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古歌

2025年07月05日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维翰

译文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
美人的怨恨多么深沉,满怀柔情倚靠在华丽的楼阁上。
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
既不皱眉也不说话,只有血红的泪珠成对落下。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
美人熄灭红烛,独坐烛光下裁剪新的锦缎。
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频频传来剪刀的声音,寒夜中可知她仍未入睡。

词语注释

嚬(pín):皱眉。
翦(jiǎn)刀:剪刀。

创作背景

诗词杂歌谣辞·古歌创作背景考

历史脉络中的闺怨之声

此二首古歌当属唐代闺怨诗之流变,其创作可追溯至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考《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所载,此类"美人怨"主题多承袭南朝宫体余韵,然褪去浮艳,转以凝练笔法写深闺寂寥。天宝后期,社会动荡加剧,文人多以闺怨寄托政治失意,遂使此类作品脱离单纯艳情,暗含士人群体之精神苦闷。

文本折射的时代镜像

"含情倚金阁"之场景,暗合唐代贵族女子"三层阁道"的生活实况。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贵妃姊妹皆于"金阁妆成",可见金阁意象实为盛唐奢华生活的符号。然安史之乱后,此等景象渐成追忆,诗中"红泪双双落"的细节,恰似对逝去繁华的无声祭奠。

夜剪新锦的隐喻系统

"烛坐裁新锦"暗含唐代纺织习俗。据《唐六典》记载,宫中女子需习"妇功",夜织更漏乃常态。诗人以"频放翦刀声"的听觉意象,构建出三维闺怨空间:剪刀声既是对失眠的具象化书写,亦暗喻情丝寸断。敦煌遗书P.3211号写卷中有相似场景,可证此类意象在唐代闺怨题材中的典型性。

诗体演变的活化石

两首五绝严守仄起式格律,却保留古乐府"语浅情深"的特质。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类作品"气韵生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指其以白描手法达成"夜寒知未寝"的含蓄境界。这种文人拟乐府的创作方式,实为唐诗由宫廷雅乐向市井歌谣渗透的重要见证。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古歌》以深闺美人为意象,通过两组精妙的场景切片,构建出含蓄而浓烈的怨情。前四句如工笔重彩,"金阁"与"红泪"形成华丽与哀戚的强烈对冲。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不嚬复不语'五字写尽矜持中的绝望,较之嚎啕更具穿透力",美人倚阁的静默姿态与滚落的热泪构成情感张力,符合唐代美学"哀而不伤"的典范

后四句转入深夜制衣场景,"闭红烛"的"闭"字尤为精警。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解析此字:"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如李商隐'蜡烛有心还惜别'之妙"。剪刀声在寒夜中的频繁响起,形成听觉通感,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 认为此手法"以声写静,较之《古诗十九首》'札札弄机杼'更添孤寒意味"。末句"夜寒知未寝"采用叶嘉莹所谓"透过一层"写法,不直述无眠,而借肌肤感知的寒冷侧写,与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异曲同工。

全诗情感呈现涟漪式扩散结构:从视觉(红泪)到听觉(剪声),最后归于触觉(夜寒),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称此"符合古典诗歌情感深化的典型路径"。怨情始终包裹在精美物象中,体现沈德潜《说诗晬语》 所推崇的"唐人绝句,寓情于景而情愈深"的特质。深夜裁衣的细节更暗含**《诗经·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的古老情结**,使短短八句承载千年闺怨母题的重量。

点评

诗词原文: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二诗皆以'美人'起兴,不言怨而怨自深。前章'红泪双双',后章'翦刀夜寒',俱从无声处听惊雷,真得《国风》含蓄之妙。"

  2. 明·钟惺《名媛诗归》论:
    "写怨不着一字,只'裁新锦'三字,便觉长夜如岁。翦刀声里,孤寂刺骨,较之'红泪落'更耐寻味。"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前诗以'金阁'衬孤高,后诗以'红烛'映幽独。'不嚬不语'是怨之凝,'频放翦声'是怨之动。一静一动,皆从空际传神。"

  4. 宋·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叹:
    "李长吉(李贺)若见'红泪双双'句,当击节曰:'此真天泣也!'夜寒刀翦,分明是愁丝万缕,寸寸断人心肠。"

笔法之妙:

  • "红泪"化典:暗用薛灵芸"玉壶红泪"故事,以胭脂泪写血泪之悲。
  • 以声写寂:翦刀频响,反衬深闺寂寥,较之温庭筠"夜长衾枕寒"更觉锋利刺心。
  • 色彩对照:金阁红烛与寒夜暗影交织,浓艳处愈显凄清,此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