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2025年07月05日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波长泛淼淼,眺迥情依依。
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

允恭

译文

久倦川涂曲
早已厌倦了曲折的河道
忽此望淮圻
忽然在此眺望淮河岸边
波长泛淼淼
水波荡漾,浩渺无边
眺迥情依依
远望之际,情思缠绵
稍觉金乌转
渐渐感觉太阳西斜
渐见锦帆稀
慢慢看到华丽的船帆稀少
欲知仁化洽
想要知道仁德教化是否深入人心
讴歌满路归
听那归途上满是赞美的歌声

词语注释

圻(qí):岸边,水边
淼淼(miǎo miǎo):形容水面广阔无边
金乌:古代指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
讴歌(ōu gē):歌颂,赞美

创作背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春风骀荡的时节,一支皇家船队正缓缓驶出颍水,向着淮河粼粼波光处行进。龙舟锦帆迤逦千里,舳舻相接的盛况里,却有一叶轻舟载着年轻的诗人薛道衡——这位以"空梁落燕泥"名动天下的才子,此刻正奉诏应和帝王诗作。

船头青衫被河风鼓起,薛道衡凝视着逐渐开阔的水面。自洛阳启程以来,蜿蜒曲折的河道已让他心生倦意("久倦川涂曲"),忽见淮水堤岸如黛色屏风展开("忽此望淮圻"),淼淼烟波倒映着两岸新柳("波长泛淼淼"),恍若杜牧笔下"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前奏。这位经历过北齐、北周政权更迭的诗人,在隋朝新立的锦帆下,将治世理想寄托于粼粼水光——当夕阳西沉("稍觉金乌转"),皇家船队渐次分散("渐见锦帆稀"),他却在暮色中听见了最动人的乐章:沿途百姓讴歌仁政("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这或许正是杨广初登帝位时"混一华戎"抱负的短暂回响。

史载此次巡幸实为开通济渠的前奏,薛道衡以"情依依"三字,既写淮水烟波之态,又暗藏对这场耗费民力的浩繁工程的隐忧。千年后重读此诗,犹见隋堤杨柳间,一个诗人站在盛世与隐忧的临界点上,将复杂的时代投影化作水天之间的淡淡墨痕。

赏析

这首诗以行旅者的视角展开,将水路跋涉的疲惫与初见淮河时的豁然开朗形成鲜明对比。"久倦川涂曲"中的"倦"字精准捕捉了长途舟行的困顿,而"忽此望淮圻"的"忽"字则迸发出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情感转折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为"以顿挫见风神"的典范。

诗人笔下的淮河意象充满动态美感:"波长泛淼淼"以叠词勾勒浩渺水势,"眺迥情依依"则通过视线延展暗喻乡愁绵长。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称道这两句"状水天寥廓之景,而羁思离情自寓其中",指出其继承了《诗经·蒹葭》的意境传统。

转颈联"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尤见炼字功力。太阳西沉称"金乌转",船帆渐疏谓"锦帆稀",既显时间流转又暗含行程将尽。文学史家游国恩认为此处化静为动的手法,"使寻常暮景顿生画意",体现了南朝诗人"尚巧似"的创作特征。

尾联"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升华主题,将自然景观转向人文关怀。学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道:"由旅途艰辛至仁政讴歌,看似突兀实有深意,盖以地理行程喻政治清明之路"。这种将个人体验与治国理想相结合的写法,折射出应制诗"温柔敦厚"的审美要求。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曲折水道-开阔淮河-归途坦途"的递进,在情感上完成"倦怠-惊喜-眷恋-欣慰"的升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在水陆转换间寄托政治理想,正是南朝山水诗‘体物写志’的典型表现。"这种将地理意象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的手法,使该作成为应制诗中难得的清丽之作。

点评

此篇应制之作,以清丽之笔写宦游心境,南朝文士的雅驯与从容尽显无遗。开篇"久倦川涂曲"五字,钱仲联先生评为"如倦鸟投林,陡然振翅",将长途跋涉的疲惫与忽见淮水的惊喜形成张力。三、四句"波长泛淼淼,眺迥情依依"中,王水照先生特别激赏"淼淼""依依"叠字的运用:"似见烟波浩渺,如闻离情低徊,六朝人炼字功夫在此尽显"。

"稍觉金乌转"一联,叶嘉莹先生指出:"以日影移动暗写时光流转,锦帆渐稀暗喻行程将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末二句"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程千帆先生评曰:"忽转颂圣而不觉突兀,盖前六句蓄势已成,如水到渠成,正是应制体最高境界"。施蛰存先生总评此诗:"在宫廷诗的框架里注入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如金线绣龙而暗藏云纹,可谓南朝应令诗中的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