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春风骀荡的时节,一支皇家船队正缓缓驶出颍水,向着淮河粼粼波光处行进。龙舟锦帆迤逦千里,舳舻相接的盛况里,却有一叶轻舟载着年轻的诗人薛道衡——这位以"空梁落燕泥"名动天下的才子,此刻正奉诏应和帝王诗作。
船头青衫被河风鼓起,薛道衡凝视着逐渐开阔的水面。自洛阳启程以来,蜿蜒曲折的河道已让他心生倦意("久倦川涂曲"),忽见淮水堤岸如黛色屏风展开("忽此望淮圻"),淼淼烟波倒映着两岸新柳("波长泛淼淼"),恍若杜牧笔下"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前奏。这位经历过北齐、北周政权更迭的诗人,在隋朝新立的锦帆下,将治世理想寄托于粼粼水光——当夕阳西沉("稍觉金乌转"),皇家船队渐次分散("渐见锦帆稀"),他却在暮色中听见了最动人的乐章:沿途百姓讴歌仁政("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这或许正是杨广初登帝位时"混一华戎"抱负的短暂回响。
史载此次巡幸实为开通济渠的前奏,薛道衡以"情依依"三字,既写淮水烟波之态,又暗藏对这场耗费民力的浩繁工程的隐忧。千年后重读此诗,犹见隋堤杨柳间,一个诗人站在盛世与隐忧的临界点上,将复杂的时代投影化作水天之间的淡淡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