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曲

2025年07月05日

扫尽狂胡迹,回戈望故关。相逢唯死斗,岂易得生还。
纵宴参胡乐,收兵过雪山。不封十万户,此事亦应闲。
玉帐将军意,殷勤把酒论。功高宁在我,阵没与招魂。
塞色干戈束,军容喜气屯。男儿今始是,敢出玉关门。
回首陇山头,连天草木秋。圣君应入梦,半路遣封侯。
水不担阴雪,柴令倒戍楼。归来麟阁上,春色满皇州。

贯休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曲
边塞军歌·出塞曲
扫尽狂胡迹,回戈望故关。
扫清胡虏的踪迹,回师遥望故乡的关隘。
相逢唯死斗,岂易得生还。
战场上相遇唯有死战,怎敢奢望轻易生还。
纵宴参胡乐,收兵过雪山。
即便设宴奏胡乐庆功,收兵时仍需翻越雪山。
不封十万户,此事亦应闲。
纵然不能封侯万户,对此也应淡然处之。
玉帐将军意,殷勤把酒论。
将军在营帐中满怀感慨,频频举酒畅谈。
功高宁在我,阵没与招魂。
战功显赫岂敢自居,阵亡将士需招魂祭奠。
塞色干戈束,军容喜气屯。
边塞风尘中兵器已收,军中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男儿今始是,敢出玉关门。
今日方显男儿本色,英勇踏出玉门关。
回首陇山头,连天草木秋。
回望陇山山头,秋草连天萧瑟。
圣君应入梦,半路遣封侯。
圣君当会在梦中,半路下诏封侯。
水不担阴雪,柴令倒戍楼。
溪水不映阴山雪,砍柴人已拆毁戍楼。
归来麟阁上,春色满皇州。
凯旋归来登麒麟阁,春色遍染帝都。

词语注释

狂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回戈:回师(戈指代军队)
玉帐:主将的营帐(美称)
招魂:为阵亡者举行的祭祀仪式
麟阁:麒麟阁,汉代供奉功臣的楼阁
皇州:帝都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出塞曲:铁血边塞的诗意回响

创作背景

烽燧狼烟中的慷慨悲歌
《出塞曲》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动荡年代,其创作背景深深植根于唐代边塞战争的宏大叙事。横吹曲辞作为乐府旧题,本就承载着"马背上的旋律",而此诗更以金戈铁马之笔,勾勒出戍边将士"扫尽狂胡迹"的壮怀与"岂易得生还"的苍凉。

安史之乱后的边塞重构
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吐蕃趁安史之乱攻陷河陇,诗人笔下"收兵过雪山"的惨烈,正是唐军与吐蕃在陇右道拉锯战的真实写照。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的创作传统在此得以延续,但更多了几分"功高宁在我"的无奈——这恰是中央王朝对边将"半路遣封侯"猜忌心态的文学投射。

玉门关外的生命哲思
诗中"塞色干戈束"与"连天草木秋"的意象对撞,暗合《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以战止战"的边防策略。而"归来麟阁上"的期许,则化用汉宣帝麒麟阁绘功臣的典故,揭示唐代军人"不封十万户,此事亦应闲"的价值追求——封侯非所愿,唯求社稷安。

诗史互证

  1. 军事制度:"柴令倒戍楼"反映唐代"防秋兵"制度(《唐六典·兵部》),秋季调集内地兵员戍边御胡
  2. 地理坐标:"玉关门"与"陇山头"的时空交错,标记着河西走廊-陇右道这一战略要冲
  3. 精神图腾:"男儿今始是"的宣言,与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戍卒题壁诗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春色满皇州的盛世想象,终化作塞外秋草里的招魂幡。这首《出塞曲》以乐府旧瓶装新酒,在"纵宴参胡乐"的异域风情与"阵没与招魂"的残酷现实间,完成了对边塞诗美学的深度拓展。

赏析

边塞诗的金戈铁马间,往往激荡着最炽热的家国情怀与最苍凉的生命慨叹。这首《出塞曲》以遒劲笔力勾勒出唐人的英雄气魄,又在战功与牺牲的辩证中透出深沉的悲悯,恰如胡应麟《诗薮》所评:"盛唐边塞之作,气骨凛然,而意绪千端。"

铁血豪情与生命悲歌的复调
"扫尽狂胡迹"起笔如雷霆劈空,一个"扫"字尽显雷霆之势,而"回戈望故关"的转身凝望,又在壮烈中注入柔情。这种张力贯穿全篇——"相逢唯死斗"的惨烈与"岂易得生还"的清醒并存,恰如学者傅璇琮所言:"唐人边塞诗最动人处,正在于豪言与痛语的同炉共冶。"诗人将战士的决绝("纵宴参胡乐")与将领的悲悯("阵没与招魂")并置,在"功高宁在我"的谦辞背后,是对个体生命的深切祭奠。

时空意象的史诗感
诗中构建起宏阔的时空坐标系:横向是"雪山—玉关—阴山"的战场绵延,纵向是"秋草—春色"的季节轮回。陇山头的回望与麟阁上的归来,形成闭环式的叙事结构。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千古壮观"的境界,正体现在"塞色干戈束,军容喜气屯"的雕塑般画面中——干戈与喜气这对矛盾意象的并置,暗喻战争的双重性。而"柴令倒戍楼"的细节,则以倾颓的戍楼见证历史的沧桑。

功名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博弈
"圣君应入梦,半路遣封侯"二句最具深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唐代边塞诗常以皇恩梦兆解构功名诱惑",此处将封侯荣耀归于偶然的君恩,与"归来麟阁上"的圆满结局形成微妙反讽。而"男儿今始是"的顿悟,恰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生命价值突然澄明。"

全诗终以"春色满皇州"的明媚作结,但这春色是无数"阵没"者用生命换来的。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令诗歌在金戈铁马的表象下,始终涌动着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出塞曲》如金甲撞击之声,字字带霜。'扫尽狂胡迹'五字劈空而来,有犁庭扫穴之气概,复见'回戈望故关'顿作苍凉回响,一扬一抑间,已道尽征人魂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相逢唯死斗,岂易得生还'十字血泪凝成,较之曹孟德'白骨露于野'更显决绝。后联'纵宴参胡乐'忽作旷达语,实乃悲极反笑,雪山收兵之景,竟带班超投笔之慨。"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玉帐将军意'四句最得风骨之妙。殷勤把酒时暗藏'一将功成万骨枯'之恸,'阵没与招魂'五字力透纸背,较王龙标'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尤见沉痛。"

当代学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末章'归来麟阁上'与开篇'扫尽狂胡迹'遥相呼应,然'春色满皇州'之旖旎,反衬'塞色干戈束'之肃杀,恰如李太白'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盛世武功背后,自有诗人冷眼。"

点睛之笔: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独赞"'男儿今始是'句如突骑出阵,掷地有声。岑嘉州'功名只向马上取'之豪迈,于此见得悲壮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