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率百官东巡泰山,浩荡仪仗沿濮水、济水而行。礼部尚书许敬宗奉诏作此诗,以应和帝王封禅岱岳的盛举。青史所载,龙朔二年(662年)这次东巡,实为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次彰显天威的旷代大典。
星旗拂动银河的意象,暗合《唐书·舆服志》"天子旌旗垂十二旒,画日月升龙"的记载。那分明是黎明前最辉煌的时刻——卫尉寺的虎贲们执戈列阵,林立的戟刃在济水畔凝成寒霜;太常寺的乐工擂动鼍鼓,声浪震得濮阳古城的瓦当簌簌作响。诗人以"叶箭凌寒"的警句,重现了《开元礼》中"銮驾行经,先遣弩手射柳"的仪轨。
"汾水作"典出《汉书·武帝纪》祀后土祠的旧事,而"迎渭情"则遥指文王迎太姒于渭滨的周礼。许敬宗巧妙将今之封禅与古之圣王并置,在六韵十二句中完成时空叠印:帝王车驾经过的每寸土地,都因礼乐教化而成为新的河图洛书。那些被晨露沾湿的戈矛,那些被朝霞点燃的箭镞,终将化作岱顶摩崖上永恒的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