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请神

2025年07月05日

觞牢具品,管磬有节。祝道夤恭,神仪昭晰。
桐圭早贵,象辂追设。声达乐成,降歆丰洁。

孟容

译文

觞牢具品,管磬有节
美酒与祭品齐备,管乐与磬声和谐有序。
祝道夤恭,神仪昭晰
祝词虔诚恭敬,神明的仪容清晰显现。
桐圭早贵,象辂追设
桐木圭璧早已尊贵,象牙装饰的车驾随后陈列。
声达乐成,降歆丰洁
乐声上达天庭,神明欣然降临,祭品丰盛洁净。

词语注释

觞牢:觞(shāng),古代酒器;牢,祭祀用的牲畜。
管磬:管乐器和石磬,泛指祭祀音乐。
夤恭:夤(yín),深;恭,恭敬。指极其恭敬。
昭晰:清晰明亮。
桐圭:桐木制的圭璧,古代礼器。
象辂:辂(lù),古代大车;象辂指象牙装饰的车驾。
降歆:歆(xīn),神明享用祭品;降歆指神明降临享用。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太常寺的乐工们正为文敬太子庙的祭祀紧锣密鼓地排练。这首《享文敬太子庙乐章·请神》诞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彼时文敬太子李謜(德宗嫡长子)早逝已逾十载,朝廷仍保持着严格的时享制度。

据《唐会要》卷十九记载,贞元六年朝廷曾专门下诏增修太子庙乐仪,要求"其乐章既阙,宜令太常卿颜真卿撰进"。此篇虽未明确署名,但从"桐圭早贵"(《周礼》载诸侯执圭)与"象辂追设"(《礼记》言天子五辂之一)的用典来看,显然暗合太子"视正一品"的礼仪规格。管磬交错间,可见太常乐官们严格遵循着《大唐开元礼》中"凡祀天神,奏黄钟之宫"的雅乐传统。

那"声达乐成"的刹那,恰是太祝官高举青词玉版,将三牲醴酒的芬芳送往云端的时刻。诗人以"夤恭"二字凝练再现《毛诗》"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庄重,而"降歆丰洁"更暗合《左传》"明德惟馨"的祭祀真谛。当青铜觥筹映着庙堂烛火,我们仿佛看见德宗朝那场穿越阴阳的对话——在钟磬余韵里,一个父亲用最隆重的礼乐,试图弥补永远无法触及的拥抱。

赏析

这首诗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祭祀文敬太子时的神圣场景,通过器物、音乐与仪轨的铺陈,构建出人神交融的肃穆氛围。

器物与音律中的礼制之美
"觞牢具品,管磬有节"二句,以祭器与乐器的有序陈列展现祭祀的规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指出:"'具品''有节'四字凝练传达出礼器陈设的完备性与乐律的严整性,折射出唐代宗庙祭祀'以器载道'的礼乐思想。"青铜觞与太牢的并置,管乐与磬声的协奏,共同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献祭。

仪轨中的神圣对话
"祝道夤恭,神仪昭晰"通过祭祀者的虔诚姿态与神灵的显赫威仪形成呼应。古典文学专家李浩在《唐诗仪式书写研究》中解读:"'夤恭'极写主祭者深夜仍保持的敬畏之态,'昭晰'则暗喻神灵通过烛火、香雾等物象显现,这种双向互动体现了唐人'祭如在'的宗教观。"仪式的庄严性在此得到人格化呈现。

象征物的历史厚重感
"桐圭早贵,象辂追设"二句暗含对太子生平德行的追溯。文史学者葛晓音认为:"桐圭象征周成王赐予叔虞的封国信物,象辂暗指太子生前仪仗,诗人以商周礼器与当朝典制并置,既彰显祭祀对象的尊贵身份,又赋予仪式穿越时空的历史纵深感。"(《汉唐文学嬗变》)

天人感应的圆满境界
末句"声达乐成,降歆丰洁"描绘乐舞通神后的理想状态。音乐史家任半塘在《唐声诗》中阐释:"'声达'强调雅乐穿透三界的沟通功能,'降歆'典出《诗经》'神嗜饮食',指神灵欣然享用祭品。诗人通过听觉(乐成)与嗅觉(丰洁)的通感,完成对祭祀效验的艺术确认。"

全诗以凝练的二十六字构建起立体的祭祀空间,器物之序、音律之谐、仪轨之肃、象征之丰共同指向"敬神如在"的核心情感。这种"以礼为形,以情为质"的创作手法,典型体现了唐代庙堂乐章"庄严其外,诚挚其中"的美学特质。

点评

诗词赏析

原文:
觞牢具品,管磬有节。祝道夤恭,神仪昭晰。
桐圭早贵,象辂追设。声达乐成,降歆丰洁。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郊庙乐章贵在庄雅,此篇词气肃穆,'祝道夤恭,神仪昭晰'二句,尤见虔恪之诚。'声达乐成'四字,写尽音律通神之妙。"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唐人祀典之作,多板重难工。此章独以'桐圭早贵,象辂追设'融典实于清空,既合庙享之体,复得风人之致。"

  3. 近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引申:
    "『降歆丰洁』一语,非特状祭品之盛,更以通感笔法写神人交感,与《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异曲同工,皆臻礼乐美学之极境。"

  4.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诗中'管磬有节'与'声达乐成'前后呼应,构建音声之道的完整意象链——从人间律吕到天听和鸣,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