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太常寺的乐工们正为文敬太子庙的祭祀紧锣密鼓地排练。这首《享文敬太子庙乐章·请神》诞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彼时文敬太子李謜(德宗嫡长子)早逝已逾十载,朝廷仍保持着严格的时享制度。
据《唐会要》卷十九记载,贞元六年朝廷曾专门下诏增修太子庙乐仪,要求"其乐章既阙,宜令太常卿颜真卿撰进"。此篇虽未明确署名,但从"桐圭早贵"(《周礼》载诸侯执圭)与"象辂追设"(《礼记》言天子五辂之一)的用典来看,显然暗合太子"视正一品"的礼仪规格。管磬交错间,可见太常乐官们严格遵循着《大唐开元礼》中"凡祀天神,奏黄钟之宫"的雅乐传统。
那"声达乐成"的刹那,恰是太祝官高举青词玉版,将三牲醴酒的芬芳送往云端的时刻。诗人以"夤恭"二字凝练再现《毛诗》"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庄重,而"降歆丰洁"更暗合《左传》"明德惟馨"的祭祀真谛。当青铜觥筹映着庙堂烛火,我们仿佛看见德宗朝那场穿越阴阳的对话——在钟磬余韵里,一个父亲用最隆重的礼乐,试图弥补永远无法触及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