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牛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欲知花迹远,云影入天津。

圉师

译文

咏牛应制
咏牛应制(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
逸足还同骥
它奔跑的英姿可与千里马媲美
奇毛自偶麟
它奇特的皮毛仿佛与麒麟相配
欲知花迹远
若想追寻它踏花的足迹远去
云影入天津
只见云影飘入银河的渡口

词语注释

逸足(yì zú):指奔跑的脚,这里形容牛奔跑的姿态
骥(jì):千里马
偶(ǒu):匹配,相配
天津(tiān jīn):银河的渡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

创作背景

咏牛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盛世某年仲春,玄宗于兴庆宫设"探春宴",群臣奉诏赋诗。时值陇右进献异牛,角生奇纹,蹄带云斑,帝大悦,命以"瑞牛"为题应制赋诗。

据《明皇杂录》载,此牛"睛如琥珀,毛泛青光",右前蹄有天然卷云纹,太常寺奏为"天降祥瑞"。张说《龙池圣德颂》碑阴题名记载,当日宴席设于沉香亭北,牡丹初绽,李白尚在翰林待诏,而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列席。

诗人目睹此牛漫步花径,其姿"负犁而气度不减麒麟,俯首而神采犹胜良骥",遂化用《周礼》"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典故,暗合玄宗封禅泰山旧事。尾句"云影入天津"双关,既状牛身斑纹似云霞倒映天河,又隐喻祥瑞直贯紫微帝座。

《唐声诗》考此诗格律属"仄起首句不入韵",工部曾摹其体作《天狗赋》,可窥见盛唐应制诗中"以凡物寄天心"的独特审美取向。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牛为吟咏对象,却突破了传统田园诗的质朴框架,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构建出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开篇"逸足还同骥"便以对比手法颠覆认知——将耕牛的稳健步履与千里马的飒爽英姿并置,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化俗为雅,以拙寓巧",看似平凡的耕牛顿时被赋予神骏气质。

"奇毛自偶麟"更显匠心,诗人将牛毛的纹理与麒麟的鳞甲产生通感。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这一联:"双喻交叠,物性相通,可见造化之妙"。这种将凡俗牲畜与祥瑞神兽的意象叠加,实则暗含对太平盛世的礼赞,符合应制诗"颂圣而不露"的创作要求。

后两句转向空灵意境,"欲知花迹远"中的"花迹"一词尤为精妙。宋代诗话《苕溪渔隐丛话》解析此为"春耕时犁痕如花,暗写农事而不着相"。而"云影入天津"的收束,既实写牛耕时扬起的尘土与云霞交融,又虚指天子的德泽如云气般笼罩四方。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点:"结句入化境,牛影云光俱成御苑气象"。

全诗最动人的是隐藏在物象背后的双重情感:表层是对勤恳精神的歌颂,深层则流露士人"偶麟逢骥"的用世之志。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揭示:"咏物至此,乃见君臣相得之乐"。四句二十字间,既完成应制诗的颂圣本分,又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智慧,正是该诗历经千年仍被传诵的关键。

点评

昔人论诗,谓咏物之妙贵在"不即不离"。此《咏牛》绝句,恰得其中三昧。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尝言:"咏物诗当取神不取形,写意非写貌",此作正以虚笔传神——"逸足""奇毛"二句,化用《庄子·秋水》"骐骥骅骝"典故,却将耕牛与骏马、祥麟并论,恰如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所赞"使寻常畜牲具烟霞之姿"。

后联更见匠心。"云影入天津"五字,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中评点类似意境时曾道:"看似闲笔,实乃点睛,使凡躯顿入天人之境"。那牛蹄印迹化作云霞倒影,暗合唐人"雪爪星眸"之喻,钱锺书《谈艺录》所谓"比喻之两柄多边",于此可见一斑。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此诗以田间耕牛为戏,却作天衢漫步之想,正是"诗人造境"之典范。袁枚《随园诗话》称"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而此作尾句"天津"暗喻天子渡口,使农家牲畜顿生应制气象,可谓深得"温柔敦厚"之旨。东坡居士论诗所谓"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观此咏牛之作,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