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杞梁妻

2025年07月05日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
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

译文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秦朝暴虐无道啊,天下民不聊生
筑长城兮遮北胡
修筑长城啊,只为阻挡北方胡人
筑人筑土一万里
千万百姓埋骨,堆起万里城墙
杞梁贞妇啼呜呜
杞梁的妻子哀哭呜咽
上无父兮中无夫
上没有父亲,中没有丈夫
下无子兮孤复孤
下没有子女,孤独又孤独
一号城崩塞色苦
一声痛哭城墙崩塌,边塞天色凄苦
再号杞梁骨出土
再声哭喊,杞梁的尸骨破土而出
疲魂饥魄相逐归
疲惫的魂魄相互追逐归去
陌上少年莫相非
路过的少年啊,莫要非议指责

词语注释

杞梁:qǐ liáng,传说中的人物,其妻因丈夫战死而痛哭,导致城墙崩塌。
贞妇:zhēn fù,贞洁的妇女。
疲魂饥魄:pí hún jī pò,疲惫饥饿的魂魄。
陌上:mò shàng,路上。

创作背景

杞梁妻:长城下的千年啼血

烽烟中的悲歌
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齐将杞梁战死莒城。其妻"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城崩。这滴血的传说,在《左传》《孟子》中若隐若现,至唐代已化作杂曲歌辞中惊心动魄的哭诉。

砖石间的血泪密码
"筑人筑土一万里"道出恐怖真相——秦始皇修长城时"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史记·蒙恬列传》)。而孟姜女传说正是将杞梁妻故事与秦代徭役苦难嫁接,形成对暴政的血泪控诉。

三重孤绝的文学重构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的递进式咏叹,实为唐代诗人对原始典故的深化。《列女传》载杞梁妻"赴淄水而死",而此诗创造性地将"城崩"意象与"骨出土"形成因果链,使贞妇哭声化作摧毁暴政的雷霆。

陌上少年的警示
结尾"疲魂饥魄相逐归"的鬼魅图景,暗合《说苑》中"杞梁华舟迸躯死节"的记载。诗人以"莫相非"的劝诫,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天下征夫的集体哀悼——正如《汉书》揭示的"秦民见行,如往弃市"的残酷现实。

赏析

《杂曲歌辞·杞梁妻》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载体,通过凝练的意象群和情感张力,构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悲怆画卷。全诗以"四海枯"起笔,瞬间将读者带入秦政暴虐的时空背景——干涸的不仅是土地,更是民生之血泪。长城作为核心意象,被解构为"筑人筑土"的残酷真相,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以万里长城衬一妇人啼哭,巨细相形,悲怆彻骨"。

诗中三重"无"字的排比(上无父/中无夫/下无子),形成情感递进的漩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孤复孤三字,如累卵之危,将孤绝之境推至极致"。而"啼呜呜"的拟声词运用,与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异曲同工,均以禽鸟悲鸣喻人间至痛。

最富艺术张力的当属"一号""再号"的递进式描写。宋代《乐府解题》称此手法:"先摧城堞,再裂黄土,非神力也,乃怨气所凝"。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城墙崩塌与骸骨现世构成因果链,揭示暴政终将被真情击穿的隐喻"。末句"疲魂饥魄"化用《楚辞·招魂》意象,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天下离乱的控诉。

全诗在"陌上少年莫相非"的劝诫中收束,看似突兀实则深意存焉。明代钟惺《古诗归》评此结句:"以旁观者冷语作结,愈显贞妇之热肠"。这种"热泪化寒铁"的笔法,使诗歌在叙事抒情之外,更添一层警世意味。

点评

诗词赏析:

此篇《杞梁妻》以凄怆笔调勾勒出秦暴政下的血泪史诗。"筑人筑土一万里"七字如凿,将长城砖石间的累累白骨凝成永恒控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惊心动魄,直追《国风》怨刺之旨"。

杞梁妻三啼之状层层递进:首啼城崩,次啼骨现,终啼魂归。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道:"一哭再哭,非写妇人,实写苍天裂眦也",道出其中天人共愤的悲怆。末句"陌上少年莫相非"忽作劝诫语,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谓之:"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离骚》三昧"。

全篇以"孤复孤"为眼,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指出:"三'无'叠'孤',如闻空谷足音,愈显其独。此等笔法,自《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化出,而悲凉过之"。四言七言错落如哽咽,将贞妇之泪化为千年不息的寒泉,浸润着后世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