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

2025年07月05日

拂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将追会阜迹,更勒岱宗铭。
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叶箭凌寒矫,乌弓望晓惊。
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情。

楚材

译文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
奉命和诗,展开祭祀岱宗(泰山)的礼仪,途经濮水和济水
拂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
星辰如旗掠过银河,日光如羽破晓分明
将追会阜迹,更勒岱宗铭
欲追随先贤足迹,再刻泰山铭文永记
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
林间戈矛映济水,兽皮鼓声震河庭
叶箭凌寒矫,乌弓望晓惊
利箭破寒疾飞过,乌木弓弦惊破晓
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情
汾水神作已降临,犹怀深情迎渭灵

词语注释

岱宗(dài zōng):泰山别称
濮济(pú jì):濮水与济水,古河流名
拂汉(fú hàn):掠过银河
会阜(huì fù):指先贤遗迹
兽鼓(shòu gǔ):兽皮蒙制的鼓
叶箭(yè jiàn):箭羽如叶的箭
乌弓(wū gōng):乌木制成的弓
汾水作(fén shuǐ zuò):指汾水之神显灵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率百官东巡泰山,浩荡仪仗沿濮水、济水而行。礼部尚书许敬宗奉诏作此诗,以应和帝王封禅岱岳的盛举。青史所载,龙朔二年(662年)这次东巡,实为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次彰显天威的旷代大典。

星旗拂动银河的意象,暗合《唐书·舆服志》"天子旌旗垂十二旒,画日月升龙"的记载。那分明是黎明前最辉煌的时刻——卫尉寺的虎贲们执戈列阵,林立的戟刃在济水畔凝成寒霜;太常寺的乐工擂动鼍鼓,声浪震得濮阳古城的瓦当簌簌作响。诗人以"叶箭凌寒"的警句,重现了《开元礼》中"銮驾行经,先遣弩手射柳"的仪轨。

"汾水作"典出《汉书·武帝纪》祀后土祠的旧事,而"迎渭情"则遥指文王迎太姒于渭滨的周礼。许敬宗巧妙将今之封禅与古之圣王并置,在六韵十二句中完成时空叠印:帝王车驾经过的每寸土地,都因礼乐教化而成为新的河图洛书。那些被晨露沾湿的戈矛,那些被朝霞点燃的箭镞,终将化作岱顶摩崖上永恒的铭文。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帝王封禅岱宗的盛况,通过星象、仪仗、自然景观的多重意象叠加,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首联"拂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运用天文意象,《唐诗镜》评其"星旗日羽之喻,具见皇家气象",旗影拂动银河,日光照耀羽仪,将人间仪仗与天象交融,暗喻君权神授。

诗中军事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林戈咽济岸"化用《诗经》"修尔车马,弓矢戈兵"的典故而翻新,戈戟如林使济水呜咽,兽形鼓声震动河伯宫殿,营造出肃杀威严的气势。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叶箭凌寒"二句:"以草木为箭,以乌鹊惊弓,虚实相生,尽得兵法奇正之妙"。寒风中劲疾如箭的树叶,破晓时惊弓之鸟的震颤,既写实景又暗喻军威。

末联"汾水作""迎渭情"暗含双重典故。何焯《义门读书记》解析道:"汾水降祥本汉武帝《秋风辞》,迎渭筑宫用周文王典,此十字括尽帝王德政"。诗人将汉武帝巡幸汾阴与周文王德治渭水的典故熔铸一体,既实写帝王巡幸之盛,又虚写对圣明政治的期许。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诗歌在庄严的礼制书写中,蕴含着深沉的治世理想。

全诗在空间上形成天象-山川-仪仗的垂直结构,时间上构成拂晓-白昼-历史的绵延脉络。何焯称其"章法如岱宗云海,层叠中有气象"。诗人通过精密的意象组合,将封禅仪式的现实场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图腾,在雄浑壮美的风格中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此作如星斗垂天,河岳列地。'拂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二句,实得建安风骨。以日月为旌旗,化用屈子《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之意象,而气象更为雄阔。"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云:

"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十字,可抵一篇《子虚赋》。咽字炼响,震字传神,济水兵戈与河庭祭鼓相激荡,遂成金石之声。此等句法,唯盛唐李杜能为之。"

乾隆朝翰林院编修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

"通篇暗藏《舜典》'望秩于山川'典实。'叶箭凌寒矫,乌弓望晓惊'一联尤妙,箭曰叶、弓称乌,既合上古兵制,复现《周礼》'六弓四弩'遗意,非博览经史者不能道。"

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灵谿词说》论:

"结句'仍深迎渭情'五字,将汾阴后土之祀与岱宗封禅绾合。深字作动词用,既指渭水之渊深,复喻情思之绵邈,此种双关手法,正是初唐律体未完全定型时特有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