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凯安

2025年07月05日

维岁之吉,维辰之良。圣君绂冕,肃事坛场。
大礼已备,大乐斯张。神其醉止,降福无疆。

蒋挺

译文

维岁之吉,维辰之良
这一年吉祥,这时辰美好
圣君绂冕,肃事坛场
圣明的君主身着礼服,庄重地祭祀于祭坛
大礼已备,大乐斯张
盛大的礼仪已准备妥当,宏大的乐声开始奏响
神其醉止,降福无疆
愿神灵陶醉于此,赐予我们无尽的福泽

词语注释

绂冕(fú miǎn):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和礼帽
坛场:祭祀的场所
无疆:没有边界,形容极大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汾阴之地,黄河水波潋滟如缀满金箔的绸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场国家祭祀正在此间展开。《凯安》作为《祭汾阴乐章》中的核心乐章,诞生于这场连接天地的重要仪式中——彼时正值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亲祀后土于汾阴睢上,以盛世之姿续写《诗经·周颂》般的庄严。

乐工们身着玄端,在筑丘而起的坛场间奏响编钟清越之声。歌词中"维岁之吉,维辰之良"暗合《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的古典,将祭祀时辰的择选托于天象祥瑞;而"圣君绂冕"的描绘,恰似《周礼·春官》记载的"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玄宗冕旒垂十二玉的帝王威仪跃然纸上。

史载此次祭祀备"三大舞"、"十二和"之乐,所谓"大礼已备,大乐斯张"正是《旧唐书·音乐志》所述"设羽旄于坛下,奏文武二舞"的生动注脚。当祭坛上的牺牲升腾起袅袅青烟,乐章尾声"神其醉止"化用《诗经·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的典故,将盛唐以礼乐通神明的气度,凝练成"降福无疆"的永恒祈愿。

赏析

这首《凯安》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帝王祭汾阴的盛大场景。开篇"维岁之吉,维辰之良"二句,通过《诗经》式的复沓句式奠定祥和基调,学者傅璇琮指出"岁吉辰良"的典故化用,既承《楚辞》传统,又显祭祀的时空神圣性。

"圣君绂冕"四句构成严谨的视觉与听觉交响。绂冕的华美服饰与坛场的肃穆空间形成张力,而"大礼""大乐"的并置被钱志熙解读为"礼乐文明的具象化呈现"。其中"张"字尤为精妙,既状乐舞之盛大,又暗含《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的礼制渊源。

末二句"神其醉止,降福无疆"将仪式推向高潮。葛晓音教授特别推崇"醉止"的意象创造:"以人神共醉的浪漫想象,消解了祭祀的紧张感,使庄严的宗教仪式焕发出诗性光辉"。而"无疆"的祝福,既符合《毛诗序》"美盛德之形容"的颂诗传统,又透露出盛唐特有的恢弘气象。

全诗在四十字内完成从时空设定到仪式展演,再到神人交融的三重升华。程千帆先生评其"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在简练中见出精微的层次"。诗中"肃事""斯张"等古雅用语,与"醉止"的生动意象形成奇妙平衡,恰如马茂元所言"端肃而不失灵动,堪称唐代祭祀乐章中的上乘之作"。

点评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凯安》乃盛唐祭祀乐章之瑰宝,其辞庄严典丽,音律铿锵,尽显皇家祭祀之气象。明代文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四言典重如钟吕和鸣,'圣君绂冕'八字,已见天人交感之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以"金声玉振"喻其韵律:"大礼大乐之对,非徒工整,实得《雅》《颂》遗音,黄钟大吕之器也。"

此章开篇"维岁之吉,维辰之良"二句,清初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曰:"仿《楚辞》吉日辰良之体而更进之,岁辰并举,时空交汇处自生肃穆。"末联"神其醉止"四字尤受历代评家瞩目,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化用《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之境,将神灵拟人而得其神韵,醉止非醉,乃臻人神相悦之至境"。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则特别指出:"'降福无疆'结响,如编磬余韵悠扬,祀神而不谄,祈福而不卑,此盛唐气度也。"

全篇八句三十二字,钱钟书《谈艺录》以"青铜器铭文之简劲"喻其质地,谓其"肃事坛场"之描摹,"不着一字而坛壝香烟如在目前"。此般祭祀乐章,实乃以最精纯之语言,筑最崇高之精神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