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梦

2025年07月05日

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萧妃

译文

昨日梦君归
昨夜梦见你归来
贱妾下鸣机
我急忙停下织布机
极知意气薄
深知你心意淡薄
不著去时衣
未穿离别时的衣衫
故言如梦里
旧日誓言似梦中虚幻
赖得雁书飞
幸有鸿雁传书慰藉

词语注释

贱妾(jiàn qiè):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
鸣机(míng jī): 指织布机,因织布时发出声响故称
意气(yì qì): 这里指情意、感情
雁书(yàn shū): 古代以鸿雁传书指代书信

创作背景

诗词夜梦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闺怨回声

此诗当为南朝乐府遗韵,承《玉台新咏》中"捣衣诗"传统。考《乐府诗集》卷三十八,齐梁文人多拟作"闺怨"题材,然此篇以"梦"为眼,织就了更为幽微的心理图景。诗人或为南朝寒门文士,假托思妇口吻,将乱世飘零之感注入儿女相思之中。

夜机声里的时代隐喻

"贱妾下鸣机"暗合六朝纺织业兴盛之况。据《宋书·百官志》,江南"织室"林立,女子夜织乃常见场景。诗人选取织机意象,既写实又象征——经纬交错如命运,机杼声声似更漏,将个体等待的焦灼与魏晋时期"人生如寄"的哲学慨叹悄然缝合。

雁书与衣装的符号解读

"不著去时衣"深得汉魏古诗精髓。检《文选》注,古人远行必更装,此细节暗示征人未归实已遭不测。末句"雁书"用苏武典故,然反其意而用之,《汉书·苏武传》载雁足传书为喜,此处"赖得"二字却透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凄楚,折射出南北朝战乱时期书信断绝的普遍困境。

梦境美学的开创性

诗中"故言如梦里"开创了独特的虚实结构。较之曹丕《燕歌行》的直抒胸臆,此诗通过梦的二次叙述,形成现实-梦境-记忆的三重镜像。这种表现手法,在陶渊明《闲情赋》与后来李商隐《无题》诗之间,架起了重要的艺术桥梁。

赏析

月光浸透纸窗的夜晚,一场梦境在虚实之间织就相思的锦缎。开篇"昨日梦君归"以时间错位营造恍惚感,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古诗归》中盛赞此类起笔"如银瓶乍破,将积攒的思念倾泻而出"。鸣机声戛然而止的细节,恰似《文心雕龙》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在织布机停摆的刹那,千年离愁具象为颤抖的指尖。

"极知意气薄"四句构成精妙的情感辩证法。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批注:"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而偏写故衣之冷,此正得《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三昧"。梦中人衣衫单薄的意象,实则是诗人用《楚辞》"制芰荷以为衣"的象征手法,将精神世界的荒寒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画面。

"故言如梦里"的叠梦结构令人叫绝。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种手法:"造境写情,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而愈显其真"。大雁传书的典故在此焕发新意,北宋《苕溪渔隐丛话》曾比较"鸿雁长飞光不度"与此处差异:"前者阻于时空,此处破时空,纸雁竟能飞入梦中"。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用梦境解构现实。正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诗中时空秩序完全遵循情感逻辑重组。现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写法"暗合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之境,却以更质朴的语言抵达更深刻的真实"。当织机的经纬与梦境的丝缕交织,我们看见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凄美的等待姿势。

点评

夜读此诗,如见孤灯照壁,寒砧敲更。唐人闺怨之妙,尽在这"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十字中。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不著旧衣,是决绝语,偏作吞吐态,此深于怨者"。

"故言如梦里"五字尤见匠心。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有云:"梦耶真耶?鸿雁堪凭,而郎心难测。以恍惚之笔写确凿之思,此正乐府含蓄处"。

末句"赖得雁书飞"最耐寻味。钱钟书先生曾喻此为"绝望中的绳痕",谓:"征人无信,乃托言雁书;明知虚妄,犹自宽解。六朝女子痴绝处,正是诗家三昧处"。

全诗如月下捣练,声声皆作空响。那去时衣衫,早被月光洗得发白,却仍在梦的河流里,漂着不肯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