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进船洛水应制(一作孙逖诗)

2025年07月05日

禁园纡睿览,仙棹叶宸游。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

昚惑

译文

奉和进船洛水应制(一作孙逖诗)
应制诗:随御驾游洛水而作(一说为孙逖所作)
禁园纡睿览,仙棹叶宸游。
皇家园林蜿蜒迎圣目,仙船轻摇伴帝游。
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洛水北岸风吹花树舞,江南画舫斑斓映水流。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
兰蕙芳草沐浴荣光,春色漫入凤凰楼。
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
尽兴离宫暮色沉,烟波霞光共晚流。

词语注释

纡(yū):蜿蜒曲折
睿览(ruì lǎn):帝王的目光
仙棹(xiān zhào):仙船,御船的美称
叶(xié):通'协',配合
宸游(chén yóu):帝王巡游
兰蕙(lán huì):兰草与蕙草,象征高洁
凤凰楼(fèng huáng lóu):宫中华丽的楼阁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东都洛阳的洛水之畔,帝王宸游的华章正徐徐展开。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常于春日率群臣泛舟洛水,这场以"奉和应制"为名的诗会,恰是盛唐宫廷雅集的典型缩影。

暮春的禁苑垂下柳丝千缕,御舟划过洛北的粼粼波光,惊起岸边风花簌簌。孙逖执笔时,眼前是江南匠人精心彩绘的龙舟,船舷上兰蕙芬芳随水纹荡漾——这既是实景描摹,更是对"圣主乘春"的隐喻。凤凰楼头新柳如烟,既暗合洛阳宫阙的栖凤传说,又巧妙呼应着《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祥瑞意象。

当夕照为洛水披上金纱,这场承载着太平气象的游宴渐入尾声。诗人以"兴尽"二字收束,却在暮色中留下袅袅余韵:那升腾的烟光既是实写的暮霭,又暗喻着盛唐文明如洛水般流淌不息的华彩。应制诗的外壳下,跳动着的是整个时代从容优雅的脉搏。

赏析

这首诗以洛水泛舟为背景,巧妙融合宫廷气象与自然意趣,展现了初唐应制诗"雅丽相兼"的典型特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诗"于工整中见流动,在富丽处含清远",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艺术特质。

意象的层递之美
诗歌意象构建极具层次感,首联"禁园""仙棹"以皇家气派定调,继而在颔联展开"风花树"与"彩画舟"的南北对映。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诗人以空间转换实现审美张力,洛北的实景与江南的虚想,在宸游的统摄下形成意象复调。"颈联更将植物意象人格化,"兰蕙草"的荣枯暗喻圣泽普降,"凤凰楼"的春色则象征政治清明,这种比兴手法正是《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理论的具体实践。

情感的含蓄流转
全诗情感表达遵循"始正末奇"的唐应制诗范式。前六句铺陈祥瑞,尾联"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却悄然转向澹远。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结句化用《世说新语》雪夜访戴典故,以'兴尽'二字将颂圣之情升华为哲学意趣,夕烟流水间可见六朝山水诗余韵。"这种"颂而不谀,美而有度"的情感处理,正是张说、孙逖等景龙学士的创作特色。

艺术的辩证统一
诗中处处可见艺术辩证法的精妙运用。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纡睿览'的庄严与'叶宸游'的轻快,'风花树'的自然与'彩画舟'的人工,最终在'烟光夕流'的朦胧中达成和谐。"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效果,既符合"应制诗须庄严中有流丽"(《唐诗别裁》)的创作要求,又体现了盛唐前夜诗风转型的微妙征兆。

点评

此诗以"洛水应制"为题,却跳出宫廷应制诗的窠臼,展现出清丽空灵的独特气质。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风花树'与'彩画舟'相对,一北一南,虚实相生,恍若见洛水烟波与江南秀色共融一境。"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点颔联曰:"'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十字,以草木荣枯暗喻圣恩浩荡,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其运笔之妙,正在于将应制之作写出山水清音。"尤其称赏尾联"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有"悠然不尽之致",认为此句"化板滞为流动,暮色烟光中自含远韵"。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该诗的时空处理艺术:"从禁园到洛水,从风花树到彩画舟,空间转换如电影蒙太奇;而'春入'与'夕流'的时光流转,更在工整对仗中见出自然律动。这种以意象造境的功力,正是盛唐应制诗中的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