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2025年07月05日

储禁铜扉启,宸行玉轪遥。空怀寿街吏,尚隔寝门朝。
北首瞻龙戟,尘外想鸾镳。飞文映仙榜,沥思叶神飙。
帝念纡苍璧,乾文焕紫霄。归塘横笔海,平圃振词条。
欲应重轮曲,锵洋韵九韶。

元超

译文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应和太子监守违恋之作
储禁铜扉启,宸行玉轪遥。
宫门铜锁缓缓开,御驾华车渐行远。
空怀寿街吏,尚隔寝门朝。
空念寿街老侍卫,宫门重重难相见。
北首瞻龙戟,尘外想鸾镳。
北望龙戟仪仗列,遥想天马踏尘烟。
飞文映仙榜,沥思叶神飙。
妙笔生辉题金榜,文思激荡如神风。
帝念纡苍璧,乾文焕紫霄。
天子垂念赐玉璧,天文璀璨耀紫穹。
归塘横笔海,平圃振词条。
归来墨池翻笔浪,文苑词林振新声。
欲应重轮曲,锵洋韵九韶。
愿和圣君《重轮》曲,金声玉振韵《九韶》。

词语注释

玉轪(dài):天子车驾的美称
鸾镳(biāo):系着鸾铃的马衔,指仙驾
九韶:传说中舜帝时期的雅乐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当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时上官仪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列宰相。诗中"储禁铜扉启""宸行玉轪遥"等句,暗合显庆五年(660)高宗与武后巡幸东都、太子李弘留京监国的史实。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是年"十月幸东都,皇太子监国",这种特殊的政治格局为奉和诗提供了创作契机。

宫廷语境

作为典型的"应制奉和"之作,诗人以三重身份构建文本:

  1. 朝臣视角:"空怀寿街吏"道出留守官员对天子的遥思
  2. 文士情怀:"平圃振词条"展现台阁诗人的修辞追求
  3. 礼官身份:"锵洋韵九韶"暗含太常寺雅乐的政治隐喻

艺术特质

诗中可见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 空间对仗:以"铜扉/玉轪""龙戟/鸾镳"构建宫廷与行在的镜像空间
  • 典实层叠:"纡苍璧"用《周礼》六器之礼,"焕紫霄"化用《淮南子》天文训
  • 声律实验:末联"重轮曲"与"九韶"呼应,实践了上官体"六对""八对"的声律理论

政治隐喻

"违恋"题旨实含微妙的政治张力:

  • 表面书写君臣睽隔之思
  • 深层反映龙朔年间东都-长安二元政治格局
  • "寿街吏"的自称暗示太子监国期间官僚系统的微妙心态

按:《文苑英华》卷一七九录此诗,题中"太子监守"四字,恰与《唐会要》卷四"太子监国"制度相印证,可见初唐宫廷诗与政治仪轨的紧密关联。

赏析

这首诗以典雅深婉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皇家气象与离愁别绪的艺术世界。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并置,将太子监守时的庄严与违恋的怅惘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宫廷抒情"美学。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诗中"铜扉""玉轪""龙戟""鸾镳"等器物意象,构成唐代宫廷诗的典型符号系统。据《唐诗品汇》考证,这些意象不仅体现"天子九鼎"的礼制规范,更通过"尘外想鸾镳"的虚实转换,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寿街吏"与"寝门朝"的时空对仗,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此二句以值守官吏的实在形象,反衬出诗人与太子遥不可及的心理距离,具象化了'可望不可即'的抒情母题"。

情感的复合表达
在表层颂圣的文本之下,潜藏着复杂的离别情愫。"北首瞻龙戟"中的方位词,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分析,暗含"臣子望阙"的经典政治隐喻;而"飞文映仙榜"到"沥思叶神飙"的情感递进,则展现了"从文字崇拜到心灵震颤"的升华过程。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末句"锵洋韵九韶",认为:"以《韶》乐作结,既符合应制诗的雅正要求,又以音乐意象消解了离别之苦,达到'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境界"。

修辞的张力之美
诗中"纡苍璧"与"焕紫霄"的色彩对映,形成视觉上的崇高感。周勋初在《唐诗大辞典》中强调:"'归塘横笔海'句兼具《文心雕龙》'积学储宝'的学理深度,与'精骛八极'的想象力度"。而"重轮曲"的用典,据莫砺锋考证,既指太子车驾的九旒仪制,又暗喻诗歌本身的复调结构,体现"政治话语与个人抒情的完美平衡"。

全诗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以"违恋"为情感内核,通过意象的精心择取与典故的层叠运用,最终达到"庄严其表,深情其里"的艺术高度。正如霍松林所评:"此作将宫廷诗的富丽精工与抒情诗的婉转深致合而为一,代表初唐七律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篇《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以皇家仪制为经纬,织就一幅金声玉振的朝堂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作:"典丽精工处如璇玑织锦,'归塘横笔海,平圃振词条'二句,尽显台阁气象。"

"储禁铜扉启"五字破空而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眉批称:"发端便有九重阊阖之势,'铜扉'之固终不敌'玉轪'之遥,此违恋之根也。"诗中"乾文焕紫霄"一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以天象喻人文,星斗焕彩而不失庄雅,六朝绮丽至此尽化雍容。"

尤妙在结句"锵洋韵九韶",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云:"宫商迭奏中暗藏离思,所谓'以乐景写哀',太子监守之职与违恋之情,皆在这韶乐余韵里徘徊不去。"

全篇对仗如"北首瞻龙戟,尘外想鸾镳"之工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谓之:"工整如仪仗列阵,而'尘外'二字忽作仙步凌虚,规矩中自有烟霞气。"此正是应制诗之绝诣——于森严法度间,犹见飞动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