庙檐角的铜铃镀满金晖。开元盛世的礼乐空气中,此诗作为《仪坤庙乐章》十二首之一,正随编钟磬管徐徐升起。

宗庙雅乐的政治语境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仪坤庙乃唐睿宗为昭成、肃明二皇后所立,乐章由张说、贺知章等文臣奉敕创作。开元六年(718年)冬禘祭时,这支《舒和》作为"行神之舒迟"的九变乐章,承载着"礼备怀柔"的王朝意志。诗人以"送文迎武"暗喻《武始》《咸熙》等前代乐章更迭,将祭祀仪轨转化为时空流转的诗意镜像。

孝治天下的符号建构
"千龄孝享"直指《孝经》"合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的治国理念。玄宗时期太常寺考订雅乐,特别强调"乐与政通",诗中"四海生人歌有庆"的盛世图景,实为《贞观礼》"以乐德教胄子"传统的延续。那些在太祝官紫袍间翻飞的玉帛,此刻都化作平仄间的道德律动。

文学与礼制的共生
乐章标题"舒和"取自《礼记·乐记》"啴谐慢易之音作而民康乐",诗人巧妙化用《诗经·周颂》的颂体句式,却以"一始一终"的哲学思辨突破庙堂文学的窠臼。当编磬最后一缕余韵消散在燎炉升腾的烟气中,文字已超越仪式本身,成为盛唐气象最精微的注脚。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唐会要·卷三十三》《乐府诗集·卷十二》及任半塘《唐声诗》相关考据)

赏析

这首《舒和》乐章以精妙的时空交错笔法,构建出恢弘庄严的礼乐画卷。"送文迎武递参差"中,文武仪仗的交替行进被赋予音乐般的韵律感,"参差"二字既写实又传神,令人想见仪仗队列如波浪般起伏的生动场景。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句"以动写静,尽得庙堂雅乐之三昧"。

"一始一终光圣仪"通过时空的闭环结构,将祭祀仪轨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始''终'二字构成哲学意义上的完满,使短暂的仪式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这种循环往复的时空观,正是唐代祭祀文学的重要特征。

下阕"四海生人歌有庆"展现宏大的集体欢庆场面,而"千龄孝享肃无亏"则突然转入肃穆之境。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史》中分析道:"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并置狂欢与肃穆,恰如青铜编钟的浑厚低音与清越高音交织,构成完整的礼乐精神图谱。"这种情感张力背后,蕴含着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全诗最动人的是隐藏在庄严辞藻下的深沉温度。"生人歌庆"的市井气息与"孝享无亏"的肃穆传统形成奇妙共振,正如葛晓音教授所言:"在规整的祭祀框架里,依然跃动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切肯定。"这种对生命欢欣的隐秘礼赞,使得庙堂文学焕发出罕见的人性光辉。

点评

名家点评: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递参差'三字,状仪仗之整肃而灵动,'光圣仪'句则显庙堂之辉煌。舒和之体,贵在庄而不板,此作得之。"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四海''千龄'一联,以空间之广衬时间之久,孝享之诚贯通古今。字字金声玉振,郊庙诗中雅正之典范。"

  •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起句'送文迎武'四字,尽显礼乐交替之妙。结句'肃无亏'三字尤见功力,肃穆之气不假雕饰而自显,所谓'大乐必易'者,此之谓也。"

  • 当代文史学家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此章以简净之笔写盛大之礼,'生人歌庆''孝享无亏'八字,将礼乐教化与天地生生之意相融,正得《诗经》'颂'体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