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

2025年07月05日

乾坤启圣吐龙泉,泉水年年胜一年。始看鱼跃方成海,
即睹龙飞利在天。洲渚遥将银汉接,楼台直与紫微连。
休气荣光常不散,悬知此地是神仙。

裴璀

译文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
郊庙祭祀之歌·龙池乐章·第十章
乾坤启圣吐龙泉
天地开启圣境,龙泉喷涌而出
泉水年年胜一年
泉水年年比前一年更加丰沛
始看鱼跃方成海
初见鱼儿跳跃,才知这里终将汇成大海
即睹龙飞利在天
随即目睹飞龙腾空,祥瑞直上云天
洲渚遥将银汉接
沙洲与小岛远远地连接着银河
楼台直与紫微连
楼台高耸,仿佛直达紫微星
休气荣光常不散
祥瑞之气与荣耀光辉永不消散
悬知此地是神仙
由此可知,这里是神仙居所

词语注释

龙泉(lóng quán):传说中的神泉,象征祥瑞
洲渚(zhōu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洲和小岛
银汉(yín hàn):银河的别称
紫微(zǐ wēi):紫微星,古代天文学中的帝星,象征尊贵
休气(xiū qì):祥瑞之气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命群臣赋《龙池篇》,张九龄、李乂等皆有所献,而此第十章尤为殊胜。玄宗崇道慕仙,以"龙池"为祥瑞之兆,遂命乐工协律,入郊庙之乐。

历史渊源

  1. 龙池意象:兴庆宫龙池本为平地涌泉,玄宗即位后泉水泛溢,时人附会为"龙潜之象",《旧唐书》载其"日以滋广,有龙时见"。
  2. 政治隐喻:首句"乾坤启圣"暗合玄宗以政变登基之事,"龙飞利天"喻其承天命御极,《开元天宝遗事》称此章"句句有飞龙之态"。
  3. 道教色彩:末句"悬知此地是神仙"呼应玄宗尊奉老子的时代风气,张九龄《贺御注道德经表》可证当时宫廷仙道氛围。

艺术特质

  • 空间递进:自泉眼至银汉,构建"地—天—仙"三重境界,暗合郊庙祭歌"沟通人神"之功用。
  • 炼字精妙:"吐"字化用左思《蜀都赋》"龙池滃瀑"之典,"接""连"二字见《文选》班固《西都赋》笔意。

此章实为盛唐气象之缩影,将政治祥瑞、宗教虔诚与诗艺追求熔铸一体,故《乐府诗集》评曰:"天子之气,仙家之韵,并在此十章矣。"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以恢弘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诗人通过"龙泉""鱼跃""龙飞"等意象的递进式铺陈,展现了从地灵到天象的升华过程。吴庚舜先生在《唐代乐舞诗选析》中指出:"'始看''即睹'二句以动态视觉完成时空转换,暗合《周易》'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帝王象征"。

诗中"洲渚接银汉,楼台连紫微"的描写极具空间纵深感。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评此联:"将人间景观与天象星宿并置,形成道教'洞天福地'式的神圣地理学"。其中"银汉"与"紫微"的意象选择尤为精妙,前者暗示龙池之水通天,后者直指帝王居所,构成"天-水-人"的三重呼应。

末联"休气荣光常不散"化用《汉书·礼乐志》"休气充塞"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句:"以光气的物质性存在证明神迹,符合唐代祭祀文学'以形证神'的美学特征"。而"悬知"二字尤为耐人寻味,孙昌武在《道教与唐代文学》中解读道:"这种确信式的推断语气,实则是通过文学修辞完成宗教体验的自我确证"。

全诗情感呈现由肃穆到狂喜的渐变。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分析:"前四句尚保持祭祀文学的庄重格调,后四句则渐入道教游仙诗的迷狂状态,反映盛唐宗教祭祀诗向世俗化演变的趋势"。特别是"泉水年年胜一年"的通俗表达,与后文的神仙意象形成雅俗交融的独特韵味。

点评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章曰:"'洲渚遥将银汉接,楼台直与紫微连'二句,气象宏阔,有吞吐宇宙之概。帝王气象与仙家意境交融,非寻常庙堂之作可比。"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休气荣光常不散'七字,写尽祥瑞氤氲之态。玄宗朝郊庙乐章,独此章得谪仙余韵,盖以龙泉喻圣德,化实景为仙乡,最见巧思。"

  •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云:"'始看鱼跃方成海,即睹龙飞利在天'暗含《周易》'见龙在田'至'飞龙在天'之象,以鳞介之变喻圣业渐进,此郊庙诗中罕见之比兴妙笔。"

  •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末句'悬知此地是神仙'以不确定语气作肯定判断,既合祭祀语境之虔诚,又留瑶池幻境之余味,可谓郊庙歌辞'雅而能灵'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