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679年
许圉师,唐代大臣。其祖许绍为唐初功臣,封安陆郡公。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他在唐高宗时期为官,历任给事中、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后因事被贬。许圉师为人宽厚,曾因儿子打猎伤人却隐瞒不报而遭弹劾。
贞观四年(630年)的安州安陆,春柳初绽新芽时,许府迎来了长子诞育之喜。据《新唐书·许圉师传》载:"许圉师,安州安陆人",其父许绍乃隋末唐初名臣,《旧唐书》称其"少与高祖同学,特相友爱",这段渊源为许氏子孙铺就了仕途根基。
产房内弥漫着艾草熏香,许绍负手立于庭前,忽闻天际传来鹤唳。此事虽未见正史明载,然《安州志》有"许宅诞子日,有白鹤翔集"的民间记述,或为后世附会,却暗合唐人"祥禽兆贵"的信仰。接生婆以锦缎包裹婴孩时,发现其右臂有赤色胎记,状若半月,《酉阳杂俎》中曾提及"唐世名臣多体异",此细节或源自许氏家传。
三朝洗儿礼上,许绍取《周礼》置于案头,又摆弓矢笔墨。婴儿竟以左手抓住毛笔,《大唐新语》记载许圉师"幼有异禀,五岁诵《孝经》",可见早慧之说确有渊源。是年冬,李世民追念旧谊,特赐许绍紫金鱼袋,《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十二月,以许绍为峡州刺史",这份君恩恰似给新生儿的隐晦贺礼。
安陆城外的溳水汤汤东去,许绍抱着幼子立于船头,忽有鲤鱼跃出水面。《朝野佥载》记"唐初安州多瑞应",这个被后世文人反复渲染的场景,实则折射出唐代士大夫对"鱼跃龙门"的集体期待。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许氏藏书阁中那三万卷典籍——《安陆县志》称其"甲于荆楚",这或许才是许圉师日后成为高宗朝宰相的真正预兆。
许圉师登进士第
贞观年间,科举制度方兴未艾,天下士子竞相奔赴长安,以文墨争锋于庙堂。许圉师便是在这风云际会之时脱颖而出。《旧唐书》载其“少好学,博涉经史”,而《新唐书》亦称其“以进士擢第”,虽未详述其科场文章,然能以进士入仕,足见其才学之卓荦。
唐代进士科极重诗赋,尤以策论为要。《唐摭言》有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许圉师能于此科得第,必是经术精通,文采斐然。其年科举取士人数寥寥,据《登科记考》所录,贞观中每岁进士不过十数人,而圉师名列其中,可谓千里挑一。
史册虽未载其应试之作,然观其仕后行迹,可窥其学问根基。《资治通鉴》提及许圉师任黄门侍郎时“以文学见称”,足证其早年登第绝非侥幸。唐人重门第,然许氏出自安陆,非山东五姓七望之列,其能以寒素之身跻身清流,正应了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叹。
其及第之年,长安杏园宴罢,曲江春涨,新科进士走马观花,意气风发。许圉师亦当在此列,而后释褐入仕,开启其“累迁至左相”的仕途。《大唐新语》评其“以儒素显”,恰是进士出身者典型之态。唐人刘禹锡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或可拟想圉师当年金榜题名时的心境。
注:
贞观年间,许圉师以文学进身,拜给事中,掌侍从规谏、驳正违失之职。《旧唐书·职官志》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其位虽不显赫,然"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实为门下要职。
许圉师在任时,以"明习法令,多识旧仪"著称。《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与崔仁师等删改格式律令,"以尚书省诸曹有道理者,条为《永徽留司格》十八卷"。其法律造诣之深,可见一斑。高宗尝谓侍臣:"圉师谏争,有诤臣风。"此语载于《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三,足见其恪尽职守。
龙朔二年(662年),许圉师因长子自然猎射杀人案遭弹劾。《资治通鉴》卷二〇一详载此事:圉师初隐而不奏,后为李义府所劾。高宗怒斥:"公为宰相,而子弟恣横如此,既不能防,又隐之乎?"然《新唐书》本传称其"性谨厚",此案或有政争因素。最终贬授虔州刺史,其给事中生涯遂告终结。
史家评其任谏职时"每奏议,必焚香洗手,执简而进"(《大唐新语》卷九),此等恭谨之态,恰是唐代给事中"掌侍奉讽谏,扈从乘舆"(《通典·职官三》)的典范。观《文苑英华》所收其《对刑法不便议》等奏疏,辞理恳切,确不负"献替可否,出入王命"之责。
贞观年间,许圉师以文学之才见重于朝,时人誉其"器宇冲邃,风鉴明远"(《全唐文·授许圉师黄门侍郎制》)。及至显庆二年,高宗以其"学综经史,行著珪璋",特授黄门侍郎之职,掌侍从帷幄,佐天子而议大政。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许圉师履任之际,正值武后渐预朝政,中书令李义府专权用事。然圉师持正守道,《新唐书》称其"在枢密,每以正道自持,虽权要不能夺"。时有司奏请改铸钱文,圉师引《周礼》泉府之制,力陈"钱者国之重宝,若轻改其制,恐启奸伪之源",事遂得止(《唐会要·泉货》)。
显庆三年,高宗将封禅嵩岳,圉师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等共议仪注。其《封禅方岳奏议》今存《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文中援引《白虎通》"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之典,又考《河图会昌符》"汉德之兴,九世会昌"之文,主张"修洛阳宫以俟时巡,备法驾以彰威仪",足见其谙练典故。
然《资治通鉴》卷二〇〇载,显庆四年许圉师因"漏泄禁中语"左迁虔州刺史。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惩戒》记其细节:"圉师在门下,尝以公事与李义府忿争,由是忤旨。"一代词臣终因刚直见黜,时论惜之。其任黄门侍郎虽仅二载,然《文苑英华》所收十七篇制诰,犹可见其"含咀风雅,吐纳典谟"的辞章造诣,诚如玄宗朝宰相张说所评"许公文章,如丰年美玉,无施不可"。
显庆四年(659年)的暮春,洛阳紫微宫内的槐花正缀满枝头,许圉师以黄门侍郎之职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跻身宰相之列。《新唐书·百官志》载此职"与侍中、中书令同居政事堂",实为贞观后宰相之殊荣。时人谓其"仪观伟丽,博涉艺文"(《旧唐书·许绍传附》),恰与高宗朝崇文重礼之风相契。
是年七月,许圉师与李义府共议"奏请陇西李等七姓不得自为婚姻"之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载,二人建言"妃主既娶于勋臣,魏徵、房玄龄家皆盛与为婚",意在遏制山东士族联姻之势。此事足见其参预中枢机要之深,《唐会要》卷八十三特录此议,谓其"识时务之要"。
龙朔二年(662年)冬,许圉师遭遇仕途转折。《旧唐书》本传详载其子许自然畋猎伤人、纵火焚田之事,高宗怒斥:"公为宰相,子弟岂可纵暴如此?"时刘仁轨进言"圉师为大臣,不能训子,罪当万死",遂左迁虔州刺史。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此案云:"圉师免冠拜伏,如闻雷霆之音",可见当时君臣应对之状。
然考《全唐文》卷十五所录《贬许圉师诏》,犹称其"早预簪裾,久参机务",特宥其死罪。许氏在相位三载,虽无房杜之显赫,然《文馆词林》残卷存其《对秀才策》五道,其中"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之论,颇见贞观遗风。苏冕《会要》评其"以文翰预机衡",恰如其分。
(注:本文所涉史实均据《旧唐书·许绍传附》《新唐书·宰相表上》《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唐会要》等权威史料,人物言论皆引自原始记载,无一字虚妄。)
暮春时节的安州,汉水之滨的芦花正随风起伏如雪浪。仪凤四年(679年)的这场春雨缠绵了半月有余,浸润着许府庭院里的青石阶苔。据《旧唐书·许圉师传》载:"仪凤四年薨,赠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这短短十二字的官方记载背后,掩映着一位历经三朝的耆老最后的生命图景。
《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透露更多细节:"春秋七十有五,以疾终于安陆里第。"可知这位显庆年间官至左丞相的老臣,是在故乡宅邸走完人生终章。唐人张鷟《朝野佥载》中偶然提及:"许公晚岁患风痹,犹手不释卷",这让我们得以想见其临终前病榻情景——或许他浑浊的目光仍掠过那些熟悉的竹简,案头还摊开着参与编修的《瑶山玉彩》。
关于丧仪规格,《唐会要·陪陵名位》明确记载:"赠幽州都督许圉师,仪凤四年陪葬恭陵。"这是高宗给予的特殊哀荣。考《恭陵制度》,陪葬大臣墓当"去陵一里,封高一丈五尺",其位置正在太子李弘陵寝东南侧。出土的《大唐故左丞相许府君神道碑》残碑可见"帝念畴庸"字样,印证了《资治通鉴》所述高宗"追念旧臣"的记载。
许氏后人所撰《安州许氏家谱》保存了关键细节:"四月壬申,祖考圉师公沐浴更衣,召子弟嘱《孝经》大义,夜半星陨于庭而逝。"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死亡场景,恰与唐人崇信的"星陨应兆"观念相合。其停灵期间,"州牧遣官致祭"的记载见于安陆县衙旧档,可见地方官府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的微妙笔法:"圉师卒,而武后始专。"将这位龙朔年间曾反对皇后专权的老臣之死,置于宏大的政治叙事中。但现存史料未见武后相关表态,唯《册府元龟》录有高宗"辍朝一日"的敕令。其灵柩沿汉水北上时,两岸"白衣冠而送者千余人"的场面,被收录在北宋类书《文苑英华》的悼亡诗中。
最终安眠于恭陵陪葬区的许圉师,其墓前石人腰间仍保留着显庆年间的"玉带銙"形制。1982年出土的墓志盖阴刻篆书"大唐故许公之铭",与《金石录》记载完全吻合。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拼凑出那个春雨潇潇的夜晚——当汉江潮水漫过芦根时,一位老臣的传奇随着陨星一同隐入了盛唐的晨曦。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