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2025年07月05日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
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蔡孚

译文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
帝王宫殿矗立在繁华大道旁,神马龙龟守护的圣泉喷涌流淌。
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
往昔岁月里途经这片土地,如今望去已化作浩荡河川。
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歌台舞榭在正月里更显热闹,柳枝轻拂的岸边和梅花盛开的沙洲美景胜过从前。
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莫说湖面春云稀薄,它们正追随着神龙直上九天。

词语注释

帝宅:帝王居住的宫殿。
神马龙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祥瑞。
圣泉:神圣的泉水。
歌台舞榭(xiè):表演歌舞的楼台。
柳岸梅洲:柳树成荫的岸边和梅花盛开的沙洲。
从龙:追随神龙,比喻依附帝王或权贵。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柳成荫,玄宗皇帝的御辇缓缓行过尚未干透的雨渍。开元二年(714年)的这场新雨,不仅滋润着太极宫新抽的嫩芽,更在兴庆坊龙池畔酝酿着一场诗乐盛宴。当姚崇、宋璟等贤臣正在中书省草拟新政时,太常寺的乐工们已捧着蔡孚刚完成的《享龙池乐章·第二章》乐谱匆匆穿过含元殿的侧廊。

这组郊庙乐章诞生的前夜,长安城正流传着"龙池现瑞"的祥兆。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潜龙时所居的兴庆坊突然涌出泉眼,水纹竟呈现龙鳞之状。太史令奏报"此乃天子气",遂凿池广袤数顷。蔡孚执笔时,想必见过那些在池畔搬运青石的工匠,他们的汗水与池中氤氲的水汽交融,化作诗中"神马龙龟涌圣泉"的奇幻意象。

乐工们调试玉磬的间隙,教坊使正指点舞姬们排练新舞。正月里的柳枝还裹着冰凌,但"柳岸梅洲胜往年"的唱词已提前将春意谱入宫商。这恰应了《乐府杂录》所述:玄宗改制燕乐,最重"因时而动"的乐章气象。当最后一句"只为从龙直上天"的叠唱响彻太庙时,新裁的碧色祭服与池中倒映的云影浑然一体,开元盛世的华章正随着龙池水波徐徐展开。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祥瑞图景。诗中"帝宅王家大道边"开篇即点明圣地的尊贵位置,而"神马龙龟涌圣泉"的意象组合颇具深意——据《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此处将龟龙祥瑞与泉水结合,暗合《周易》"云从龙,风从虎"的天地交感之道。

"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二句,通过时间维度的拉伸,展现圣泉渐成气象的演变过程。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这种时空转换手法"既体现皇家圣地的历史积淀,又暗含对王朝气运日渐昌隆的礼赞"。而"歌台舞榭宜正月"的庆典场景,与"柳岸梅洲胜往年"的自然胜景相映成趣,形成人文与天象的双重颂美。

末联"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堪称神来之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句化用《易经》"飞龙在天"之意象,"以春云喻贤臣,既写出云气追随真龙的动态美,又暗喻群臣拥戴明君的政通人和"。那看似稀薄的春云,实则是蓄势待发的辅弼之力,最终将随真龙直上九霄。这种含蓄而昂扬的表达,完美体现了盛唐时期"温柔敦厚"的颂美传统。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评:"将地理风物与祥瑞征兆熔铸一体,在时空转换间完成对王朝气象的诗意建构"。其意象选择既符合《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祭祀传统,又通过"柳岸梅洲"等清新意象,为庄重的庙堂乐章注入自然生机,形成"庄严而不板滞,华美而不浮艳"的独特美学品格。

点评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以皇家气象入笔,却透出时空流转的哲思。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神马龙龟'句典丽非常,而'看来看去渐成川'七字,忽以白话点化,使庄严处顿生流动之趣,此子昂(作者姚崇)高明处也。"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尾联:"'从龙直上天'五字,将颂圣题材写出飞动之势。不直言祥瑞,而祥瑞自现,此所谓'含蓄而浑雅'的庙堂笔墨。"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从意象组合角度分析:"柳岸梅洲与波上春云构成多维度的空间美学,正月景物与龙池圣泉形成虚实相生的皇家叙事,在《全唐诗》众多应制诗中,此章堪称'庄而不板,丽而不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