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白雪歌

2025年07月05日

列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
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

贯休

译文

列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
身居高官显位,佩戴金印,却含泪望着风中摇曳的树枝。
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
反而怀念起粗茶淡饭的日子,甘愿做那市井中卖肉沽酒的平凡人。
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
背着米粮不辞远近辛劳,只盼能换得些许粮食养家糊口。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做人不论贫富贵贱,切莫学那鸡犬般只为饱食而活。
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
若这番话你不曾忘却,离别也无需更多光彩。
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
倘若你将这番话遗忘,那又何必再提什么为人处世之道。

词语注释

藜藿(lí huò):指粗劣的饭菜,藜和藿是两种野菜,代指贫者之食。
屠沽儿:屠夫和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从事低贱职业的人。
升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为十升,此处代指微薄的粮食。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边塞飞雪。岑参的《白雪歌》便诞生于这苍茫雄浑的天地间。天宝十三载(754年),诗人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西域的苦寒与壮丽,将士的豪情与乡愁,皆化作笔底波澜。

"列鼎佩金章"四句,以金章玉食与藜藿屠沽的强烈对比,道尽宦海浮沉之慨。彼时岑参虽身居要职,却难忘寒士初心。史载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见惯朱门酒肉与边卒冻骨,故有"为人无贵贱"之叹。

"负米无远近"暗用子路负米典故,《孔子家语》载其"百里负米以养亲"。诗人借此既抒思亲之情,更讽时人汲汲营营之态。安史之乱前的盛唐,军功集团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岑参以"莫学鸡狗肥"的冷峻,刺破这虚幻的盛世帷幕。

末四句如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此诗入"琴曲歌辞",正因其辞气慷慨,合于古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之旨。西域雪原上的琴音,至今回荡着盛唐士人的风骨与忧思。

赏析

《白雪歌》以素简笔墨勾勒出士人精神世界的皑皑雪色。诗中"列鼎佩金章"与"食藜藿"的强烈对比,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金章玉食的富贵表象下,藏着泪眼观风枝的苍凉,这种物质与精神的错位,构成了唐代寒士典型的精神困境"。

"负米无远近"四句以白描手法展现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内核。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此节:"'升斗归'的朴素愿望与'鸡狗肥'的世俗嘲讽形成道德张力,诗人将《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训诫,转化为充满生活质感的诗性表达"。米粒与鸡犬的意象选择,恰如雪地里的足迹,清晰标记出诗人的精神归途。

末段"斯言如不忘"的重复咏叹,被傅璇琮视为"唐代讽喻诗的经典结构"(《唐代诗人丛考》)。这种回环句式仿佛雪落琴弦的余振,在"忘"与"不忘"的辩证中,将全诗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正如莫砺锋教授所指出的:"诗人实际在追问:当道德箴言被遗忘时,人的存在价值是否也随之消解?这种叩问使简单的劝世诗获得了哲学深度"。

全诗意象如雪,看似清浅却层次丰富。风枝摇落的不仅是泪眼,更是对身份认同的迷茫;屠沽儿的比喻既含自嘲又见傲骨,这种复杂情感被袁行霈概括为"唐代士人在仕隐矛盾中特有的精神洁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雪的意象始终隐伏字里行间,既是人格的隐喻,也是净化世俗的精神象征。

点评

诗词原文:
列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
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诗以极简之语,道尽世态炎凉。'泪眼看风枝'五字,写尽荣华背后的孤寂,而'身作屠沽儿'之叹,尤见诗人对质朴本真的追慕。后四句如箴言,直指人心贵贱不在形骸,而在精神。"

  2. 钱钟书《谈艺录》
    "'负米无远近'一句,暗用子路负米典而翻新意,谓生计虽艰,所求不过温饱。末联以'不忘''或忘'对照,似警世钟磬,盖讽世人常溺名利而忘初心。"

  3.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
    "通篇以对比构境:金章与藜藿、屠沽与贵贱,形成强烈张力。'莫学鸡狗肥'譬喻辛辣,直斥趋炎附势之态。结句两'斯言'回环,如琴曲叠奏,余响不绝。"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此诗承汉乐府遗风,语言质朴如谣谚,而哲理深邃。'为人无贵贱'一句,打破封建等级之见,颇具现代平等意识,堪称中古诗歌中的异响。"

  5. 李泽厚《美的历程》
    "诗中'泪眼''风枝'意象极富画面感,似水墨淡染。后段由个人际遇升华为普世训诫,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与道家'守拙归真'的融合,正是中国文人精神之底色。"