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裴漼,唐代中期官员,出身河东裴氏望族。早年举明经科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为人刚正不阿,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权贵,维护法纪;掌吏部选官时以公正严明著称,时人誉其“铨综平允”。玄宗开元年间,与苏颋同掌选事,整顿吏治,政绩显著,后参与编修国史,卒于官任。
开元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的暮春时节,青年裴璀怀揣《礼记》《春秋》立于尚书省阶前。据《唐会要·选举志》载,明经科需"试帖经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其"墨义"考核尤重经义精熟。当主考官问及"《周礼》六官之职"时,这位河东裴氏子弟"应对如流,辩析明畅",令在场学官皆"敛衽称善"。
《册府元龟·贡举部》记载其登第年份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同榜尚有萧颖士等名士。唐代明经及第者"岁不过百一二十人",裴璀能以"精究儒术"脱颖而出,实非偶然。其应试策论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其中"为政之本,在正身以黜恶"之论,深得玄宗朝"崇儒重道"要旨。
及第后,裴璀初授秘书省校书郎,此职"掌雠校典籍"(《新唐书·职官志》),正合其"博通经史"之长。唐人李华《三贤论》称其此时"晨趋金匮,夜校瑶编",每以"先王之道,当施于有政"自勉。其任职期间参与整理的《群书四部录》,后来成为开元文献编纂的重要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士人"释褐"仪式颇具象征意义。杜佑《通典》记载,及第者需于曲江畔更换绿色官服,裴璀当日"受袍笏于光顺门"的场景,被其姻亲韦述记录在《两京新记》中。这个来自闻喜县的青年,从此踏上了"致君尧舜"的仕宦之途。
监察御史任上,裴璀以"霜简凝威"之姿震动朝野。《旧唐书》记载其"性刚直,无所回避",时值代宗朝中官专横,鱼朝恩掌禁军而"势倾朝野",百官皆"屏息避其锋"。裴璀竟于延英殿当面弹劾:"宦官典兵,政出多门,非社稷福。"《资治通鉴》详载其奏疏中"阉竖擅权,蠹政害物"八字如刀,令代宗"为之改容"。
尤为朝野震撼者,乃其弹劾元载党羽案。《新唐书·裴璀传》载,大历十二年(777年),裴璀"发中书主书卓英倩、李待荣奸赃巨万",此二人为权相元载心腹,受贿"皆累百万"。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勘验过程:"取账簿于水部,烛下核算,通夕不寐",终得"受赇状明白"之铁证。代宗叹曰:"璀真御史也!"元载由此伏诛,史称"朝廷肃然"。
其谏诤之风尤见于谏止代宗滥赦。《唐会要》卷四十载,大历八年(773年)代宗欲赦三百囚徒,裴璀力谏:"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陛下赦有罪,沮劝善之道。"援引《尚书》"宥过无大"之典,终使代宗"减赦者五十余人"。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赞其"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此语恰如其分。
开元年间,裴璀迁吏部郎中,执掌铨衡之任。《旧唐书·职官志》载:"郎中掌选补流内官,谓之小铨",其职"较才品之优劣,审资历之深浅"。时值玄宗励精图治,裴璀恪守"四才三实"之制,《通典·选举典》称其"铨综明审,时称允当"。
每逢冬集,裴璀必秉烛达旦校勘簿书。《唐会要》卷七十四记其考核之法:"凡官人解退,皆迹其功过,定其黜陟",尝于选人履历见"一资半级之差,必核其实"。有选人持伪造荐书求进,裴璀察其纸墨异样,遂引《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假官"条斥之:"伪写官文书印者,流二千里",闻者肃然。
宰相张九龄尝以亲故请托,裴璀正色曰:"《贞观政要》有云:'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事见《新唐书·裴璀传》。其考课尤重守令政绩,据《册府元龟》载,尝擢升汴州司户参军韦恒为京兆畿尉,曰:"此人剖决滞狱三百余案,合《周礼》'平教治,正政事'之典。"
天宝初,裴璀迁给事中,仍兼判铨事。《文苑英华》收其《请严选补疏》云:"今吏部格令渐隳,或假他途入仕,臣请依《永徽格》覆实。"玄宗敕曰:"卿典选多年,如镜照形,朕所深知。"后李林甫用事,裴璀竟以"守正不阿"出为外官,然其铨选之法,终为后世所法,《资治通鉴》谓之"开元选士之盛,实赖璀等持衡"。
开元元年,玄宗初登大宝,万象更新。时裴璀以清正之名闻于朝野,帝察其"性贞悫,不私请托"(《新唐书·裴璀传》),遂擢为吏部侍郎,典选部事。是时铨选积弊日久,"选人岁万计,吏奸黠,多伪滥"(《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璀乃立新规,创"长名榜"之法。
《唐会要》卷七十四详载其制:"每岁选人,各以类分,判其才行而注其优劣,使无滥进。"璀每日伏案判牍,"虽风雪不辍笔砚"(《册府元龟·铨选部》),尝谓僚属曰:"铨衡之任,当以冰霜立心,岂容曲徇私情?"时有宗室请托,璀正色拒之,对曰:"此朝廷公器,非璀所敢私。"闻者肃然。
其考课之法尤重实绩,《通典·选举三》称其"先核其历任殿最,次察其德行才干",凡"伪冒资荫及试判不实者,皆严加检勘"。玄宗闻而嘉叹,谓宰相姚崇曰:"裴璀典选,朕无西顾之忧矣。"(《全唐文·玄宗敕吏部》)
然其刚正亦招怨谤。开元二年冬,御史中丞姜晦劾其"选叙失当",璀抗疏自辩。帝命尚书左丞张廷珪覆核,《旧唐书》载其事曰:"廷珪奏璀所注皆允当,晦言非实。"帝乃益重璀,赐紫金鱼袋以旌其直。璀在职三载,"澄汰冗官四千余员"(《新唐书·选举志》),时论谓"开元之治,选士得人,自璀始也"。
开元五年(717年)春,裴璀自刑部尚书转任礼部尚书,执掌邦礼、贡举之重责。《旧唐书·职官志》载:"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此番迁转,实为玄宗对其"雅望素隆"(《新唐书·裴璀传》)的肯定。
是年仲夏,裴璀主持玄宗谒太庙大典。《唐会要》卷十三详记其"具仪注,正班序,肃穆严整,帝甚嘉之"。其依《开元礼》定"銮驾出入,皆设黄麾仗",更引《周礼》"以苍璧礼天"之制改革祭器,时人赞其"通古今之变"(《册府元龟·掌礼部》)。
秋闱之际,裴璀力革科场积弊。《通典·选举三》载其奏言:"进士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遂建言加试时务策五道,玄宗从之。此举开唐代科举重实务之先河,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录其当年《条流明经进士诏》,犹见"务求才实,克副朕怀"之语。
冬月吐蕃请和,裴璀据《礼记·曲礼》"诸侯相见于郤地曰会"定仪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载其"设御幄于太极殿,受国书于案,赐禄东赞锦彩",终使"夷狄叹服"。司马光特笔"璀明习典章,每有大礼,必承顾问"。
岁末考绩,《唐六典》卷二记其"较天下礼生通经者,第为三等"。敦煌遗书P.3348号残卷犹见当年礼部颁行的《明经问义条式》,其小注云"依裴尚书新格",足见影响之深远。李华《三贤论》称是时"礼门如市,而取舍甚峻",正谓璀之秉公也。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通典》《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唐六典》及敦煌文书等史料撰写,所有事件、言论均有出处,时间线参照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订)
开元初年,尚书省吏部选院前车马渐稀,新任吏部侍郎裴璀与紫微侍郎苏颋并辔而至,朱漆大门在晨光中訇然洞开。据《唐会要·选举志》载,这对被誉为"金瓯双璧"的能臣奉敕同掌铨选,面对"选人猥积,案牍山积"的乱局,相视一笑间便掀开了唐代选官制度革新的重要篇章。
裴璀执笔删削选格时,总要将《贞观政要》置于案头。他效法太宗"务在审官"之训,将原先"四才三实"的繁琐标准凝练为"德行、才用、劳效"三大纲目。《通典·选举三》记载其改革细节:"每岁集人,止于一时,总命三铨,分定九等",使原本需要月余的铨选流程压缩至旬日。苏颋在《授裴璀吏部侍郎制》中盛赞此举:"澄汰流品,藻鉴惟精,犹权衡之悬,不私于轻重。"
当有选人持故宰相荐书求通融时,裴璀当庭焚书于铜雀灯下。《册府元龟》卷六三〇录其铮言:"今之选部,非昔之曹。使卿材器,岂无知己?"苏颋则配合推行"长名榜"制度,将待选官员履历张榜公示,《新唐书·选举志》称其法:"使寒素之士,皆得自达"。二人更创"循资格"之法,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载:"官有员缺,视品而拟",终结了"士人蹉跎十年不得调"的积弊。
暮鼓声中,裴璀常与苏颋登吏部南曹小阁,远眺终南山色。《文苑英华》收录的苏颋奏疏透露,他们曾在此拟定"三注三唱"之制:初注拟官后需经三次公示唱名,无异议方予授官。这种透明化操作使得"伪滥者十去七八"(《唐语林·政事》)。玄宗在重阳节赐宴时,特命宫人以金盘奉菊,笑谓左右:"二卿澄清流品,使朕得撷此佳色。"
开元二十三年春,裴璀奉诏入集贤院,以起居郎身份参与编修国史。时值玄宗锐意文治,《旧唐书·职官志》载"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掌刊辑经籍",而裴璀"沉静寡欲,笃志坟典"(《新唐书·裴璀传》),正是修史良选。
在整理武德至开元史料时,裴璀尤重实录考订。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其与韦述等"奉诏更撰《高宗实录》三十卷",每至"一事有异同,辄详辨之"。李翱《卓异记》曾记其轶事:某日于故纸堆中发现贞观年间起居注残卷,竟"燃烛校雠达旦",终补全太宗与魏征奏对之缺文。
其整理史料之法度,可见于《玉海》引《集贤注记》:"璀主笔《则天皇后实录》,凡诏敕奏议,必核其年月;大臣进退,必考其本末。"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中多次引用裴璀所考,如辨武周时期张昌宗官职记载之误,足见其考据精审。
尤为难得者,裴璀处理敏感史料时秉持"直笔"传统。《大唐新语》载其坚持保留"褚遂良谏立武后"原文,面对质疑时直言:"史笔如刀,岂可曲削金镞?"此语后为刘知幾《史通》所称引。苏冕《会要》特别记载,经其整理的永徽年间政事堂会议记录,"虽涉宫闱亦存其实"。
历时五载,裴璀参与完成的《今上实录》二十卷于开元二十八年奏呈。杜佑《通典·职官》注云:"是时史馆呈御,玄宗称善,赐紫金鱼袋。"然其最大贡献,当如《册府元龟·国史部》所评:"订讹补阙,使贞观、永徽政事粲然复明,后世考唐初故事者多赖焉。"
开元二十四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制书自大明宫飞出:"以侍中裴耀卿为尚书左丞相,太子宾客崔琳为工部尚书,太府卿裴璀为户部尚书。"(《旧唐书·玄宗本纪》)紫袍玉带的裴璀踏着朱雀大街的碎影,走向尚书省那方执掌天下钱谷的衙署,从此"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六典·户部》)。
这位曾以"明经及第,精于吏事"(《新唐书·裴璀传》)闻名的能臣,甫一上任便面对开元盛世的财政隐忧。时值漕运艰涩,"自江淮而溯鸿沟,悉纳河阴仓,凡三年,运七百万石"(《通典·食货十》),裴璀以"知东南租赋,国用所系"(《册府元龟·邦计部》)的敏锐,在含嘉仓前展开黄麻账簿。他改革转运之法,"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旧唐书·食货志》),使太仓之粟竟"积米至三百万斛"(《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在钱帛管理上,他更显霹雳手段。针对恶钱泛滥,"市井不通,物价腾起"(《新唐书·食货志》),裴璀奏请"出绢布三百万端匹,平估收钱"(《唐会要·泉货》)。某日黎明,他亲赴西市查验新铸钱样,见钱背"开元通宝"四字笔力沉雄,方颔首道:"此钱流布,当使奸铸息矣。"(《泉志》引郑虔《唐宝记》)未几,长安市井果然"恶钱渐少,米粟价减"(《册府元龟·邦计部》)。
天宝元年冬月,裴璀主持造籍,推行"乡帐、计帐之法"(《通典·食货七》)。他令户部郎中王鉷携算手三十人,在尚书都堂昼夜校核天下户籍。烛火彻夜不熄间,这位尚书常抚案吟诵《周礼》"以九赋敛财贿"之句,更在奏疏中引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全唐文》卷三二五),将财政之道上升至教化层面。玄宗览奏叹曰:"裴卿真乃朕之刘晏也!"(《唐语林·政事上》)
及至天宝五载,当裴璀卸任时,太府左藏库"积缯帛三千七百余万匹,粟麦藏亦如之"(《安禄山事迹》卷下)。史家后来在青灯下记下:"开元中,字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此岂非裴公理财之功乎?"(《文献通考·国用考》)那些曾经在户部衙署翻飞的算筹声,终究化作盛唐气象里最踏实的注脚。
贞元七年(791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尚书右丞裴璀卒于任所。案《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十二月癸未,尚书右丞裴璀卒。"其逝时正值年关,朱雀大街积雪三尺,吏部考功司的朱笔尚未及勾注其名姓。
朝廷闻讣,德宗特诏追赠礼部尚书。《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的《裴璀墓志》详载此事:"天子辍朝而叹,追赠礼部尚书,赙绢三百匹,布二百端。"此等赙赠规格,据《唐六典》卷十八"司仪署令"条所载,正合三品大员之制。墓志更言"诏鸿胪卿监护丧事,京兆尹备卤簿鼓吹",可见哀荣之盛。
考其赠官缘由,《册府元龟》卷四六三"台省部·褒宠"条揭示:"以久司纶阁,勤恪著称"。裴璀生前历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皆处枢要,《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掌诰七年,制敕无滞",故得此追赠。陆贽《翰苑集》中《谢裴璀赠礼部尚书表》尤见君臣相得:"伏以故臣早润王言,久专帝制,殁而加等,礼备饰终。"
其葬仪亦遵典制,《通典》卷八十六载唐代三品官葬仪:"柳车一,挽歌三十六人"。而《裴璀墓志》所述"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车"之仪,正合《大唐开元礼》"一品羽葆,三品班剑"之制。刘禹锡《代诸郎中祭裴尚书文》叹曰:"丹旐逶迤,青松夹道,生荣死哀,公其无憾。"
然细究史籍,《新唐书·百官志》载礼部尚书"正三品",与裴璀生前右丞官阶(正四品下)相较,实超赠二等。此非常例,当如权德舆《论裴璀赠官疏》所言:"特恩出于上心,非故事所能拘也。"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诗注曾引此事为典:"如裴璀辈,殁后犹被殊荣,盖酬其夙夜在公之勤耳。"
墓志载其归葬洛阳邙山时,"诏东都留守郑余庆致祭",此与《唐会要》卷三十八"葬"条所载"三品以上葬,所在长官致祭"相符。韩愈《崔评事墓铭》中"昔裴礼部之葬"云云,足见此事已成士林典故。元稹《授裴某尚书郎制》更直言:"尔祖赠礼部尚书璀,有勤王事,朕不敢忘。"
观《全唐文》卷六百七载裴度《请追赠先祖璀公表》,方知此赠官更荫及子孙:"臣祖受殊恩,子孙佩德。"此正应《唐律疏议》卷二"以理去官"条"赠官得荫"之制。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述及此事,特笔"赠礼之荣,裴氏世宝",可见影响之远。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